解讀株洲市如何推進交通業科學跨越發展
2010-1-30 17: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9年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116周年紀念日,一個中國人民共同紀念的日子。
同在這一天,在與毛主席家鄉湘潭市比鄰的株洲市,兩個大型交通項目——衡炎高速和時代大道也在同日竣工。
這兩個項目,前者投資49億元,直通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下的炎陵縣,后者投資3.95億元,更是一條直接通向毛主席家鄉湘潭市的寬闊大道。
株洲的建設者們要以此告慰毛主席這位新中國的創立者,以此告慰那些跟隨毛主席為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斗的人們。
值得欣慰的是,在株洲這塊毛澤東同志當年布衣素食、徒步跋涉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核心區域,在這塊曾經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的紅土地上,一條條寬闊的大道正在迅速延伸,一道道全新的風景正在繪就。
又是江南春早時,滿園春色關不住。2010年1月25日,我省首個廳市交通共建協議在省府長沙簽訂。省交通運輸廳與株洲市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加快株洲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商定,以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富民強省目標為契機,合力推進株洲市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又好又快發展。
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表示,將加強株洲市各相關部門溝通協調,進一步加大交通事業投入發展力度,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保證資金需求,在土地、環保、林業、水利、文物等方面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便利條件。同時,在降低工程造價、確保工程質量,對環境和生態保護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交通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這個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戰略合作,標志著株洲市交通事業好一個科學跨越發展的春天又要來臨了!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今天,株洲的建設者們,正充滿激情書寫著交通事業跨越發展的宏大篇章,正滿懷豪情追尋著株洲交通事業七彩斑斕的美好前景。
關鍵詞一:轉折
告別歷史尷尬開啟新的征程
株洲,一個在近代中國才為人所知的地方,一個始終與“交通”有著密切關聯的地方。因此,“因交通而興,因交通而名”幾乎可以概括近代株洲所有的發展背景、發展特點。
早在上世紀初,人們就這樣評價株洲:“水路運輸南通北達,歷史悠久;鐵路運輸三線交匯,近代莫先。”“開鐵水聯運先風,舶業、籮業一時稱盛”。京廣鐵路南北穿行,湘江北去通江達海,曾經是株洲的驕傲,也為其他地方所艷羨。1928年,株洲建成第一條公路,更是開啟了現代公路建設的新時代。
然而,舊中國戰事頻仍,國力不逮,株洲的交通建設始終舉步維艱,至1949年,全市保有公路僅291公里,且均為砂石路面。直到建國后,株洲交通建設速度才明顯加快,至1979年,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3049公里,為1949年的10.5倍。
盡管如此,直到上世紀70年代,株洲交通現狀卻仍然難脫歷史的尷尬。號稱南北通衢的株洲,這時卻背負著“堵洲”的別名。“株洲到,汽車跳”,成為株洲人和經過株洲的人經常的調侃和無奈。公路的蹩腳,直接導致株洲貨物流通不暢,有一段時間,號稱“樞紐”的株洲,居然成為長株潭地區物流成本最高的地區。
是上世紀70年代末奔涌而至的改革大潮,才促成了株洲交通建設前所未有的大轉折——
1986年1月,懷著“突破湘江阻隔,拓開進出市區道路”的夙愿,株洲境內第一座跨越湘江的特大型公路橋梁開工。1988年大橋建成,結束了株洲境內跨湘江無公路橋的歷史;緊隨其后,石峰、馬家河、朱亭、建寧、天元等特大橋梁相繼建成,株洲河西片區與河東片區歷史性地融為一體。
“不修路,發展就‘冒得路’”!1989年3月,全省第一條高速公路——蓮易高等級公路在株洲開工,1994年底通車,一舉結束了株洲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隨后京港澳高速、滬昆高速公路株洲段的建成通車、省道1827、1825等株洲城區出口道路相繼建成通車,極大地拓展了株洲對外聯系的公路通道,株洲鐵、公、水聯運的格局雛形漸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株洲市按照“打造主骨架,改善干支網,提高等級率,擴大覆蓋面”的思路,經過10余年努力,形成了京港澳高速、滬昆高速、G106、G320等4條國道為主干線,S211等7條省道為主骨架,近300條縣鄉道路為支線、農村公路深度通達的公路網絡,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公路交通面貌大為改觀。
近代史上,水運曾是株洲中短距離運輸的主要方式,對促進株洲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70年代末,從株洲上至衡陽可通100噸船舶、下游可通500噸級船舶,淥水、洣水通航條件都有很大改善,株洲港、銅塘灣、白石港港區先后開辟,株洲港成為全省八大港口之一。為遏制在鐵路公路競爭面前地位下滑的態勢,保持水運優勢,上世紀80年代,株洲先后完成了湘江株洲段航道整治和銅鑼灣疏浚工程,90年代以后,銅塘灣鹵水碼頭擴容工程和白石港500噸級、永利港千噸現代化港區先后建成投產,湘江大源渡航電樞紐、株洲航電樞紐等水運設施的相繼落成。目前,株洲水運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水運復興迅速,以湘江千噸級航道為主通道,從株洲上溯衡陽、下至岳陽入長江的439公里Ⅲ級航道已全線貫通。
無疑,從自身來看,這些發展是迅速的,這一轉折是明顯的。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株洲交通其實仍然處于緊追慢趕的狀態。到2007年底,作為全省開建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地市,株洲市保有高速公路里程卻只有113公里,排在全省第8位。
從某種程度上說,株洲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尷尬的局面。
株洲交通,還需尋求新的突破。
搶抓“兩型”機遇實現重大突破
關鍵詞二:跨越
搶抓“兩型”機遇實現重大突破
2008年9月18日,省委、省政府宣布,正式開工建設長沙芙蓉大道延伸和紅易大道,并將其定位為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由規劃階段轉向項目實施階段的首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之一。
芙蓉大道和紅易大道是連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核心地段的“人”字形城際快速干道。紅易大道株洲境內全長15.3公里;其中,城外路段9.7公里,起自長株高速公路連接線與蓮易高速公路交匯處的田心立交,終于株洲與湘潭交界處的青塘。該段公路是株洲北接長沙、西連湘潭的重要通道,株洲市將其定名為“時代大道”,按城市快速路標準建設,設計時速80公里。城內路段田心立交至紅旗立交5.6公里,稱為“紅旗路”。
作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開篇之作,紅易大道株洲段時代大道,無疑是株洲市交通建設跨越發展的一個標志。
從開工到竣工,這條大道僅僅只用了短短460天時間。與之相對應的是,2009年,株洲市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6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年度投資總額的10%,同比增長80.6%,超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幅三十五個百分點,創歷史之最。
株洲市委書記陳君文強調,當前和今后一時期,株洲交通建設的目標是盡快實現“外聯內通”,全力構建內成環、外成網、環網相連的現代化立體綜合交通網,全面提升株洲交通樞紐地位。
“兩型社會”建設,成為株洲市交通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新的推動力。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兩型社會”示范區后,株洲市憑著敏銳的目光,立即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
“半年時間內必須拿出適應株洲交通‘兩型社會’建設的規劃出來!”經過5個月的艱苦努力,株洲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長株潭城市群株洲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了“縣縣通高速,市到縣2小時、縣到鄉1小時”和“村村通水泥路、通客班車”的發展目標,重點建設“九縱十六橫”公路骨架、促進“一江兩水五港區”水運開發、構建“六站六園二中心”客貨站場體系的重點項目。
面對難得的歷史機遇,株洲市要“跳起來摘桃子”了。
作為公路現代化標志,高速公路的建設無疑是一個地方交通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株洲擁有高速公路的狀況到底如何?“可以講,2008年以前株洲市沒有一條真正的高速公路,株洲最需要一條南北縱向的高速公路‘軸心’——京港澳高速公路只在株洲版圖的最西邊輕輕飄過,滬昆高速公路只在株洲市的最北邊一擦而過,在建的長株高速公路也僅僅是打通了東大門,貫通了南三縣衡炎高速公路又離株洲城區‘太遠’。”
如此的“不知足”,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株洲市在高速公路建設上“胃口大開”。2009年,全市高速公路建設大會戰全面拉開。當年,2009年全省開工建設的15條高速公路,株洲市就有5條236公里。這些高速公路工程現已全部完成征地拆遷。隨著衡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株洲市實現了“縣縣通高速”目標;隨著長株高速公路主線已貫通,長株潭大環線貫通指日可待。
“2009年株洲境內共有8條高速公路同時建設,除衡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外,在建的7條總里程達到270公里,岳汝高速、炎睦高速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2010年,我們即將啟動的2條總長近80公里的地方高速公路——株潭高速公路南環線株洲段、泉南高速公路茶陵至界首段的建設。”談及株洲市高速公路建設的現狀,交通局局長劉玉平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這中間必須一提的是岳汝高速。岳汝高速公路自岳陽云溪由北向南,貫穿了株洲境內醴陵、攸縣、茶陵、炎陵四縣市,拉通了滬昆、蓮易、泉南三條橫向高速公路。市長王群說:“岳汝高速公路就是株洲高速公路的軸心,才是株洲境內真正的高速公路。”經過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極力爭取,岳汝高速公路修建計劃提前實施。2009年5月27日,岳汝高速瀏醴段、醴茶段、炎汝段同時開工。
高速公路,高速推進。至“十一五”結束時,株洲市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里程將達到550公里左右,接近全省高速公路規劃里程的十分之一,而株洲地域面積在全省只有二十分之一,高速公路密度屆時將在全省領先。
與此同時,2010年株洲市在交通先行理念之下,計劃完成交通投資70億元以上,提前實現“十二五”規劃1000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到“十二五”期末,株洲市整個公路密度將由2008年底的9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增至近15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總里程由當前的10412公里增至16000公里(含通組公路)左右;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2000公里左右;湘江株洲段達到常年通行2000噸級船舶能力;基本形成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相得益彰的綜合運輸體系。
關鍵詞三:創新
拓寬創新之路求解全新課題
跨越式的交通建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宏大工程。很顯然,遵循傳統思維、按部就班、亦步亦趨肯定不行,大膽突破、大膽創新、大運作、大投入,成為必然的選擇。
對此,株洲市委、市政府思想十分解放,提出“要敢于負債搞建設”。這一創新性的思維,對交通部門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并使之摒棄傳統思維,邁出了突破交通建設資金瓶頸的新步伐。
2008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株洲市交通局依法成立了市交通建設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5億元。該公司作為項目法人,主要承擔地方高速公路、一級收費公路、城際干線、港口站場設施等盈利性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公司成立以后,當年就落實銀行貸款4000萬元,投入農村公路建設周轉,實現了株洲市“十一五”后三年農村公路建設“三年任務,一年完成”的目標。同時,該公司在承擔時代大道建設任務后,以工程搭橋方式落實省工商銀行貸款1億元,以BT方式籌集工程建設資金1.68億元,以資產抵押方式落實貸款0.7億元,確保該項目在長株潭三市率先建成。
目前,該公司還同時承擔了株洲市區銅塘灣港區工程和株潭高速南環線株洲段建設的前期工作任務。計劃投資達4.1億元的銅塘灣港區一期工程,被納入2010年株洲市《政府工作報告》的“十大基礎工程”之一,即將開工建設;投資約40億元的株潭高速南環線株洲段預計2010年完成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
為適應成品油稅費改革的要求,最近,株洲市委、市政府又進一步決定,將市交建投公司重組壯大,成立株洲市交通建設發展集團,并在六個方面予以重點支持:一是中央和省安排給株洲市的成品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二是每年從市級財政中安排一定資金補充資本金;三是劃給公司8000畝土地收益;四是將全市范圍內道路兩側加油站和加氣站的特許經營權收入劃給公司;五是將湘江株洲段及市管航道砂石資源采挖權拍賣收入劃給公司;六是允許公司支配株洲市城市客運特許經營權拍賣收入。
如果公司重組完畢,資本金規模將由現在的1.5億元增長到30億元左右,并為下一步發展公路、港口、站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通過市交建投公司創新交通投融資機制的同時,株洲市針對交通建設的設計和技術創新,也在建設“兩型社會”的背景下漸入佳境,促進株洲市交通建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快速轉變。而這種創新和轉變,在去年底竣工的時代大道上得到了最為充分的體現。
按照最初的設計,全長9.7公里的時代大道,主線需要征地1164畝,工程總造價(含征地拆遷費)達到10億元。為了最大限度節約農田耕地和建設資金,工程設計者決定盡最大可能沿現有公路進行提質改造,適當增設輔道,避免過多占用農田耕地。到工程結束,實際征地僅304畝。在工程建設中,建設者們十分注重使用節能降耗的建材、設備和工藝,盡可能減少物料消耗,盡最大可能循環利用資源。大道路燈全部采用先進的風光互補型太陽能照明燈,通過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相結合,實現風光互補,每年可節約電費近200萬元,15年后全線路燈照明將基本實現“零成本”運行。大道建成后,人們算了一筆賬,整個工程整個項目節約拆遷費用近2億元,節約工程建設費用4億多元,總計節約6億元。
作為按照“兩型”理念建設的大道,時代大道路面第一次全線采用特種聚酯纖維新技術,路面防滲水性能好,降低了車輪與路面摩擦發出的噪音,減輕了對沿線居民的噪音污染,還大大延長了路面使用壽命,延長了過往車輛輪胎的使用壽命。為美化大道,株洲市交通部門專門引進了國內外最先進的“厚層基材噴播”景觀提升技術,邊坡覆蓋采自東北大興安嶺一帶多年腐質土壤,并拌和了十余種北方、南方的草種,利用高壓噴槍噴上邊坡、護墻。以后,無論春夏秋冬,兩邊山坡上都會四季如春、生機盎然。據專家介紹,這種技術在中國南方是第一次使用,株洲市時代大道是使用這一技術的第一個地方!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打造優質高效的精品工程,株洲市交通局邀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專門開發了一套時代大道工程智能化質量管理系統。該系統以網絡為平臺,通過參建單位提交的各類相關技術參數,在后臺進行統計分析,并將關鍵性指標的變異系數用圖表直觀展示,為項目施工、管理、維護、技術改造等工作提供參考依據,開創了株洲市交通項目工程質量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關鍵詞四:隊伍
錘煉一流作風創造一流業績
日前,一頂閃光的桂冠,如一枚成熟的金秋的果實,落在了株洲市交通局的頭上。2009年度,該局被被國家人保部、交通運輸部評為“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至2009年,株洲市交通局還連續13年保持全省“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一流的隊伍創造一流的業績,一流的業績來自一流的隊伍。近幾年株洲交通的跨越發展,離不開株洲市交通局上下500余名干部職工,離不開這個保持正氣、精誠團結的集體,離不開這支充滿激情、永爭一流的隊伍。
“以事業的發展為卓越的追求,以事業的跨越為最高的榮譽”,這句響亮的口號,再好不過地道出了株洲市交通局班子成員的心聲。為了完成市委、市政府“保二爭一,科學跨越”目標和全市人民賦予的光榮任務,這個班子一直全面加強政治理論和交通運輸業務知識學習,在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增強黨性意識和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上面狠下功夫;這個班子一直自覺堅持貫徹落實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一切事關全局的重大事項全部提交黨組會實行“票決制”。既民主又集中、既分工又配合,積極謀事,團結共事,成為株洲市交通局領導班子保持強大戰斗力的重要保證。
為打造一支“通曉業務、秉公執法、廉潔高效、管理規范”的交通干部隊伍,株洲市交通局在干部管理上注重“以學習培養人,以規范管理人,以成就發展人”。“以學習培養人”,就是加強干部隊伍學習培訓,著力提高其政策業務能力和行政管理水平。2009年,全局累計組織法制培訓、業務培訓、干部培訓23次,參訓人員達2600余人次;“以規范管理人”,就是建立健全干部隊伍管理制度,及時修訂完善內務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以規范管事的良好氛圍;“以成就發展人”,就是堅持“三個不吃虧”、“三有”的選人用人導向,積極促進局系統干部橫向、上下交流,鼓勵交通干部職工立足崗位創業,形成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
為抓好廉政建設,株洲市交通局積極開展源頭治理、過程監督,加強交通廉政文化建設。每一年,該局都要層層簽訂廉政工作責任狀,并將之納入全市交通工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平日,廉政工作任務都要進行細化分解,嚴格責任到人,明確任務到崗,細化要求到事,并將主題教育與日常教育相結合、正面典型與反面案例教育相結合、業務培訓和廉政教育相結合、崗位教育與廉政文化建設相結合,全面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濃厚氛圍。齊抓共管,不走過場,使株洲市交通局的廉政談話制度、誡勉談話制度、工程招投標制度、實施工程項目的“三合同制”管理制度、系統內部財務監管制度得到認真執行。2009年,全局沒有出現重大違規違紀問題,沒有發生一起質量或安全事故,所辦結的2100多件交通行政許可事項,當事人滿意率達到100%。
為抓好作風建設,株洲市交通局堅持宣教結合,把優化環境工作滲入到各個環節。以“程序簡明、過程透明、服務便民”為目標,該局將39項行政許可的承諾辦結總時限縮短為法定時限的47%,多個許可項目實現“即到即辦”;深入推行交通許可無償全程代理、在線審發臨時客運牌證、海事許可集體審批、車船年審上門服務、離港船舶即時簽證等一系列便民利民舉措。在行政執罰過程中,始終貫穿“人本”理念,嚴格處罰標準,規范自由裁量權,推行首次違章不處罰;在行政許可過程中,始終堅持“高效、便民”原則,在全市率先推行交通許可全程無償代理制。2009年,株洲市交通部門認真聽取群眾意見,采取強硬措施消除了湘江等水域上船舶船員無證經營等一大批安全隱患,對縣鄉道上的全部13座五類危橋拆除重建,限載處理四類危橋28座,道路運輸安全事故穩步下降,水上交通保持“零事故”紀錄。
東風助力馬蹄疾,柳暗花明景無限。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株洲交通借助“兩型社會”建設的東風,不僅實現了建設規模、建設速度的空前跨越,同時也實現了思想認識和工作素質的喜人跨越。而這種齊頭并進、相互映襯的跨越,又為株洲市交通建設繼續快速前行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正如一位株洲市的老交通人所言,株洲交通已經進入了一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株洲交通已經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株洲交通已經展示出越來越好的輝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