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能否熄火成焦點
2010-12-9 9: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外交部發言人姜瑜日前宣布,第二十一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將于12月14日-15日在華盛頓舉行,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將赴美,與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貿易代表柯克共同主持會議。 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是兩國間最高層次的雙邊經貿磋商機制。本月初,駱家輝發布聲明表示,會議為兩國解決一些關鍵貿易問題提供了重要機會,包括知識產權、政府采購與創新政策等。相關專家表示,中國對本次會議的訴求預計表現在反對貿易保護、放開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等議題,但由于雙方訴求不吻合及話題并不新鮮,雙方協商后達成共識的可能性不大。
美國訴求是“偽命題”
對于駱家輝提出的知識產權、政府采購與創新政策等議題,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一致認為,美國提出的是“偽命題”,只是想尋找借口來改變貿易問題。
美國一直認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欠缺,損害了美國知識產權所有單位的權益。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博客)表示,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標桿企業和產品看齊是必經的階段,且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直在努力,“美國不應該只看表面,應該縱向觀察我國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取得的進步和付出的努力”。
對于政府采購,美國認為我國采購本國商品不利于美國產品的公平競爭,白明指出,我國政府一直堅持積極的“走出去”和“引進來”政策,采購市場并不局限在中國國內,而是面向全球,不存在幫扶本國企業的行為。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此前也表示,中國在政府采購中,對中國境內的所有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會去年通過了包含要求“購買美國貨”條款的法案,“自身尚未完善,緣何要求別國”。白明說。
相較于知識產權和政府采購,創新機制是近年來美國向我國拋出的又一新問題,美方認為,中國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有專向補貼的嫌疑。對此,白明表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創新是支持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但我國對創新的支持僅限于基礎設施、提供創新平臺,如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區等,直接資助的項目在減少。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則直言,美國也經歷過高速發展的時期,也存在對本國創新的支持措施,“這個問題不是問題,我國沒有必要讓步”。
中國訴求可能是減少貿易摩擦
對于中國在本次商貿聯委會會議的訴求,截至目前,相關部門均未明確表態。宋泓預測,我國將就抵制貿易保護和啟動多哈會談與美國展開重點磋商,這一議題的起因顯然是“中國制造”正在遭遇美國頻頻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院長趙忠秀認為,在減少貿易摩擦的議題中,兩點值得重點磋商,一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何時得到美國承認;二是美國何時放松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1月美國對中國產品共發起18起左右的貿易救濟調查,本月截至目前已發起了兩起。美國至今未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成為其頻頻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的殺手锏。依據世貿組織規定,對非市場經濟地位國家,調查國可尋找替代國以計算產品傾銷幅度,美國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替代國產品,導致我國產品被裁定存在傾銷或補貼的幾率大,裁定稅率也難以承受。
11月23日,美商務部公布有關加強貿易救濟執法的政策公告,對反傾銷中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替代國價值問題,如所選定替代國的有關進口統計數據未包括國際運費、外國傭金和裝卸費時,美商務部將在確定正常價值過程中增加這些費用。此舉將使對華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更為容易,可能會有更多中國企業或產品被裁定存在傾銷,被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也會更高。
宋泓表示,“我國產業結構在升級,與美國發生貿易摩擦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高端產品,這會引起美國在高技術領域進行貿易保護的敏感反應”。雖然美國多次表示要放松對華高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但宋泓指出,放松的都是過了高技術“保質期”的產品,很多產品我國早已自主研發了,“美國應該更有合作的誠意”。
美國須改變“只顧自己”的思維
始于1983年的中美商貿聯委會,被稱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滅火器”。本屆會議能否成功為中美貿易摩擦“滅火”,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白明坦言空間不大,“我國的政策是正當的,沒有必要做出讓步”。宋泓同樣認為,“能解決的問題不多”。
來自海關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1505.88億美元。白明表示,由美方訴求的三個議題可以看出,其實質需求是改變美對華貿易逆差狀況,在金融危機后保護本國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其出口倍增計劃,在這個本質需求驅動下,美國不會輕易讓步。
“美中商貿聯委會是我們處理與中國貿易關系的重要機制。”柯克說,“確保我們與中國的貿易帶來的好處正是美國的工人、農民、大小企業所需要的”。誠然,本國的需要是雙邊對話的目的,但這種“只顧自己”的思維,對發揮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的作用,顯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