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口岸“十一五”實現新跨越“十二五”再繪新藍圖
2010-12-6 8: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碼頭裝船作業
“十一五”實現新跨越
“十二五”再繪新藍圖
市商務局、口岸辦負責人談武漢口岸建設發展
武漢
口岸
武漢口岸大通關專版欄目設置
1、口岸要聞:武漢口岸新近發生的重大、重要新聞,主要做本版的頭條新聞。
2、政策導航:主要刊載口岸相關政策法規等靜態性文章。
3、業界動態:反映武漢口岸各查驗單位、服務、運輸、代理企業的動態新聞,以消息和簡訊為主。
4、口岸公告:
(1)漢申直達船期公告;
(2)武漢航空口岸定期國際航班公告;
(3)武漢鐵路口岸公告;
(4)武漢口岸查驗單位的公告;
(5)武漢口岸相關企業對外公示的各項服務公告。
5、企業巡禮:主要刊載介紹口岸和服務、運輸代理企業的文章,每期只介紹一家單位,文字在1500字內,可配圖片。
6、口岸精英:不定期刊載口岸查驗、服務、代理單位在“武漢大通關”建設中銳意改革,勇于開拓,表現突出的領導、企業家和職工代表的文章。
7、口岸通關大家談: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口岸大通關”建設的意見與建議,刊登專家、學者、行業知名人士和著名咨詢公司進行口岸大通關學術交流、論壇的理論性文章。
8、口岸知識:口岸相關普及性知識的文章。
9、域外來風:境外口岸設施及管理的相關文章。
專版編輯部設在長江日報社
地址:漢口長江日報路2號 郵政編碼:430015;
聯系電話:85809463
投稿郵箱:whkadtg@163.com
口岸要聞
口岸作為我市進出口的客、貨流及其交通工具的通道,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門戶,具有跨行業、多部門執法和服務的特征,加強口岸大通關建設,加強口岸各單位之間的協作配合,形成快捷、暢通、安全的出入境通道。我市作為中部地區特大中心城市,擁有鐵路、水運、公路、航空等豐富口岸資源和貫通南北、承接東西、通江達海、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已形成中部地區最大的口岸。
“十一五”期間,我市口岸發展現狀如何?《武漢市“十二五”口岸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怎樣堅持口岸大發展戰略,大力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口岸大通關活動,不斷優化通關環境,確保口岸安全暢通,改善我市投資環境,促進我市開放型經濟協調發展?本報記者就此專程采訪了市政府口岸辦公室林肖濱主任。
問:“十一五”期間口岸發展現狀及評價?
答:“十一五”期間,我市口岸通過大力推進“大通關”建設,口岸通關環境明顯改善,促進了貿易投資便利化,口岸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口岸布局方面,武漢目前有兩個一類口岸(天河機場航空口岸、武漢港水運口岸)。兩個二類口岸(鐵路口岸、公路口岸)。航空口岸開通了武漢至香港、澳門、臺北、日本福岡、韓國首爾、越南胡志明市等國際(地區)航線,以及武漢—廣州—巴黎等17條航班號共享航線以及一條貨運航線。武漢水運口岸:武漢港獲準對外國籍船舶開放,共有4個外貿碼頭:青山、楊泗港、陽邏港、白滸山碼頭。每周武漢至上海港有33個固定班輪,6個直達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班輪。公路口岸即將投入運營。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獲批運營、武漢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拓展,初步形成了水港空港并舉、鐵路公路補充、特殊監管場所為網點的全方位開放、功能布局合理、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口岸格局。在口岸業務方面,預計今年,全市口岸完成外貿進出口貨運量900萬噸,國際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5萬標箱,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數32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談到對口岸的評價,我想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口岸通關能力和整體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國家“中部崛起”、“武漢城市圈” 和“開放先導”戰略,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口岸大通關建設若干意見》、《武漢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從區域發展格局中謀求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舉措,推進口岸物流的綜合協調機制,堅持改善基礎設施,加強區域通關合作,建立多式聯運的口岸物流,提高國際貨物中轉能力,有效提升了經濟競爭力,水運、航空、鐵路和公路口岸均取得了較大發展。
一是水運口岸通關效率和輻射能力不斷增強。根據《武漢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市政府制定了《武漢市江海直達航運補貼專項資金實施辦法》,使水運口岸業務量穩定增長,監管設施明顯改善,口岸的跨省域輻射力進一步加強。這大大提升了武漢港口的競爭力、幅射力和聚散功能。陽邏港口岸聯檢大樓投入使用,陽邏港集裝箱碼頭二期已建設,港口吞吐能力達80萬標箱。自武漢港開通“江海直達”航線后,湖南、重慶、四川、河南等省市的外貿貨物先后選擇在武漢港中轉。
二是航空口岸穩步發展,出入境人數創歷史新高。
“十一五”期間,我市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強口岸大通關若干意見》63號文件精神,市口岸辦公室合同交委、財政制定了《武漢航空發展引導資金管理辦法》,對新開的國際航線給予一定的獎勵扶持,較好地保障了國際航線穩定運行。2010年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數是2005年的3.7倍,將創歷史記錄。特別是2009年開通了香港-武漢-成都國際貨運航班,滿足了高新技術企業對航空運輸的需求。這是中部地區第一條全貨運國際航線,實現了外貿運輸全方位發展的突破。
三是鐵路口岸業務恢復增長。鐵路口岸是我市進出口貨物往返香港、深圳、憑祥、滿洲里、阿拉山口的重要運輸通道。根據我市城市發展需要,已確定將江岸鐵路口岸集裝箱業務遷移至東西湖鐵路集裝箱中心站。
四是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運營效果良好。2009年3月,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順利通過國家相關部委驗收并正式封關運作,這是中部地區第一個正式封關運作的保稅物流中心。2010年1-10月,進出口業務共計9347票,貨運量8.5萬噸,總貨值14.5億美元,征收稅款4.38億元人民幣,通關量及稅款均居全國同類園區前列。滿足了富士康、長飛、冠捷等企業加工貿通關,服務范圍涉及湖北、廣東、江西等十省市。
五是武漢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全面拓展。2009年2月,海關總署正式批準全國出口加工區全面拓展保稅物流功能,并允許開展研發、檢測、維修業務。為配合保稅物流功能的實施,武漢經濟開發區投資建設的貨物查驗場地,安裝了海關輔助管理信息系統,完善卡口等海關監管設施。有效地推動了出口加工區的產值及業務的持速發展。
六是公路口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武漢公路口岸占地70畝,圍網、卡口、熏蒸房、倉庫等監管和配套設施已建好并投入使用,2萬平方米的聯檢大樓將于2010年底建成使用。
其次,口岸為服務全市外向型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
1、夯實了我市口岸大通關基礎。口岸開放是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口岸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對地方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區域內外兩種資源,促進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優勢產業集群壯大,推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有積極作用。武漢歷史上是我國最早開放的三大口岸之一,有著150年的歷史。目前我市口岸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在中部地區屬最大口岸,同時武漢海關、湖北檢驗檢疫局、武漢邊防、武漢海事等部門先后推出大通關舉措,提供優良服務,為我市口岸大通關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發揮了口岸大通關先導作用。十一五期間,我市貨物進出口累計實現587億美元,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口岸通關便利的作用分不開。“十一五”期間,我市口岸開展了“屬地報關,口岸驗放”,分別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簽訂通關協議。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整合口岸資源,有效推動全市外向型經濟發展。
3、成為培育物流經濟的增長點,促進地區產業升級。口岸是區域物流的樞紐和國際物流的集散地,國際物流和保稅物流等高端業務規模的擴張促進了區域物流產業在較短時間內的跨越式發展。物流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加速區域資源流動,促進了區域內產業升級與結構轉型。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的運行,吸引了國際快遞巨頭TNT在華全資子公司天地華宇在武漢啟動大型公路快運分撥中心項目;引進了盛輝物流、德邦物流、新地物流等企業的簽約入駐。同時,保稅物流的健康發展,為我市加工貿易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推動了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2010年加工貿易出口約占我市出口的60%。
問:十一五口岸工作取得這么大成績,但還有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呢?
答: 十一五期間我市口岸工作雖然取得很大成績,但是我們要看到口岸“大通關”建設方面,服務企業方面,開放意識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主要表現在:
一是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有的監管區設施未完全達標,信息化建設利用率仍較低,還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快速通關的需要。
二是保稅物流功能有待進一步發揮,保稅倉儲、產品展示、分撥功能、服務功能還有待進一步拓展。
三是口岸整體聯動和服務質量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問: 我市“十二五”口岸發展規劃?
答:“十二五”期間,我市口岸工作仍將以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為重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推進“中部崛起”、建設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大戰略,高舉“開放先導”大旗,創新工作機制,積極營造有利于口岸發展的政策環境,要著力推進口岸“大通關”建設,營建快速、安全、優良的通關環境。要著力加強口岸協調聯動,構建立體化、便利化的口岸服務體系。要著力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我市城市開放功能。切實加強口岸基礎建設,大力發展口岸物流,促進產業集聚,為全市對外開放工作作出新的貢獻。
主要目標是:到十二五末,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到2000萬噸,國際集裝箱吞吐量150萬標箱,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數突破100萬人次。
問: “十二五”口岸建設中有哪些具體工作?
答:談到“十二五”口岸主要項目,我認為其主要任務是:
首先,要全力推進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建設。2009年12月8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根據國務院要求,在東湖開發區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對此,省、市政府確定申報設立東湖綜合保稅區。建設好東湖綜合保稅區,使其盡快發揮作用將是口岸部門的重要工作。同時要積極探索武漢保稅業務的發展對策,充分發揮保稅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區的積極作用。
第二,要進一步提升我市水運口岸功能,提高業務幅射力。今年10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漢調研期間,專程到陽邏港考察,這是對加快武漢新港建設,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提升水運口岸服務功能的極大鼓舞。“十二五”期間水運口岸的重點是圍繞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將達到2.1億噸、1000萬標箱,實現“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目標,堅持以陽邏港建設為重點,打造成長江中上游集裝箱轉運中心。推進港口監管區設施建設,做好陽邏港三期規劃建設。籌建口岸報關報檢服務大樓,繼續落實江海直達航線補貼政策。
第三,充分發揮航空口岸區位優勢,規劃建設武漢天河機場國際廳,進一步提升出入境人員履蓋面。“十二五”期,武漢航空口岸將新開3-5條國際客運航線,1-2條國際貨運航線,重點做好開通武漢-巴黎、武漢-東京、武漢-新加坡客運航線。做好T3國際航站樓和口岸查驗單位辦公樓建設,推進臨空保稅監管區建設。
第四,加快武漢鐵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建設。提升我市口岸綜合通關能力。“十二五”期間,我市鐵路口岸通關業務將邁入快速增長期,武漢鐵路口岸因城市發展近期將遷往我市東西湖區。“十二五”期間將重點完善鐵路口岸設施,實行鐵路、公路、保稅物流中心互動,形成新的口岸通關區域。促進東西湖國家級開發區的外向型企業發展壯大。同時,規劃建設好武漢灄口貨站,重點辦理整車進出口業務的通關。
第五,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擬建口岸物流信息平臺。大力推動電子口岸通關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口岸物流信息網絡,推動口岸信息資源整合,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信息共享和聯網核查。推進口岸互聯互通工作,實現與上海等省市電子口岸平臺的信息共享,將電子口岸真正建設成集口岸通關、執法管理與相關物流服務為一體的大通關信息平臺。
第六,要認真組織開展共建文明口岸活動,提升武漢口岸服務水平。根據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關于在全國開展共建文明口岸活動的意見》文件精神,在口岸單位開展文明共建活動是對外開放整體形象的需要;是增進口岸單位之間團結、協作聯運,提升整體功能的有效途徑;是樹立行業新風、創造良好通關環境的重要手段;是服務企業、服務旅客、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期間,要結合武漢口岸實際,認真抓好共建文明口岸活動,定期開展口岸戰線先進單位和個人評比活動,以此來推動我市口岸服務水平的整體提高。
武港集箱創集裝箱吞吐量新紀錄
截止11月27日,武港集箱年集裝箱裝卸吞吐量己達350958.25TEU, 再創歷史新高,提前一個月完成35萬TEU的年度奮斗目標。
今年以來,隨著湖北省、武漢市外貿經濟的快速增長,使本地區的內外貿集裝箱量繼續保持了近20%的增長態勢。楊泗港廣泛動員和組織員工凝心聚力,積極拓展和培育市場、嚴格規范管理、精心組織生產,生產績效不斷創新高。11月20日,武港集箱單班作業完成903自然箱,1223 TEU,刷新公司單班作業效率紀錄,牢固樹立長江中游吞吐量最大、吞吐能力最強集裝箱港口的地位。
2010中港協集裝箱分會四屆三次理事會暨中國港口集裝箱碼頭高峰論壇,近日公布2009年全國集裝箱碼頭各個獎項的評比結果,武港集箱榮獲了“中國港口前六強內河集裝箱碼頭”榮譽稱號。這是武港集箱連續三年獲得該獎項。 普俊 劉公新
日前,從湖北機場集團公司高層戰略解碼會上傳來消息,集團公司總結提煉出面向未來三年的5項戰略重點即“五場硬仗”。
第一是“踐行中國服務,打造中部樞紐”。這場仗的總體目標是:制定完善的品牌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形成特色豐富的服務品牌;加強與政府部門、航空公司的合作,將武漢機場初步打造成為中部區域最為重要的樞紐機場。第二是“創新建設模式,推進三期工程”。這場仗的總體目標是:機場建設管理水平得到整體提升,機場建設體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理念,建設項目成為精品工程、廉潔工程,重點工程爭創魯班獎。第三是“深化流程再造,提高運營品質”。這場仗的總體目標是:管理流程順暢,安全持續發展,服務穩步提升,效率不斷提高,樹立行業標桿。第四是“提升資源價值,增強經營效益”。這場仗的總體目標是:優化集團資源配置和整體布局,培育、挖掘新的收入增長點,提高集團經濟效益。到2013年,集團總體收入達到8.5億元,利潤虧損控制在1.6億元內,總資產周轉率達到16%,勞動生產率達到25萬元/人,非航收入占業務收入的比例達到40%。第五是“完善激勵機制,實現共同發展”。這場仗的總體目標是:完善科學高效的激勵機制,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為力求實效,湖北機場集團公司高層戰略解碼會還特邀參與編制十二五規劃的民航干院專家學者,以學術參與的角度,介入到高層戰略解碼中,為湖北機場集團領導開展頭腦風暴,明確未來發展、改革方向,提供前沿、權威的學術、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