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大鱷主宰房地產業未來 銀行“嫌貧愛富”
2010-1-23 3: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9年,在全國8萬余家開發商中,銷售額超過百億元的達到27家,較2008年的13家翻了一番多。這27家百億俱樂部成員的銷售總額達到6500億元,占200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的14.7%,較上年也有顯著增長。在地產大佬們享受饕餮盛宴的同時,許多小開發商卻尚未從2008年的重挫中緩過勁來。行業內的貧富差距正不斷加大,大鱷將主宰房地產業的未來。
“8萬多家開發商,未來可能會縮減到只剩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易居中國高級分析師薛建雄表示,“行業洗牌會是一個反復的過程,但總體來說肯定是在加劇淘汰。”
百億俱樂部擴容
2009年,是房地產業狂歡的一年。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額達到4399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5.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增長達80%。而在行業狂歡的背后,是地產大佬們的快速擴容,他們摘取了2009年大部分勝利果實。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有27家房地產企業的年度銷售額突破百億元,不僅家數較2008年的13家增加了14家,百億俱樂部的銷售規模較2008年也翻了一番。報告顯示,萬科等代表企業銷售額平均增長率(增長率均值)達123%,銷售面積平均增長率(增長率均值)達107%,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而其中值得一提的兩件事是:萬科2009年銷售額達634億元,遠遠超過2007年高點,創下歷史新高,中國房地產業首度邁入“600億時代”;一度因資金鏈緊繃而岌岌可危的綠城中國,2009年創下同比增長超過251%的銷售佳績,實現銷售金額532.86億元,摘下年度銷售額排行榜的“探花”,成為本年度房地產企業中最引人注目的黑馬。
百億俱樂部成員們在地產業中的分量也越來越重:雖然在數量僅占87881家開發商(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中的萬分之三,但27家企業累計銷售總額高達6500億元,占據了全年商品房銷售總額的14.7%,兩個懸殊的數字彰顯了百億俱樂部成員的重量級。而在百億俱樂部中,除了萬科和綠城外,保利地產、綠地集團、中國海外去年銷售額均突破400億元,萬達與恒大地產進階300億元行列,而富力地產、碧桂園、世貿房地產、雅居樂等企業則站穩200億元的銷售規模,梯隊格局初現雛形。
除了在銷售額上大放異彩外,百億俱樂部成員的土地儲備也令業內艷羨。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等機構聯手推出的《2009年三季度末中國房地產企業土地儲備TOP10》榜單顯示,上榜的十家企業均為百億俱樂部成員,累計土地儲備達到3.05億平方米,其中榜首恒大地產一家就擁有5100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去年一波拿地狂潮中,頻頻出手摘下地王的絕大多數都是百億俱樂部成員,這表明市場競爭已經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部分實力雄厚的開發商開始左右市場格局,房地產業未來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局面會愈演愈烈。
“今后強勢開發商會越來越強勢,其規模效應也會越來越明顯,我們的策略只能是避其鋒芒,拓展自己具備優勢的項目。不過,一個不好的苗頭是,這些大家伙們也開始瞄上了二三線城市,這給我們很大的壓力。”某中型開發商的高管表示。
銀行“嫌貧愛富”
在資金高度密集的房地產行業,地產大佬們稱雄的背后,閃動的是銀行的身影。
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開發商在2009年得到銀行大量資金支持:2009年1—10月,房地產開發企業獲得國內貸款9119億元,同比增長53.0%,是2000年來的最高增速,總量已超過2007年和2008年全年。由于國內貸款和銷售回款的大幅增長,1—10月房地產開發企業資金來源達4.4萬億元,同比增長43.4%,資金實力顯著提高。
而大型開發商顯然是銀行最為青睞的對象。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統計,2009年以來,房地產企業從銀行方面頻頻獲得大額授信,中國銀行等國內多家銀行全年已向房地產企業發放總額逾3300億元的銀行授信。而其中萬科、龍湖、綠城等13家企業就獲得近3000億元的銀行授信,這些企業,絕大部分都是百億俱樂部的成員。
上海某商業銀行信貸員柯先生表示,雖然去年銀行房貸政策寬松,但隨著風控意識的加強,銀行在對房地產企業放款時,也會十分小心,不僅要看開發商的規模實力,還要看關注其開發產品的品質和銷售能力。“對于那些能躋身百億銷售額行業的開發商,其品牌知名度都較高,市場銷售有一定的保證,當然容易得到銀行的青睞。但對于一些小開發商特別是一些單項目公司,以及那些主營并非房地產開發,僅是部分投資在房地產業的企業,我們在貸款審核的時候都會特別小心,畢竟現在都要對放出去的貸款負重責。”柯先生說。
銀行的謹慎令那些小開發商們在面對去年的樓市狂飆時依然舉步維艱。一位在某二線城市投資房地產的開發商向記者表示,由于2008年資金鏈一度斷裂,自己不得已向地下錢莊以非常高的利息拆借了大量資金,去年本指望通過銀行貸款來填補這個窟窿,但卻因為當地銀行以項目風險過大、抵押品不足為由拒絕放貸,導致項目投資至今難以看到前景。“雖然房價漲了,房子也好賣了,但漲上來的部分還抵不上欠地下錢莊的高額利息,最后能否賺錢都難說,更別提發展了。”該開發商郁悶地表示。
而銀行的嫌貧愛富顯然將進一步拉大房地產行業的差距,將會加劇市場的洗牌程度。畢竟,在土地為王的時代,擁有資金才能擁有土地,擁有土地,才能擁有未來的發展。
差異化競爭成主流
在大佬們主宰競爭格局的背景下,差異化競爭逐漸成為樓市競爭的主流。這一點,不僅在中小開發商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在百億俱樂部的成員中,差異化競爭也是亮點紛呈。
以去年的黑馬綠城為例,盡管其在前兩年遭遇了諸多困境,尤其是瘋狂拿地后一度導致資金鏈緊繃,但其卻始終堅持高地價、高品質的項目運營風格,并逐步得到業內的認可。薛建雄指出,綠城通過經營分權管理、產品集中管控的方法,使得企業在保持品牌提升的同時,企業內部有高速擴張的良好機制。同時,借助其在高端住宅的品牌影響力,打造了以酒店酒業、醫療保健等全方位高端社區服務體系,使得其高端產品的服務能力延伸并鞏固,并通過與政府的高度合作建設經濟適用房,為企業取得了良好現金流的同時,建立了與各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為旗下項目進入各地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
而一些開發商則將目光緊盯在二線城市的深耕細耘上。前述開發商高管表示,二線城市中,地產大鱷們尚未全面布局,而中小開發商則不少具有先發優勢,可以和那些大鱷們拼搏。薛建雄則認為,諸如廣州、深圳等一些區域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成熟期,國內一些城市在未來的幾年內也會相繼進入成熟期。在這個過程中,產業調整后不太可能有新一輪的爆炸性增長,房地產公司就可能陷入長時間的調整。但許多二線城市經濟還在高速發展,房地產業則剛發展5-10年左右,還有5-10年的高速增長期,所以短時間的調整后還會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