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經濟大國地位確立 持續發展需大國金融戰略

2010-1-23 3:1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從經濟規模、結構、競爭力和進出口等多項指標看,中國已經從一個區域性經濟大國轉變成了一個全球性經濟大國。作為一個新的全球性經濟大國,中國如何像美國那樣保持長達一個世紀的經濟增長,是當前我們必須考慮的最重大的戰略問題。”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四屆(2010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專家們撰寫的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 
  
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機遇大于挑戰 
  
參加本屆資本市場論壇的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在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中是機遇大于挑戰。挑戰主要來自于外部需求的巨大波動性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嚴重短期沖擊,而機遇則表現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重大轉型的時代已經來臨。 
  
按照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情況,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將危機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形成階段、深化階段、惡化階段和尾聲階段。報告認為,“現在基本可以斷言,2009年7月之后,這一輪危機已經進入尾聲,不會再有大規模的世界性衰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成思危表示謹慎樂觀,認為2009年中國經濟率先開始復蘇,世界各國走上了曲折起伏的復蘇之路。談到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問題,成思危提出了“六個平衡”:即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應該是實現儲蓄和消費的平衡、內需和外需的平衡、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平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平衡、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平衡、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平衡。 
  
他強調說,中國的經濟增長轉向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將成為必然,要讓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這一方面需要健全社保體系,另一方面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如工資增加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與企業效益增長掛鉤、與CPI上漲聯動等。現在沿海有些企業10多年都沒有給農民工漲工資,這實際上是降低了農民工的收入。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分析了大國經濟和大國戰略的問題。他指出,大國經濟首先要有大國戰略,核心是從前30年的外向型經濟向未來的開放型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以內需為本,而外需是發展不可或缺的助力。其次是大國經濟應該有大國自主的全球生產體系。在這種體系下,貿易戰略和貿易結構將會發生重大轉變,要構建一個以零部件貿易為主的新對外貿易格局。中國現在的對外貿易,主要是加工貿易。在2955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順差占了2970億美元,如果去掉加工貿易,中國就不能有這么大的貿易順差。因此,要構建中國自主的全球生產體系,變中國制造為全球制造。 
  
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仲表示,中國GDP保八沒有問題,但是需要保持可持續發展。李連仲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在51%的儲蓄率中,政府和企業占了大頭,居民只有19%;2009年1~11月的信貸規模中,大企業占47%、中企業占44%、小企業只占8.5%;在外匯儲備中,黃金占比只有1.6%。他還談到了新興產業物聯網,談到了農民工進城。他說,農民工進城的問題,要放在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化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如果每年有2000萬農民工進城,讓農民工變成城市居民,相當于每年創造了超過3000萬人口的城市,這是拉動內需的大手筆。 
  
經濟持續發展需要大國金融戰略 
  
本屆資本市場論壇的主題是“大國經濟與大國金融:探尋中國金融崛起之路”。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演講中講了“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中國不僅成功應對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并率先復蘇,而且已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二是沒想到中國汽車年產量超過了1300萬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銷售國;三是沒想到2009年9月中國外匯儲備達到22726億美元,繼續穩居世界第一。 
  
他指出,從美、日成為全球性經濟大國的歷史可以看出,一戰前后美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持續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增長;日本在二戰后自1955~1973年,保持了近19年的增長,而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的破滅,嚴重削弱了日本經濟的實力。吳曉求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性經濟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但大國經濟需要相匹配的大國金融,需要非常強大的制造業和現代工業。 
  
全國社保基金會理事長戴相龍指出,中國金融崛起的標志有五個方面:一是要有國際化的人民幣;二是要有大型的金融企業;三是繼香港之后,要有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四是在國際金融體系中要有發言權;五是在國際上研究和決定重大金融問題時要有影響力。他認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根本的標志,是國家的既定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15~20年的時間,現在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好時機。 
  
戴相龍說,中國金融的崛起是一個必然趨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有利于調整金融結構:一是調整融資結構,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二是調整貨幣結構,規劃外匯儲備規模;三是調整信貸結構,積極開展合作金融。他建議,對社會資本進行統計和監測。 
  
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中,在關于2009年信貸寬松的問題上是這樣表述的:“短期效果明顯,但是中長期可能會累積一定的風險。”而參加本屆資本市場論壇一些專家的觀點,出現了明顯的分歧。高盛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說,為什么中國經濟能夠獨領風騷,因為中國有很大的內需市場。經濟學家們開口閉口談4萬億元的財政刺激,其實真正發揮關鍵作用的不是4萬億元,而是9.2萬億元的金融刺激。2009年,中國超常規的信貸規模,暴露了中國金融體系固有的深層次矛盾。盡管2009年中國經濟強勁復蘇,但中小企業依然遭受融資瓶頸的制約,可以稱之為“低就業率的復蘇”。 
  
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大量信貸投入到大企業去了,但很多大企業利潤在下降。銀行用34%的信貸增長,拉動了8%多一點的經濟增長,有一個不良資產沉淀的問題。2009年的好日子,今年不會再有了,因為2009年只有信貸擴張的好處,沒有信貸擴張的壞處,而其壞處會在今后幾年體現出來。所以,今年需要謹慎,是國家調控政策需要技巧性和靈活性的一年。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表示,在我國的投融資體制中有一個“十年十個月的怪圈”,即信貸投放十年嚴管之后的十個月寬松。2009年超常規的信貸規模,仍然沒有走出這個怪圈,甚至商業銀行從事政策性金融投資,這是令人擔心的地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的態度則較為樂觀,他說:“不能把信貸妖魔化。2010年第一個工作周每日1000億元的信貸投資很容易引發經濟學家們的爭論。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考慮,這也許是在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發展面臨的一個難得的時間窗口。” 
  
構建多層次的中國資本市場 
  
1月8日,就在本屆資本市場論壇舉辦的前一天,證監會宣布,國務院已原則同意推出股指期貨品種,正式推出需3個月。因此,構建多層次的中國資本市場,成為本屆資本市場論壇一個熱議的話題。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建議,以深交所股份代轉讓系統為基礎,建立場外市場。她指出,資金是組合生產要素的龍頭,1998年我國關閉了場外市場,以至于中國資本市場現在只有“塔尖”沒有“塔基”。但場外市場是一種客觀存在,是孵化器,也是收容所。現在建立場外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實現場內外市場的無縫對接,有利于資本市場的升、降、轉板,有利于改進主板市場的退市制度和再上市制度。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在2009年“兩會”期間就提出關于推出股指期貨的提案,此次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獲國務院同意,他感到格外興奮。在他看來,如果說創業板是“十年磨一劍”,那么股指期貨是“十七年磨一劍”。據介紹,我國的股指期貨早在1993年就已經出現了,后來被叫停。 
  
賀強認為,股指期貨即將推出,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發生了重要的質的變化。一方面,改變了市場博弈的模式,以前是機構與散戶博弈,今后將是機構之間的博弈。另一方面,為市場提供了雙動力,以前是單動力,只有買入才能賺錢,今后在市場行情的任何一個階段,無論是政策利好還是利空,都會有多空雙方的博弈。而市場雙邊機制的建立,對改變投資者預期具有重要作用,這有利于市場的穩定。 
  
至于滬深股市今年的走勢,本屆資本市場論壇專家談得較少。但記者發現,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研究報告,再一次提到了“春節效應依然有效”。春節效應是該研究報告的專有詞,意思是說在每年的春節附近買入獲利的概率比較大。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春節效應只在2008年失靈。該研究報告認為,2010年的投資策略應建立在“能沖高但有限”的基礎上。該研究報告預測,2009年8月初的3480點會在2010年被突破,達到4300點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記者注意到,該研究報告作出這一預測時,股指期貨的推出還沒有板上釘釘。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