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航運邁入新中國最好時期
2010-12-29 22: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李盛霖部長在2010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對交通運輸重點工作進行部署,他指出,加快推進內河航運發展,以貫徹落實張德江副總理加快內河航運發展的指示精神為動力,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和完善工作措施,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協調機制,積極推進內河航運發展。他要求作好重點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和項目儲備,重點是長江、西江、京杭大運河等干線和主要支流的航道整治;完成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進一步推進嘉陵江、湘江、漢江、贛江、右江、松花江等河流航電樞紐建設;支持武漢、重慶航運中心建設;積極推進內河集裝箱、大宗散貨等專業化運輸。
“十一五”以來,交通運輸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交通運輸發展的戰略部署,加快發展內河航運,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帶動了沿江產業布局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內河航運進入發展最快、發展質量最好、服務水平提升最顯著的時期。
建設規模和發展速度達到建國以來最高水平
“十一五”期間,我國內河水運建設總投資為1000億元,超過建國以來至“十五”期末的投資總額,其中中央內河水運建設投資達165億元。重點對長江、西江、京杭大運河等干線和主要支流航道進行整治。加快推進長江上游宜賓至水富三級航道建設前期工作;中游實施荊江等重點河段的航道整治;下游重點整治一批礙航淺灘,完成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加快西江航運干線擴能建設,推進老口、魚梁航電樞紐和長洲水利樞紐三線、四線船閘建設。啟動江南運河三級航道建設工程。進一步推進嘉陵江、湘江、漢江、贛江、右江、松花江等河流航電樞紐建設。
通過加強內河航道養護,截至2010年末,我國基本達到規劃等級的高等級航道約占總里程的54%,較2005年提高約10個百分點。
在交通運輸部的支持和各省區的努力下,長江、珠江、京杭運河流域各省區加大航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規模和建設速度明顯加大。2010年3月14日,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通過交通運輸部組織的交工驗收,正式進入試通航期;2010年9月20日,長江南京至瀏河口段數字航道與智能航運示范工程通過交通部專家驗收;長江三峽壩區河段數字航道建設工程已進入交工驗收前測試階段;以航運為主,兼有發電、灌溉、環保、旅游等綜合功能的項目——湖北漢江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2010年8月建成運營。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基本建成;廣西西江黃金水道建設全面啟動,貴港至梧州二級航道順利完成,長洲水利樞紐三線四線船閘工程開工建設;西南水運出海中線通道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航運建設工程有序推進。作為我國平原封凍河流上第一座低水頭航電樞紐工程——黑龍江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的建成。集運輸、防洪、環保、生態、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浙江湖嘉申線湖州段航道工程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內河水運建設示范工程的依托項目。
規劃建設內河港口物流園區及集疏運通道,統籌老港區改造、功能調整和集裝箱、大宗散貨等專業化泊位建設,主要港口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在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和京杭運河等沿線相繼建成了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港區,港口集裝箱通過能力增加約700萬TEU;與此同時,內河貨運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內河貨運量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0%,貨物周轉量年均增速達到14.2%,江海運輸量年均增速達到12.6%。
內河運輸船舶大型化發展迅速
通過分步實施京杭運河、長江、珠江、黑龍江等干線及其主要支流船型標準化,我國內河船舶技術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根本性地改善了部分水域內河運輸船舶面貌,大幅度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安全性,取得了顯著的環保、節能綜合效益,改善了船員生產和生活條件。內河船隊總規模快速增長,船舶大型化發展迅速。到2010年末,全國內河貨運運力可達6500萬載重噸,是“十五”末的1.46倍;貨運船舶平均噸位可達480噸,是“十五”末的1.85倍。
內河水運工程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巨型復雜河口航道整治技術應用的典型實例,總體治理方案、半圓型沉箱等輕型重力式結構、專用施工設備及施工工藝等形成了多達74項創新技術,屬世界首創。
內河通航建筑物、大水位差碼頭建設取得了新進展,并初步形成了山區河流航道整治成套技術。高壩通航技術、大型垂直升船機技術等填補國內空白;碼頭建設開創性的采用了高樁梁板直立式碼頭結構,裝卸工藝采用了岸邊集裝箱起重機,豐富了內河碼頭建設技術;在平原河流的航道整治方面開發了新型固化和多種生態型護坡結構。《廣西西江航運建設二期工程貴港航運樞紐》、《京杭運河淮安三線船閘工程》、《京杭運河常州市區段改線工程》分別獲得了魯班獎、詹天佑大獎。
兩個航運中心建設步伐加快
憑借西部大開發、三峽工程蓄水和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有利時機,重慶市加快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跨越發展。“十一五”期,重慶市水路交通完成投資151億元。重慶已成為長江上游唯一擁有5000噸級深水航道及碼頭、水運一類口岸和保稅港區的地區,重慶港已經成為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集裝箱集并港、大宗散貨中轉港、滾裝汽車運輸港、長江三峽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及郵輪母港,重慶正逐步成為西部地區的“準沿海”城市,為“十二五”期內河航運的可持續發展及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三峽175米蓄水和其它支流渠化,重慶已形成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干兩支”為骨架的內河航道體系,全市擁有航道里程4452公里,比“十五”末增長115公里。“干支直達、江海直達”運輸得到發展,支流對干流貨運量貢獻率由10%左右提高到20%。
為加快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建設,湖北將水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作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實施。2010年湖北省建設高等級航道1756公里;全力打造以武漢新港為龍頭的“四大港口集群”;建設以陽邏港區集裝箱二期工程、金口重件碼頭、80萬噸乙烯碼頭和南車集團金口碼頭等工程為重點,加快“億噸大港、千萬標箱”武漢新港建設;按照暢通長江、渠化整治漢江、打通江漢運河的總體思路,力爭到2015年,武漢以下航道水深達到6米,宜昌至武漢段航道水深達到4.5米。
圍繞水運發展的港口、航道、船舶“三大要素”,湖北、武漢正堅持合力共建,將多元化籌融資機制作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的重要保障落實到位。
內河水運與沿江(河)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十一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推出了一系列沿江河開發戰略,產業沿江河聚集趨勢明顯,帶動了內河貨運量快速增長,全國內河貨運量年均增速超過10%,集裝箱和汽車滾裝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超過18%。同時,長江、西江、京杭運河等內河航道條件的改善,為沿線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提供了重要支撐,內河水運與沿江河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不斷增強。目前,長江沿線地區集中了全國1/2的汽車產量、35%的鋼產量、28%的原油加工量、7%的火力發電量及全國1/3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值,長江水運承擔了沿江鋼鐵企業80%的鐵礦石運輸和沿江七省二市約2/3的外貿物資運輸任務。珠江水路貨運量約占流域綜合運輸總貨運量的12%,珠江三角洲進口糧食的66%、進口油氣的50%、調進煤炭的33%均通過內河運輸。珠江水路貨運量為京廣鐵路貨運量的5倍,通過提升和優化,將來可超過10條京廣鐵路的貨運能力。西江航運干線沿線聚集了一批大型水泥生產企業,內河水運完成水泥運量1200萬噸。
內河航運作為連結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沿海、內地兩個區域的運輸紐帶,已經成為流域大宗貨物和外貿運輸的主力軍。現在,內河航運以“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輕、運能大、效益高”的比較優勢,在沿江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點建設工程項目
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
2010年3月14日,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通過交通運輸部組織的交工驗收,正式進入試通航期。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建設可滿足第三、四代集裝箱船全天候進出長江口,第五、六代集裝箱船和10萬噸級散貨船及油輪乘潮進出長江口的雙向深水航道,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總投資約150億元。打通長江口深水航道,對充分發揮上海的“龍頭”作用,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形成向長江三角洲及長江中上游地區強大的輻射能力,帶動長江沿線經濟發展的新飛躍,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長江南京至瀏河口段數字航道與智能航運示范工程
2010年9月20日,長江南京至瀏河口段數字航道與智能航運示范工程通過交通運輸部專家驗收,這標志著長江航道維護管理和對外服務從傳統模式進入數字化和信息化時代。
數字航道系統中電子航道圖的生產、服務,實現了航道圖數據采集、編輯、審核、發布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大大提高了航道圖的時效性、準確性。
長江三峽壩區河段數字航道建設工程
該工程重點是以三峽壩區數字航道建設為核心,建設三峽數字航道管理中心,數據傳輸平臺并為相關業務系統提供統一的網絡和數據管理、存儲、接口和業務處理平臺。目前,該系統建設已進入交工驗收前測試階段。
該項工程對如何借助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建設一套完善、高效的數字航道綜合信息管理與應用平臺,提高航道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和高效管理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湖北漢江崔家營航電樞紐工程
該工程總投資20.63億元,2005年11月開工,2010年8月建成運營。該工程以航運為主,兼有發電、灌溉、環保、旅游等綜合功能,年發電量有望突破4.5億度,成功實現了“航電結合、以電養航、滾動開發”的目標。
黑龍江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
該工程是我國平原封凍河流上第一座低水頭航電樞紐工程,總投資28.78億元。工程渠化航道128公里,形成庫區水面240平方公里,節省耕地1200畝,回填造地400畝。該工程的建設,改善了通航條件,符合“安全、高效、環保、節約、服務”的理念。
湖南湘江航運開發株洲航電樞紐工程
該工程總投資19.47億元,2006年8月竣工。樞紐船閘設計年通過能力1260萬噸,平均年發電量6.6億度。工程渠化大源渡至株洲樞紐96公里原五級航道,達到三級航道標準,湘江衡陽至岳陽城陵磯439公里千噸級航道基本形成。同時,改善沿江10萬畝農田灌溉條件。
浙江湖嘉申線湖州段航道工程
該工程總投資為8.57億元,航道全長43公里,2006年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全國內河水運建設示范工程的依托項目。該工程打造了一條集運輸、防洪、環保、生態、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具有時代特征、展示文明形象、體現科技智慧、服務經濟社會、致富沿線百姓的黃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