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唐山遷安向全國縣域經濟20強進軍
2010-12-28 23: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孟令連、胡琳泊)深入實施“項目建設年”活動、全面啟動“一號工程”灤河開發、開展“國家健康城”和“中國宜居城市”創建……在12月24日遷安市委四屆十次全會上,遷安吹響了開啟“十二五”新征程的沖鋒號,一項項部署展現了遷安全力加速、全面創優,謀求轉型發展新跨越的信心和決心。“我們要以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高標定位,以勇于超越對手的精神對標趕超,以勇于超越條件限制的精神破難前行,真正實現在全省保首強、在全國爭進位,不辜負組織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遷安市委書記胡國輝說。
市委八屆七次全會確定了奮發向上、大有作為的主基調,吹響了科學發展、爭先進位的號角。市“十二五”規劃建議要求遷安“繼續保持經濟總量全省首強并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前20強”。遷安市以全會精神為指南,以強烈的政治意識、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確定了“全力加速、全面創優”主基調。確定了“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今后五年,要努力實現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雙提升,保持河北省首強地位,爭取進入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前20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50億元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遷安確定了“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定位:以推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四五”轉型攻堅計劃為總攬,以大城市建設為載體,以產業聚集區建設為支撐,以重大產業項目為引領,以開放創新為動力,以和諧社會建設為根本,以黨的建設為保障,打造城市魅力突出、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良、人民富裕和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魅力鋼城、綠色遷安”,把遷安建設成為河北省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京津冀都市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生態濱河城市。
為實現目標,遷安確定了“十二五”時期五大任務: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城市發展上水平、出品位;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遷安特色現代產業體系;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實施“八大幸福工程”,積極構建和諧遷安。
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遷安將2011年確定為推進“四五”轉型攻堅計劃的加速年,以“全力加速、全面創優”為主基調,突出“項目建設”主線,努力打造品質靚城、產業新城、生態綠城、創新智城,為確保全省首強、進軍全國20強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項目建設為主線,全力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把2011年確定為“項目建設年”,按照“謀大、攀高、追新”的要求,積極謀劃、引進和實施一批重大的立市項目。年內,確保100個項目開工建設,100個項目竣工投產,有100個億元以上項目儲備入庫。
以新的發展定位為引領,加速城市擴容提升。圍繞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到2020年遷安城市人口達到80萬”的目標定位,遷安將大力實施“城市倍增”計劃,以“兩軸兩帶”為龍頭,加快推進市民服務中心、體育中心、王府大飯店、軒轅閣等地標性工程建設,以津秦高鐵灤河站即將通車為契機,啟動河南區建設。全面啟動灤河開發,推進濱河新城崛起。
以產業優化升級為目標,加快構筑轉型發展的戰略支撐。做精做強鋼鐵產業,做好整合重組、完善配套、鏈條延伸三篇文章。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抓好首鋼重型汽車、首鋼礦山機械等項目建設,年內,確保引進2個以上投資在50億元以上的重大裝備制造項目。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扶持葵花藥業、英諾特生物制藥等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培育光伏發電、威豪鎂粉、海鉞耐磨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以提升承載能力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壯大生產性服務業,依托北方鋼鐵物流產業聚集區,大力發展運輸、倉儲、加工、貨運代理等物流企業,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重點抓好北京順天誠通物流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浙江物產、天津濱海泰達物流集團合作項目。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依托山葉口國家地質公園、唐人祖庭、黃帝故都等眾多自然、文化資源,以綠道建設為連接,打造生態綠道休閑游、濱河景觀游、黃帝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品牌。
以集約集聚為核心,全力建設產業聚集區。按照資源利用更加集約、要素優勢更加集中、產業發展更加集聚的目標,努力打造產業板塊的“航母”。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全力引進重大項目,加快鎮園一體發展。年內每個鄉鎮至少有2個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入園建設。每個規模以上企業都要在園區內開工建設1個轉型發展項目。
以綠道建設為抓手,加快城鄉統籌進程。全面推進“一橫三縱”綠道建設,高標準完成長城旅游路、新三撫路沿線綠化任務,深入開展“綠色家園”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以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游旅游示范縣(市)”為契機,實施休閑農業旅游長廊建設,建好徐流口等16個休閑農業園區。
此外,遷安還從轉型的動力和保障方面作出安排部署,確保科學發展、爭先進位目標的實現。明年,遷安將以創新創造為重點,為轉型發展提供動力。以破解要素制約為關鍵,增強轉型發展內在活力,以保障民生為根本,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以創先爭優為載體,筑牢轉型發展的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