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優化經濟結構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010-12-25 15: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徹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結構可以從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微觀層次觀察和分析。經濟結構包括收入分配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等。經濟發展方式有外延型和內涵型、粗放型和集約型、內需為主型和外需為主型等。經濟發展方式包括發展速度、機制、結構、質量和效益等。經濟結構是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體制健全、經濟結構合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就能得到很大改善,經濟就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經濟結構對經濟發展方式有重大影響。
一、“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
經濟結構調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強調它的緊迫性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它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如何調整經濟結構,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以增量帶動結構調整,比單純調整存量容易,但存量也不是就不能調整,如可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例、產品結構、企業組織結構、進出口結構等。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什么是“創新”,熊彼特對“創新”的定義是,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其中還包括市場和組織管理的創新。靠技術創新可以促進產業升級,但技術創新的難度是相當大的,如果技術上沒有重大突破,產業結構就很難升級。所以,我省“十二五”時期,在抓好技術創新的同時,還應在市場和組織管理的創新上下功夫,要用消費結構的升級引導市場和組織管理的創新,即使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的情況下,靠市場和組織管理創新也可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結構調整應抓好以下五個問題:
1、要進一步調整三次產業的比重。2009年,全省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由上年的14.3︰47.7︰38.0調整為12.6︰48.5︰37.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8年的8.1%、50.1%、41.8%調整為2.7%、59.4%、37.9%,第三產業貢獻率下降了3.9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比天津多849.49億元,總量位居全國第17位,第二產業比天津少618.58億元,第三產業比天津少528.53億元。天津經濟總量比我省多297億元,而地方財政收入是我省的1.7倍,其原因除了我省工業經濟效益不夠高外,第一產業增加值比天津多,而二三產業比天津少是個重要因素。2009年,我省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排在全國第15位。因此,今后我省三次產業結構調整,還應繼續調低第一產業,但農業貢獻的絕對量將大幅度增加,相對提高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2、要加快發展支柱產業群。我省應引導大型骨干企業集群發展,以“大企業、大品牌、大產業”為特色的“群象經濟”,形成支柱產業群,帶動全省經濟大發展。過去往往注重單個企業的競爭優勢、單個支柱產業的發展,主張“抓大”,打造“大型航母”。然而,世界越來越多的地區,如“第三意大利”、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的成功經驗表明:區域國際競爭力不在于單個企業的優勢,而在于是否具備企業群的競爭優勢。發展相關配套產業高度集聚的產業群,是使吉林經濟“突出重圍”的最有效辦法。產業鏈的優化和產業聚集度的大小對全省經濟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兩者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只有產業鏈沒有形成一定的集聚度,或只有產業集聚度沒有完整的產業鏈,都不能產生持久的競爭力。
支柱產業群一方面可以形成區域品牌,以企業群的面目出現在市場上,一個產業或品牌在空間上大規模集中起來,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與效益,刺激創新,在形成集群競爭力的同時,還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強勁增長;另一方面,支柱產業群是縮小地區差距、實現落后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捷徑。
3、推進自主創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將新能源汽車、生物、新能源等7項產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議我省“十二五”規劃要重點突出抓好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和風力發電,以此為先導產業,帶動全省新型產業的發展,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全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敗關鍵在于核心技術的掌握。“十二五”時期,我省應把工作重點放在掌握核心技術上。在具體操作方式上,應圍繞解決技術風險、體制問題、組織方式、產業化應用、管理創新五大問題為抓手,抓產業創新聯盟、抓體制和機制創新,清除多種障礙,在財稅、金融等方面創造條件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要加強國際合作,引導國內外包括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在內的多種社會力量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4、要抓好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加工組裝型產業要做小,培育小巨人企業,發展各類專業化分工的小企業,為大量民營企業進入創造空間。如我省汽車工業基本上是兩頭在外,零部件大部分來自國外和省外,汽車大部分銷往省外。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模式就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包括進項物流和出項物流。“十二五”時期,我省應努力建立整車零部件生產的全流程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由水平分工變為垂直整合。逐步使汽車零部件60%以上本地化生產,變“兩頭在外”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使汽車生產進項物流成本大大降低,達到比沿海地區進項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這就改變了我省物流沒有區位優勢的局面。在加工組裝型產業做小的同時,資源密集型產業要做大,如石油化工和鋼鐵產業要發揮規模效益,形成以大型企業為主導的支柱產業群,使產業組織結構高度化。
5、要加快發展輕工業。在保持全省某些重工業優勢的同時,應逐步提高輕工業的比重。既不能避重就輕,也不能忽視具有吉林產業特點的輕工業的發展。調整經濟結構不是不發展重工業,而是要改變生產和使用重工業產品的方式和效率。
二、要根據經濟發展階段調整經濟結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經濟結構是發展變化的,它與經濟發展階段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是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根據工業化的規律和歷史經驗,在不同的工業化階段,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是在不斷變化的。在農業經濟時代,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所占比重較大,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第二產業的比重逐步增加,以致占據主體地位。實現工業化后,生產要素加速向第三產業流動,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重增加并逐步取代第二產業的主體地位。現在我國正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農業的比重會進一步降低,第二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有很大發展潛力。只有了解這種發展規律和正確認識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經濟結構調整目標。
我國從總體上看是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但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省市所處的發展階段也是不同的。由于各地所處的工業化階段的不同,對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面臨的任務也應該有所區別。我省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面臨著雙重任務,主要任務是加快工業化進程,完成實現工業化的任務,還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我省首要的任務是實現工業化,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逐步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用新型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
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按照“三化”統籌的思路,制定了“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省委“十二五”發展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三化”統籌,即以新型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這是戰略思想;科學發展、加快振興、富民強省是戰略目標;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是戰略措施。戰略思想、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構成了我省“十二五”時期的總體發展戰略。
“三化”之所以要統籌,是因為工業化是推動整個國家和地區從經濟不發達到發達的最重要的動力。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工業化使資本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加速了城市化;城市化又推動了工業化,工業企業向城市集中,能夠得到聚集經濟效益和規模經濟效益,所以城市化是工業在經濟空間結構上的表現,工業化的發展,又帶動了農業現代化。因此,三者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必須統籌協調發展。
三、在統籌城鄉中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我省農村存在產糧大縣農民增收動力不足,結構單一、渠道不暢等問題,突出表現為“四個矛盾”。一是保障大宗農產品供給與農民增收的矛盾。我省傳統的大宗農產品(玉米)有產量優勢但產業優勢不足,有保障功能但增收功能不強,農民承擔保供給的責任與增加收入的愿望相背離。二是千家萬戶的家庭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即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由于“城鄉分割”的二元政策,使農民弱勢、農業弱質、農村弱化的地位在市場化的進程中得到強化,小農經濟的小規模生產方式與農業機械化大面積作業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與剩余勞動力過多的矛盾。四是農民持續增收與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
要化解農村、農業發展的這些深層次矛盾,就應突破傳統農業的思維定式,拓寬“三農”發展視野,跳出農業謀劃農業,跳出農村發展農村,從更高層次、更寬領域,即“三化”統籌來謀劃“三農”工作。在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把原來水平低、產業層次不高的鄉鎮工業和新建的農產品加工工業,通過城鄉一體化調整結構,向工業園區集中。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實行統一經營,所獲收益按股分配。通過土地股份制改革,促進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戶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
“十二五”時期,我省應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規模化經營。在東北地區的農村土地流轉中,2009年遼寧省的農村土地流轉比重占全國的12.34%,占東北地區農村土地流轉的63.19%,在東北地區的農村土地流轉中比重最大,已超過半數;其次是黑龍江,占全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比重為4.45%,占東北地區農村土地流轉比重為22.78%;我省的農村土地流轉在全國所占比重為2.74%,在東北地區所占比重為14.03%。我省應進一步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加速土地規模化經營進程。
總之,工業向園區集中,走集約、集群發展道路,用新型工業化作為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推動力量,推動城鎮化進程,帶動第二、三產業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農民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聚集人氣和創造商機,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為土地規模經營創造條件;通過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進一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三個集中”將加快推進我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