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華平:重慶抓住調結構的牛鼻子
2010-12-24 2: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不過10年,重慶這個深處中國內陸、最晚才發展的直轄市就展現出了全新的風貌。沐華平是重慶產業結構調整的推手之一,熟稔信息與軟件的他,正帶領著他的團隊,在實踐著重慶打造信息產業為第一支柱產業的戰略計劃。
曾經的重慶就是貧窮大西部的縮影。從1997年被定為直轄市后,重慶就一直是4個直轄市中最辛苦的:3000萬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是農民,市區內的41個縣區中有17個被中央列為貧困縣,它還擔負遷徙三峽上游百萬移民的重任。
作為曾經的大后方,重慶有豐富的重工業制造經驗,也有輻射西南與西北區域的地理優勢,但有一段時間,重慶始終沒有突破點。
就在這幾年,重慶似乎找到了方法。2009年重慶市GDP達6527億元,同比增長14.9%,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前三。2010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更是達到17.1%。
重慶正在重新定位,而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是重慶產業結構調整的推手之一。熟稔信息產業與軟件的重慶經信委主任沐華平,正帶領著他的團隊,在實踐著重慶打造信息產業為第一支柱產業的戰略計劃。
沐華平畢業于清華大學,在世界銀行工作過,還做過哈佛大學的訪問學者。2000年后他來到重慶,今年7月他正式擔任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如何重新定位、創新思維去改造重慶,沐華平帶隊的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宏觀思考重慶的戰略布局,值得許多決策者借鑒。
新定位:
多樣性產業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你在重慶工作了整十年,你怎么評價你這十年和重慶這十年?
沐華平:以前重慶是一個以汽車、摩托車聞名的城市,重慶的汽車在全國排第二位,摩托車在全球排第一位。這樣的產業結構從長期發展來看,需要進一步改善。如果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經濟周期性波動的問題,所以要把產業的單一性變為多樣性。多樣性的產業結構對城市功能的發揮有重要作用。全球的任何一個中心城市都需要一個多樣性的產業結構。
另外,對于信息產業來講,要使它變成第一支柱性產業,中心城市的新興產業有可能使城市的一些品質發生變化。信息產業又是一個2.5產業(即生產性服務業,介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對傳統工業有促進提升的作用。
2008年時,惠普也正在找一個地方擴大他們的產能,而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和土地價格日益走高。當時我們跟惠普接觸,他們認為重慶的物流成本高,提出要我們補貼。我們就把這個一頭在內一頭在外的模式拋出來——重慶地處中國的地理中心,產品出項物流成本低,配送效率高。這就是我們當初游說惠普的過程。
后來重慶又考慮到整個產業的發展要做大,必須產生集群效應。于是,我們引進代工商后,又繼續引進了世界第二品牌宏。今年,重慶的工業產值將突破1萬億元,信息產業將達到1500億元,占工業產值的15%。到2015年這個比重要達到40%,信息產業將成為重慶的第一支柱產業。
新機遇:
重大產業轉移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富士康、宏碁、惠普的生產制造原來都是在沿海一帶,現在都出現了西進的趨勢。西部開發了很多年,為什么在2010年這個時間點上突然產生了一個小高潮?你怎么理解?
沐華平:其實這波西進的熱潮,就是來源于惠普和重慶聯手的帶動。這個合作推動了產業的大轉移。
金融危機之后,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成了趨勢,重慶有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加上相對較低的物流成本,IT企業到重慶設立制造基地,可以將廣闊的消費市場和較低的物流成本結合起來。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除了筆記本電腦,其他好多產品、產業也都有西進的趨勢,重慶將有哪些機遇?
沐華平:重慶的機遇就是沿海地區的挑戰,內地的機遇也是沿海地區的挑戰。沿海地區現在的挑戰就是人力資源比較緊張,人工、住房價格很高,農民工沒有家,大部分勞動力像候鳥一樣,有活就過去,沒活就遷回來,這對他們來講是非常大的挑戰。
物流的發展使得內地的優勢逐漸凸現出來。第一,電子產品的物流成本占整個成本的比例非常低;第二,內地市場對消費品有龐大的需求。重慶適時提出發展信息產業,正是抓住了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牛鼻子”。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外界認為,在項目的招商方面,重慶和成都“西部雙核心”存在著競爭,兩者在區位上、政策上有些趨同。你怎么評價這種正面戰場的碰撞?
沐華平:重慶有自己的產業定位。重慶要是往國際大都市這個方向去發展,向全球的制造基地去發展,所以我們是站在一個世界平臺上去分配資源的,不會去跟某個城市比。你知道,在中西部地區,就只有一個直轄市。
重慶工作團隊思考的是如何在全球市場上做出自己的取舍,因此,不會跟內地的其他城市去拼政策、拼資源,這毫無意義。我們做的很多大的項目是內地甚至沿海地區都沒有做過的。
兩年前,我們就開始引進惠普電腦這個全球品牌,當時其他城市連想也不敢想,現在,別人當然可以學我們,但是我們又會進一步做其他事情。
一個城市,如果有一個非常創新的理念,一個非常獨到的運作模式,它就不怕被模仿。因此,我們不大擔心別的城市與我們競爭。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宏碁落戶重慶也是一波三折,它主要看上了重慶的什么?
沐華平:我認為,一個重大項目的引進,關鍵是團隊,人的因素最重要。很多時候,一些落戶重慶的企業會感覺重慶給的優惠條件不如別的城市,但是他們認為,重慶的團隊比別人強得多。這是企業非常看重的因素,比金錢更重要。
新思路:
政府的導入作用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關于你個人的風格,媒體評價你是比較強勢的、強硬的,尤其是在項目的爭取上,甚至不避諱在公開場合里批評一下競爭對手。
沐華平:歡迎媒體的批評和評論,每個人都有性格,都應該有進取心。性格能成就事業,也能毀壞事業。我希望自己能夠揚長避短,不斷修正自己,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我常說一句話:一個人,如果因為你的存在,他人會更加幸福。那么這個人就有社會價值。所以,我人生的目標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至于你所說的批評之類,其實,批評與自我批評本身就是我黨民主的一種武器,只要是善意的批評,動機是純的,是有事實根據的,是幫助對方改正的。這種批評就是需要的。當然,我也歡迎別人批評和監督我。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外界評價你比較強勢,重慶市經信委在項目爭取上向來都是非常強勢的。有個細節向你求證下:聽說在兩江新區的一個和鋰電池相關的項目談判過程中,對于對方的一些要求,重慶經信委說給我15分鐘,然后去了旁邊的辦公室15分鐘,之后就拍板定下,可見你們的效率是很高的,確實表現出了強勢。你對外界對你、對重慶市經信委的評價是怎么理解的?
沐華平:談判有各種各樣的方式。爭取項目本身就是一個雙贏的事情。重慶需要你,同時也是給你發財的機會。對于客商,我們從來都是抱著一個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比如引進惠普的時候,我們會講,到這里來,有利于你提高市場份額,對我們來講,你進來以后,就會形成產業鏈,這對雙方都有好處,對于其他廠商,我們會講,惠普的到來可以給你們提供訂單,給你創造爭取訂單的機會。
重慶的招商引資從來不會靠優惠政策取勝,不會用零地價來吸引企業。我們認為,談判最重要的是要站在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來說服對方,根據目前你所客觀需要的來談,來解決你我之間這個差距。對于某些方面的客觀差距我們會盡量彌補,但是不會通過“大出血”的方式拼搶項目。一個成熟的政府,應該為城市以后的長期發展留出充分的法理依據。
別人給你什么政策我們也給你什么政策,我們從來不靠這種辦法招商。最重要的還是靠專業性說理來說服對方。如果以很低的價格拿到某個項目,客戶可能會害怕的,他們會認為你們是拿政府的財政來做的項目,他們會考慮你們的承諾能不能兌現。如果一個跨國公司完全是靠優惠政策來發展擴張的話,這個公司也很危險,我們也是不敢要的。至于你說的案例,我沒有經歷,無從證實。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在調結構的過程中,政府和市場這兩個主體怎么平衡?誰應該占主導地位?
沐華平:理論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是在信息不充分、市場機制發揮不了作用的時候,如在產業發展初期,政府就必須出手。
政府出手的好處是看準了方向以后動作很快,市場機制則需要孕育,有一個過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上,政府早期必須出手;在大項目的引進上,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單靠市場機制是不行的。所以說在產業培育的初期,各方面資源還沒有配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府應該發揮導入作用。但當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市場應該起主導作用,政府就不應該去干預了。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重慶經信委在兩江新區的整體布局和招商工作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重慶市經信委和兩江新區管委會關系如何?誰在主導這個事情?
沐華平:兩江新區是中國第三個副省級開發區,一般來講,招商引資應該主要是園區的事情。但是對西部來講,政府的行政部門要擔非常重的擔子,一個開發區在剛開始不成熟的情況下,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各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來協調。開發區建設的初期,政府部門責任比較重。從長遠來看,開發區的招商引資等各方面的機制應該建立起來。現在來說,是政府部門和管委會在共同管理招商引資工作。這就是說,如果兩江新區的項目落得少,政府部門也是有責任的。在決策方面,在初期和后期會有不同,初期,政府部門在第一線的時候會多一些,長久來看,還是要靠開發區去做。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重慶現在有三個產業園區,外資的比重是多少?
沐華平:在重慶來講,我們特別注重平衡發展本土企業和外來企業,外來企業和本土企業是重慶發展的兩個重要的企業群體。如果單純地靠發展本土企業,難以實現產業的快速的、集聚的、規模的發展,但是如果僅僅依靠外面的企業,也難以生根,所以我們提出來本土企業和外地企業要同時推進,對外來企業,我們注重引進一些跨國公司、大型的龍頭公司,比如說印度的塔塔、重慶現有的外來企業NTP以及其他的一些國內企業的著名軟件機構,比如說中國軟件所在重慶開設了分支機構,作為我們軟件服務外包的重要骨干力量。所以在這個比例當中,我們在思考外來企業在軟件服務外包總量中的比重,將來差不多60%,本土企業會有40%。所以,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大規模的引進外來企業到重慶發展。
新問題:
兩化融合是體制問題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你有豐富的信息化領域的工作經驗。很多人認為,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還沒找到最好的感覺,你認為,兩化融合如何破題?
沐華平:我的看法是,之所以一些城市沒找到感覺,是因為方法論不對。兩化融合最重要的問題是體制問題而不是其他,它應該在CFO和總經理的層面上去解決。如果企業內部把信息化看作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潤中心,兩化就融合不了。因此,應該把企業內部信息化的東西分離出去。
融合的前提是分離。對兩化融合狀況的考核,不是首席技術官,而是首席財務官、企業總經理。下一階段在這一方面,重慶會做進一步探索。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重慶是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點城市之一,重慶拿到這個牌子之后做了哪些事情?
沐華平:一個是在為融合之前的分離作準備,再一個就是拓展移動電子商務和物聯網。前不久,重慶剛剛啟動了全球最大的物聯網系統項目,投資50億元,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承包。在移動電子商務方面重慶是走在全國最前列的,比如電子錢包、移動支付。重慶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在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合作方面也做了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