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立體交通, 讓江淮處處變通衢
2010-12-23 22: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安徽現在是真變小了!從皖南山區到皖北平原,以前怎么說跑單趟也要10個小時,現在好了,有了合淮阜、合銅黃高速,抓點緊一天就能跑個來回,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12月中旬,開長途客車已多年的駕駛員許前進說。
許師傅感受到的是高速公路帶來的便捷,而合肥市民鄭莉一提到鐵路動車組就贊不絕口,“以前我上學時從合肥到武漢坐綠皮車要一夜,而現在隨著合武高鐵的通車,動車組兩個多小時就到了,又快又穩當!”
許師傅和鄭女士所說的合淮阜、合銅黃高速、合武鐵路,都是我省交通運輸建設在過去五年的“杰作”。
不斷加密的高速公路網,條條高速大動脈;合寧、合武鐵路,一條條高速鋼鐵“紐帶”;,深入廣袤農村田間地頭的6萬公里“村村通”如一根根“毛細血管”;省會合肥與國內30多個城市間搭建起“空中橋梁”。過去五年,安徽交通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在立體交通網的強力支撐下,千里江淮正處處變通衢。
五年花1125億元編織“交通網”
“要想富,先修路”。過去的五年,我省僅用在建設公路、水路交通上的費用就達到1125億元,其中最近兩年每年投資額都約200億元。來自省交通運輸廳統計信息稱,我省“十一五”期間重點加強了高速公路、農村公路,以及基礎薄弱的內河港口與航道、公路場站樞紐建設,其中高速公路建設投資641億元,農村公路投資257億元,另外水運基礎設施投資91億元。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全省高速公路續建項目1363公里,新開工建設項目1469公里,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428公里,合銅黃、六武、六潛等一批重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完成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將超過5900公里;路網規模、路網密度、技術水平均有顯著提高。預計到2010年底,全省一級公路里程接近600公里,五年新增約260公里,二級公路約增加800公里,總里程已超過10000公里;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0.8%。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人員說,“十一五”期間,我省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國省道和縣鄉公路為基礎,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縱橫交錯的公路運輸網絡,基本實現安徽東西向3小時過境、南北向6小時過境,合肥至十六個省轄市當日往返的目標。
正是因路網成型,也帶動了道路運輸的發展與繁榮。據悉,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客運站5339個,較2005年增長6.3倍,僅去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客運量13.6億人次,旅客周轉量891.3億人公里,分別比2005年增長97%、 85%;完成公路、水路貨運量18.5億噸,貨物周轉量5331.9億噸公里,比五年前增長2至4倍。
另外,以合肥駱崗機場為中心,以黃山屯溪機場、安慶天柱山機場和阜陽機場為支撐的民航機場體系加快改造升級。總投資8818萬元的合肥駱崗機場改擴建項目于2009年4月竣工,提升了安徽省對外窗口形象。合肥新橋機場和池州九華山機場建設全面啟動,十二五期間都將建成并投入使用。”
農民家門口乘車“夢想變現實”
12月16日上午,一輛裝滿乘客的客車駛進肥西縣花崗鎮葉崗村。剛下車的村民程國平說,以往村里人去趟鎮里得走一個多小時,遇上雨雪天道路泥濘,大家就只能窩在家里。自從村里通了水泥路,而且還開通了班車,無論晴天雨天,花上一元錢的車費,十幾分鐘就到鎮里了。
花崗鎮葉崗村村民享受到的水泥路就是我省實施的“村村通水泥(瀝青)路”工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是過去農村道路出行環境的真實寫照,農民要想在家門口走上水泥路、乘車客車只能是夢想,但就就在“十一五”期間,我省啟動了“村村通工程”, 2006年試點基礎上,隨后在江淮大地鋪展開來,使得農村公路面貌煥然一新。
隨著我省村村通工程的實施,鄉親們告別了祖祖輩輩的泥濘與揚塵,坑洼不平的鄉間小路,變成了條條通衢大道,一處處深山、田圩、平原,因通路而打破封閉,日趨通達。據了解,預計到今年底,“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260億元,其中村村通工程完成投資155億元,建設通村水泥(瀝青)路6 萬公里,新增近2萬個建制村通水泥路,基本實現適宜通公路的建制村通水泥(瀝青)路的目標,一條條嶄新的農村公路如同玉帶般將鄉村與城市串聯起來。
“不僅路要通,車也要通到農民家門口”,我省又適時啟動了“路通車通”工程。截至們目前,全省共有農村客運線路4796條,客運車輛1.9萬輛,農村客運站836個,候車亭12239個,全省鄉鎮和建制村客車通達率分別達到100%和97.2%。
水運大省向水運強省“進軍”
12月初,一條令所有關心合肥水運的人為之振奮:本月28日,承載著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通江達海夢想的重大工程——合肥港綜合碼頭將正式“揚帆起航”,合肥集裝箱通江大海的夢想將在屆時實現。“合肥港綜合碼頭建成運營后,將結束合肥長期以來沒有集裝箱碼頭的歷史。”合肥市地方海事局有關人士說,目前合肥市80%的集裝箱運輸業務從蕪湖或南京出港,合肥港綜合碼頭建成后,可實現集裝箱直接從合肥下水,經過134公里的合裕航道就可進入長江,合肥將真正意義上實現通江達海的夢想。
合肥港綜合碼頭只是我省“十一五”期間實施的“水運大會戰”重點之一。就在本月上旬,總投資約20億元,被譽為“千里淮河第一支流”的沙潁河安徽段整治工程啟動,該工程完工后斷航30年沙潁河將復航,再現“黃金水道”盛景。而旨在現古運河運輸勝景,溝通長三角便捷物流,被譽為安徽水運“一號工程”的蕪申運河安徽段前年底開工至今,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預計2012年可暢行千噸級船,將為我省全力構筑皖江之外通往蘇滬水網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合肥港綜合碼頭、蕪申運河、沙潁河航道整治、裕溪船閘、阜陽船閘,已完成或正在實施的一個個水運重點工程都承載著安徽交通人的水運強省夢想,這些重點工程獎為安徽水運騰飛插上金色翅膀,水運大省闊步邁向水運強省。
八百里皖江聯通長三角,淮河干流溝通蘇豫,安徽水運得“先天之利”。據介紹,我省過去五年水運建設投資超過90億元,這在全省交通建設投資所占盤子很小,但此投資額是十五期間的7倍,目前全省擁有航道里程6507公里,其中通航里程5596公里,高等級航道1084公里;擁有5個主要港口、 8個重要港口和4個一般港口,共有生產型泊位1298個,占用岸線74998米 ,年通過能力35799萬噸;擁有營運船舶2.76萬艘,運力突破1600萬載重噸,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