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鋪筑推進沿海開發的新跑道--204國道江蘇段改擴建工程亮點掃瞄

2010-12-23 13: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2月6日,204國道江蘇段改擴建工程最后一段--連云港贛榆段建成通車。這表明經過五年的持續拼搏,“十一五”期間江蘇國省干線公路建設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里程最長、等級標準最高的重點項目--204國道江蘇段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營運。這條集聚著時代光彩的寬闊大道,徹底改變了昔日狹窄、彎曲、穿越集鎮等諸多舊貌,以主體工程的舒展坦蕩與文化公路、安保審計、數字公路、綠色通道、服務設施五個專項工程的精彩,彩虹般地串連連云港、鹽城、南通、蘇州四市及其管轄的19個縣(市),與沿海高速公路形成并駕齊驅之勢,成為推進沿海開發、接受上海經濟輻射的新跑道,這對加快江蘇--尤其是蘇北、蘇中經濟的騰飛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升理念 超前謀劃 
   欲追根溯源,204國道鹽城段、南通段的前身,乃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名句而令后世敬仰的北宋時期名臣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大堰--范公堤為路基修建的。歲月流逝,滄桑巨變,經過數十代人的不懈努力,直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204國道江蘇段終于建成了二級路,并于2002年被交通部評為“部級文明樣板路”。 
   面對榮譽,江蘇公路人未敢懈怠,認為204國道江蘇段雖為部級文明樣板路,但全線標準差異很大,集鎮化現象嚴重,不少路段的行車時速已低于60公里,與國道的身份難以匹配。特別是連云港的新沂河段為漫水公路,每逢汛期,來自山東沂蒙山區的客水壓境,長達144公里、寬約4公里的新沂河一片“汪洋”,水深達七八米,致使連云港段被迫“禁行”,時間長達二、三個月之久。 
   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況,進一步落實“十一五”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發展沿海產業帶”的戰略,江蘇省交通廳超前謀劃,2005年開展了204國道江蘇段擴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決定對204國道江蘇段實施標準為一級公路的擴建。考慮到工程浩大,具體負責該項目的省廳公路局制定了分兩期實施的計劃-- 一期工程(2006-2008年)為鹽城南段、南通段、蘇州段及連云港新沂河大橋,總長約305公里;二期工程(2008-2010年)為鹽城北段及連云港贛榆段,總長約154公里。該項工程概算約104億元,改造后全長約542公里,其中新建段為273公里,老路擴建為187公里,大中修82公里,累計完成軟基處理331萬延米,土石方2567萬立方,瀝青混凝土285萬立方,大橋特大橋49座,互通17座,中小橋234座,涵洞807道。 
  上下協辦 攻堅克難 
   如此浩大的工程,唯有得到沿線各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方能有效推進。好在各級領導已經充分地認識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一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上下協力攻堅克難成為一種自覺的行動。 
  204國道蘇州段全長98公里,因與上海接壤擴建期盼最為迫切。太倉、常熟、張家港三市不但調集精兵強將分別成立了由副市長擔任總指揮的擴建指揮部,而且主動籌集資金率先開工擴建。以太倉市為例,該市2006年度就自籌資金率先完成了12公里太倉南段的擴建,其中僅拆遷安置政府就耗費巨資6億元。擴建期間,太倉市市委書記浦榮皋幾乎每天一個電話了解工程進展,多次指示要將其建成“江蘇僅有,全國一流”的國省干線。2008年底,該市又完成高規格的太倉北段建設。 
  南通段于2006年底開工建設,被南通市委市政府列為全市十大工程之一。其中,市區段由于征地拆遷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工程建設,分管副市長吳曉春獨創“夜總會”制度,多次召集相關人員,利用夜間在現場會商尋求解決辦法。由于實施拆遷補償公示和直接將補償款打入個人“一卡通”的辦法,拆遷難度最大的通州段、市區段不但加快了拆遷進度,而且無一人上訪。 
  鹽城市委書記趙鵬、市長李強對204國道鹽城段建設傾注了太多的心血。鹽城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該項工程投資巨大,為籌集建設資金,該市制定了特殊政策,批撥1200畝土地讓市交通投資公司運作或質押,落實銀行貸款近10億元。建設期間,趙鵬書記多次到一線視察,要求工程“做精做細”。李強市長對繞城拓寬段更是“事事計較”,輔道、綠化、安保、路燈等問題都給予了具體指導。 
  贛榆縣是連云港“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北翼,擴建204國道贛榆段的愿望最為迫切。縣委書記王加培、縣長曹衛東將其列為沿線各鎮及各有關部門的“一把手工程”,實行“日督查、周通報”制度,并納入年終考核。與此同時,該縣專門籌建了金盛交通投資有限公司等三個融資平臺,通過市場化運作多方籌措地方配套資金,保證了204國道贛榆段擴建工程的資金需求。 
  精心設計 彰顯節約 
  設計是工程建設之魂,圖紙上的每一根線條不但是工程的“筋骨脈絡”,而且關系到打造節約型交通。從某種意義上講,精心設計是彰顯節約的最佳途徑,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滿足一級公路通行要求的橋梁標準為雙向四車道,但已建成的全長6.1公里、投資1.6億元的204國道新沂河特大橋橋梁寬度僅為13米,即雙向兩車道。這絕非是“偷工減料”,而是精打細算的結果--興建新沂河特大橋的目的是保證204國道連云港段汛期安全暢通,換言之,非汛期南來北往的車輛仍然可以經漫水公路通行。再退一步,即便汛期大橋車輛過于密集,則可通過信息發布,讓受阻車輛借道沿海高速、寧連高速通行,而高速公路禁行的農用車、短途客車及行人、非機動車,仍然可以通過新沂河特大橋到達彼岸。正是基于這樣的全局考慮,先期規劃方案為雙幅寬26米的大橋,改為了單幅13米,也就是先建一幅,先建一幅不但投資節約了一半,結束了204國道連云港段汛期禁行的歷史,而且原有的漫水公路也得到充分的利用。 
   204國道鹽城大豐段實施老路拓寬改造,有三段約6公里在裁彎取直后,新老路基高度相差約一米。設計者突破平原筑路“上下行路基應等高”的常規,因地制宜采用上下行分離式路基,減少土方填筑近30萬方,節資約110多萬元。 
  204國道江蘇段擴建工程全線采用低路堤設計,大大減少了路基填土量。據悉,南通段節約取土坑用地近700畝。鹽城市公路處聯合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開展了《高等級公路軟基低路堤路段縱向差異沉降控制研究》,指導204國道鹽城繞城段蟒蛇河以北軟土地區低路堤路段的設計與施工,從通車一年多的效果看,縱向差異沉降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同時也節約了預壓土方100萬方,縮短了施工工期。連云港贛榆段老路擴建段因降低了路面設計高程,使全線石灰土的土源不需要再進行征地,節省土地近600畝,減少工程運輸成本1200萬元。 
  立足創新 倡導三新 
  “立足創新”是“十一五”江蘇公路部門轉變發展方式的主要手段,204國道江蘇段擴建工程項目,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但加快了工程建設的進度,提升了工程的質量,而且彰顯了“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低碳經濟”等諸多新理念。 
   “十一五”期間,省廳公路局提出的“用高速公路的先進理念來建設普通國省干線,用建設世界級橋梁的精神來建設干線公路橋梁”的要求,省市公路部門與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以204國道九圩港大橋為依托,聯合開展了連續鋼箱梁橋面鋪裝結構與工藝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在鋼箱梁表面打磨防銹處置的基礎上,鋪筑環氧瀝青碎石封層,再鋪筑3厘米的熱壓瀝青混凝土保護層,在面層與保護層之間用改性乳化瀝青作粘結層,最后再鋪筑3厘米SMA瀝青混凝土面層。該項工藝基本解決了鋼橋面瀝青混凝土鋪裝脫層或粘結層失效的通病,成為省內同類橋梁鋪裝技術的首創。 
   南通還高度重視初期投入成本和后期維修及養護成本之間的關系,全力貫徹“全壽命周期成本”理念。204國道海安、如皋、通州段共84公里的上面層均采用改性瀝青,與采用普通瀝青相比較,雖然增加了3000萬元的費用,但有效提升了路面高溫抗車轍能力,延長了路面使用壽命,從長遠看這也是一種節約。204國道進入南通市區后,恰與城市主要干線--長泰路相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城市道路與區域干線公路通行交叉的矛盾,南通市決定設立三層立交,讓204國道行駛的車輛一路暢通無阻。這座高大雄偉的立交,現已成為南通國省干線的精典之作。 
  鹽城段橋梁眾多,施工難度極大。蟒蛇河大橋115米主跨上部結構采用C55水泥混凝土,為了確保工程質量,指揮部多次邀請市內外專家對施工方案、原材料要求、施工監控等進行會商,嚴把高標號水泥等原材料的進口關,嚴把混凝土澆筑、養生等每一個環節的現場管理關。此外,繞城段還將大橋箱梁預制場地進行歸并,將所有中小橋梁板預制進行集中,并在沿線集中設置6座混凝土拌合樓,這樣既方便了技術質量控制、減少環境污染,又少占用土地節省了費用。為加快施工進度,建設者還優化了連續梁橋面鋪裝工藝,縮短了一個月的工期。 
  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 
  構建和諧社會是交通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努力打造“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基礎,而公路建設需要占用大量土源。國道擴建如何節約用地,考驗著江蘇公路人的智慧。 
   204國道常熟老路拓寬段擴建用土與地方水利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全長40余公里的白茆塘水系7級升至4級航道拓寬的棄土。改線段則結合申張線航道5級升至3級航道的拓寬取土。據悉,204國道常熟段結合航道拓寬合理調用土方數十余萬方,不但化解了工程取土難題,而且提升了常熟航道的通行能力。常熟為水網地區,至今還存在著不少農民種田需劃船的零星地塊。工程指揮部經與鎮村協商,決定在水系多的地方集中取土,既消滅了零星地塊,又適當加大了取土深度。古里鎮A4標原計劃征地500畝用于取土,由于采用此方法不但減少征地200余畝,而且還形成了一個面積達200余畝的人工湖。鎮里將其命名為“東琴湖”,打算沿湖開發水景房,土地價值陡升。 
  南通海安段工程建設摒棄了零散取土的傳統做法,由農林部門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統一規劃。由于取土坑面積大多在百畝以上,單位面積出土量大大增加,而且為規模養殖創造了條件。 
  鹽城段為少占用農田,盡可能利用沿線提水養殖的魚蝦塘作為取土坑。新興鎮8公里的路基用土全部取之于魚蝦塘,少占用農田400畝。鹽都大崗鎮利用平整高地、荒地取土40萬方,少占用農田200余畝。 
  保持國道安全暢通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設立輔道以減少交叉道口。204國道江蘇段對已列入城市或集鎮段的道路均增設了輔道。以太倉南段為例--主車道為雙向8車道,兩側再鋪以6米側分帶及6米輔道,總寬達60米。因設置了輔道,兩側原本100多個道口歸并為5個。全長33公里的海安段通過建設47公里的輔道,僅設道口26個,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安段輔道是由施工便道改建而來,且均設置在綠化帶以外,安全系數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04國道江蘇段擴建工程還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江南水鄉,無水不靈。考慮到人們對水的依戀,張家港段有意識的對道路兩旁的池塘進行了綜合整治,既解決了綠化填方的用土,又通過數百個小水塘的有效組合,滿足了公路排水的需求,以至全線沒有布設邊溝。正因為沿線水塘眾多,指揮部考慮到今后疏浚的方便和生物遷徙的需要,決定將原計劃埋設溝通水系的三十多道管涵改為過水面積大的箱涵,以便讓青蛙魚蛇等生物來去自由。 
  鹽城服務區與公路取土坑統一規劃,形成一面臨路、三面環水的布局,岸邊綠樹成蔭,水面波光粼粼,服務設施溫馨雅致,處處彰顯“水綠鹽城”的地域特色。 
  文化引領 提升品質 
   “十一五”期間,江蘇在全國首次提出了打造文化公路的新理念,204國道江蘇段改擴建工程通過實施主體工程和文化公路、安保審計、數字公路、綠色通道、服務設施五個專項工程,充分展示時代文化、行業文化和地域文化,成為江蘇乃至全國首條“以路為載 傳承文化”的國省干線公路。 
   所謂數字公路,就是通過數字化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數字傳輸網絡,為公路部門提供實時的交通運行信息,信息資源經過整合與發布,為干線公路的使用者提供及時的通行信息服務。據悉,已建成的204國道鹽城以南段共安裝了車輛檢測器31套,視頻攝像機22個,可變情報板21塊,服務區查詢終端14個。蘇州、南通、鹽城三市基本建成信息采集、傳輸、發布三個系統和市級公路管理服務和應急中心。 
   為了更好地為公眾服務,204國道鹽城以南段布置了8個服務設施,其中常熟、張家港、海安、如皋、東臺、鹽城6個服務區可與高速公路服務區媲美,能夠滿足駕乘人員就餐、加油、購物、汽車維修等多種服務。服務區統一應用江蘇公路視覺識別系統,借以傳播江蘇公路行業理念,塑造江蘇公路行業形象。“以人為本 珍視生命”的新理念,在該項目的安保工程中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全線不但在沿河、高路堤、急彎、陡坡、橋梁、涵洞等危險路段安裝了防護設施,而且在集鎮路段采取了有效的物理機非隔離設施,部分段落修筑了輔道有效歸并搭接道口,所有交叉道口進行了渠化設計,全線指路標志體系統一規范。 
  擴建后的204國道江蘇段還是一條景觀之路,全線綠化率達到100%,宜林路段綠化帶寬度在20米以上。主線綠化帶喬、灌、草相結合,注重形狀和色彩的搭配,可防止景觀單調帶來的視覺疲勞。特別應當指出的是,該項目在省、市、縣交界點,服務區,城市出入口,主要交叉口共打造景觀小品二十余處,集中展現204國道沿線的人文歷史和地域文化。太倉市在蘇滬交界點和太倉停車區建造了“江南絲竹風韻”和“太倉婁東畫派”的小品及景觀,體現了蘇州和太倉的地域文化元素;常熟在與太倉交界點設置了景石、親水平臺、亭、軒、花架等景觀小品,景石上題有汪道涵名句:“天下常熟,世上湖山”,充分體現了常熟的人文歷史內涵;張家港市在沿線重要節點建造了系列的風帆、棋盤、中華結、奔鹿等雕塑,將張家港市的城市精神和沿線地域文化串聯起來;南通在通州與如皋交界處建造了一座乘風破浪的大型鋼結構航船雕塑,以融合和體現船舶產業文化的地域特點;如皋市在九華路口節點建造了造型別致的壽星老人花崗巖浮雕,既體現了如皋“長壽之鄉”的美譽,也傳達了出行平安、旅途愉快的祝福。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