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運:供應鏈,催化劑效能
2010-12-2 5:0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外運(集團)總公司就已經成立,作為大型央企,在全國有58家省市直屬公司。以綜合物流為主業,集海、陸、空貨運、倉儲碼頭服務、快遞、船務代理及貨運代理業務為一體。中外運建立起了覆蓋中國、遍及全球主要經濟區域的服務網絡。中外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最大的快遞服務企業、中國第三大遠洋運輸公司、第二大船 -
務代理企業。中外運每年的營業額增幅近50%。
即使是這樣的大企業,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阻力與挑戰,在集團發展史上遭遇到先有分公司后有總公司的尷尬局面。由于計劃經濟的原因,中外運的很多分公司并不是由總公司投資建設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整個中外運很大,但是并非一個整體。
中外運的業務龐大而復雜,涉及海、陸、空貨運、倉儲碼頭服務、快遞、船務代理及貨運代理業務等綜合性業務。雖然說下面的分公司有著相同的業務,但是不同分公司的業務流程各不相同。例如:船代業務,這個船是怎么裝的、在哪個港口卸貨、涉及到單證的交換,內部單證、外部單證等問題。中外運IT總監劉閩生這樣形容此現象:“這就好比指揮家指揮樂器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風格,每筆業務的靈活性很大,里面涉及到的問題很多,貓膩也很多。”
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問題也逐漸顯現。以簡單的訂單錄入為例,一開始采取手工錄入方式,但現在每天都有2000?3000筆訂單錄入量,手工操作已無法滿足需要,內部管理機制的落后,使得提升客服質量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如果說業務量的增加帶來信息爆炸式增長,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那么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共享,帶來的則是成本的上升、訂單的丟失、市場的萎縮。以山東海信這家客戶為例,中外運山東分公司在整個山東地區物流運輸市場一直獨占鰲頭,但是像海信這樣覆蓋全國的大客戶,中外運山東分公司就做不了。因為在山東當地分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網絡組織運輸,但涉及其他省市,山東分公司的網絡覆蓋不到,成本就會上升,只能無奈地放棄訂單。像這樣的例子前些年在中外運時有發生,中外運總部清醒地認識到信息集中共享的迫切性。
中遠集裝箱有限公司也面臨和中外運同樣的困擾。中遠集裝箱以海外集裝箱運輸為主要業務,目前中遠集團有近90萬的集裝箱分布在全球,每年承運量從2000年300萬箱發展到現今的500?600萬箱。這其中針對集裝箱運輸復雜的特點,一個集裝箱運輸有接近300個不同運輸環節,僅一個集裝箱數據信息就有10126個字節,不僅信息量龐大,更需要信息的整合與共享。
此外,由于集裝箱運輸的特點,運輸線路復雜性、運輸方式多樣性,如何根據客戶的需求,制定出最合理的運輸計劃,即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并滿足客戶需求,這些都需要信息共享才能實現。“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在內部管控上我們對各分公司運輸線路的控制能力很低,成本也就隨之上升,相應客戶對服務業不滿意,一系列的問題都出來了。” 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計算機中心主任王新波解釋道。
而作為生產企業的安徽江淮汽車有限公司,供應鏈則融入企業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傳統手工錄入訂單方式,一方面信息滯后,另一方面信息不能在企業內部共享。例如:某個供應商暫時無法供應該零部件,傳統手工方式信息不能第一時間傳達,直接影響江淮的生產以及銷售環節。
解決 SOLUTION
“2000年中外運綜合物流系統從最初的倉庫管理系統開始,經過3年時間,上線完成涵蓋訂單管理、運輸調度、倉庫管理、資金結算以及信息反饋服務五大核心模塊。”劉閩生說道。該系統覆蓋全國58家分公司,直接連接VIP客戶ERP系統,涉及船代、貨代、空運、海運等業務領域。
借助該系統,客戶首先根據自己的ERP系統組織生產計劃、產生運輸委托單,中外運根據綜合物流系統信息顯示,接下訂單,并將客戶訂單信息錄入系統。然后根據客戶需求組織生產調度,包括采取何種運輸方式、具體路線選擇等。并通過系統將這些信息實時反饋,以便客戶可以在線查詢運輸狀態。貨物運送到目的地后,按照約定完成資金結算,并將信息反饋給客戶的ERP系統中。
自全國統一綜合物流系統建成后,中外運先后成功地拿下聯想、米其林、海信、華為等一筆筆大訂單。該系統不僅強化了中外運內部管理,客戶更可以借助該系統延伸自己的銷售網絡。例如:聯想華北地區產品從生產線上下來后,中外運直接將貨物運送到華北地區總倉庫,根據聯想ERP系統要求,向各個地區分別運送多少貨物、具體型號、時間日期等,中外運組織調度運送到各區域分撥中心,入庫后的信息直接反饋到聯想ERP系統中。聯想通過外運的物流系統,了解自己的目前庫存情況,什么型號的產品、數量多少、具體在哪個倉庫等,都可以直接在外運網絡查詢到。同時聯想具體門店需要多少產品、什么型號,直接可以在外運網絡查詢到,并下單訂購,外運組織運輸,并將這些信息直接反饋到聯想總部。從上游的采購到下游的運輸、配送,中外運借助綜合物流系統為客戶提供完整的上下游運輸解決方案。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外運(集團)總公司就已經成立,作為大型央企,在全國有58家省市直屬公司。以綜合物流為主業,集海、陸、空貨運、倉儲碼頭服務、快遞、船務代理及貨運代理業務為一體。中外運建立起了覆蓋中國、遍及全球主要經濟區域的服務網絡。中外運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最大的快遞服務企業、中國第三大遠洋運輸公司、第二大船務代理企業。中外運每年的營業額增幅近50%。
即使是這樣的大企業,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阻力與挑戰,在集團發展史上遭遇到先有分公司后有總公司的尷尬局面。由于計劃經濟的原因,中外運的很多分公司并不是由總公司投資建設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整個中外運很大,但是并非一個整體。
中外運的業務龐大而復雜,涉及海、陸、空貨運、倉儲碼頭服務、快遞、船務代理及貨運代理業務等綜合性業務。雖然說下面的分公司有著相同的業務,但是不同分公司的業務流程各不相同。例如:船代業務,這個船是怎么裝的、在哪個港口卸貨、涉及到單證的交換,內部單證、外部單證等問題。中外運IT總監劉閩生這樣形容此現象:“這就好比指揮家指揮樂器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風格,每筆業務的靈活性很大,里面涉及到的問題很多,貓膩也很多。”
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問題也逐漸顯現。以簡單的訂單錄入為例,一開始采取手工錄入方式,但現在每天都有2000?3000筆訂單錄入量,手工操作已無法滿足需要,內部管理機制的落后,使得提升客服質量成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如果說業務量的增加帶來信息爆炸式增長,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那么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共享,帶來的則是成本的上升、訂單的丟失、市場的萎縮。以山東海信這家客戶為例,中外運山東分公司在整個山東地區物流運輸市場一直獨占鰲頭,但是像海信這樣覆蓋全國的大客戶,中外運山東分公司就做不了。因為在山東當地分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網絡組織運輸,但涉及其他省市,山東分公司的網絡覆蓋不到,成本就會上升,只能無奈地放棄訂單。像這樣的例子前些年在中外運時有發生,中外運總部清醒地認識到信息集中共享的迫切性。
中遠集裝箱有限公司也面臨和中外運同樣的困擾。中遠集裝箱以海外集裝箱運輸為主要業務,目前中遠集團有近90萬的集裝箱分布在全球,每年承運量從2000年300萬箱發展到現今的500?600萬箱。這其中針對集裝箱運輸復雜的特點,一個集裝箱運輸有接近300個不同運輸環節,僅一個集裝箱數據信息就有10126個字節,不僅信息量龐大,更需要信息的整合與共享。
此外,由于集裝箱運輸的特點,運輸線路復雜性、運輸方式多樣性,如何根據客戶的需求,制定出最合理的運輸計劃,即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并滿足客戶需求,這些都需要信息共享才能實現。“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在內部管控上我們對各分公司運輸線路的控制能力很低,成本也就隨之上升,相應客戶對服務業不滿意,一系列的問題都出來了。” 中遠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計算機中心主任王新波解釋道。
而作為生產企業的安徽江淮汽車有限公司,供應鏈則融入企業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傳統手工錄入訂單方式,一方面信息滯后,另一方面信息不能在企業內部共享。例如:某個供應商暫時無法供應該零部件,傳統手工方式信息不能第一時間傳達,直接影響江淮的生產以及銷售環節。
解決 SOLUTION
“2000年中外運綜合物流系統從最初的倉庫管理系統開始,經過3年時間,上線完成涵蓋訂單管理、運輸調度、倉庫管理、資金結算以及信息反饋服務五大核心模塊。”劉閩生說道。該系統覆蓋全國58家分公司,直接連接VIP客戶ERP系統,涉及船代、貨代、空運、海運等業務領域。
借助該系統,客戶首先根據自己的ERP系統組織生產計劃、產生運輸委托單,中外運根據綜合物流系統信息顯示,接下訂單,并將客戶訂單信息錄入系統。然后根據客戶需求組織生產調度,包括采取何種運輸方式、具體路線選擇等。并通過系統將這些信息實時反饋,以便客戶可以在線查詢運輸狀態。貨物運送到目的地后,按照約定完成資金結算,并將信息反饋給客戶的ERP系統中。
自全國統一綜合物流系統建成后,中外運先后成功地拿下聯想、米其林、海信、華為等一筆筆大訂單。該系統不僅強化了中外運內部管理,客戶更可以借助該系統延伸自己的銷售網絡。例如:聯想華北地區產品從生產線上下來后,中外運直接將貨物運送到華北地區總倉庫,根據聯想ERP系統要求,向各個地區分別運送多少貨物、具體型號、時間日期等,中外運組織調度運送到各區域分撥中心,入庫后的信息直接反饋到聯想ERP系統中。聯想通過外運的物流系統,了解自己的目前庫存情況,什么型號的產品、數量多少、具體在哪個倉庫等,都可以直接在外運網絡查詢到。同時聯想具體門店需要多少產品、什么型號,直接可以在外運網絡查詢到,并下單訂購,外運組織運輸,并將這些信息直接反饋到聯想總部。從上游的采購到下游的運輸、配送,中外運借助綜合物流系統為客戶提供完整的上下游運輸解決方案。
同樣,吳睿東指出:“目前我們的經銷商系統僅僅是和一級銷商系統相連,對于下面的二級乃至三級供應商就管理不到。在供應鏈系統資金結算上,我們并未與銀行、稅務系統直接掛鉤,造成了資金交易顯示的滯后。”
中外運劉閩生針對供應鏈系統則指出:“供應鏈在事實上并不存在技術問題,它是一個管理模型,如何很好地將業務資源、數據資源、組織能力形成你對客戶的服務方式,優化現有工作流程,這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