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呂梁天地呼應架構立體交通

2010-12-14 13: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呂梁市“十一五”交通事業發展綜述 
  又一個五年,呂梁市交通事業發展有史以來最為濃墨重彩、令人矚目的五年。 
  這五年,呂梁市實現了由交通“短腿”到交通“騰飛”的華麗變身。 
  這五年,呂梁市從一座“深山孤城”向全省區域性交通樞紐闊步邁進。 
  這五年,呂梁市基礎設施快速提升。高速公路、村村通、鐵路、民航“四路并進”,立體發展,形成網絡樞紐。國、省道干線公路改造和“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取得重大成果,汾柳、太佳、汾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境內高速公路達到350公里,全市公路密度達到72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0公里/百平方公里。太中銀、孝柳等鐵路新建改造基本竣工,呂臨支線、山西中南部鐵路大通道、太興鐵路有序推進,全市縣縣通鐵路將變為現實。 
  截至目前,呂梁市已初步形成以鐵路、高速公路為主要載體的出省主通道,以城鄉高等級公路、農村等級公路為配套的交通格局。一個貫通南北、承啟東西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呼之欲出。 
  壯哉呂梁,千里疆域,昔日閉塞,今一日可還,正成為通江達海、連結四方的重要樞紐。 
   打通動脈——從“深山孤城”到交通樞紐 
  多年來,地處內陸山區腹地的呂梁一直被視為全省交通的“神經末梢”,交通瓶頸制約一直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崇山峻嶺,不僅阻斷了呂梁與外界的聯系,也阻斷了呂梁人民發展致富的夢想。 
  這種情形,一直在無奈中延續。 
  “十一五”以來,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交通運輸工作的組織領導,創新了工作思路,優化了發展環境,使全市交通運輸發展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支持、合力發展”的良好環境,實現了由部門辦交通向政府辦交通、社會辦交通的重大轉變。 
  自此,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呂梁負起了新的使命開始了鐵路、公路、飛機齊頭并進的交通大建設。 
  2009年2月21日是一個值得350萬呂梁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呂梁民用機場正式開工建設。昔日的黃土高坡,過去的窮鄉僻壤,居然也要建自己的飛機場了!這一消息瞬間刺激了幾乎所有呂梁人的神經,這個在同時間納入建設規劃的機場中耗時最短、進展最快、撥款最多的交通項目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項目本身,成為了一項凝心聚力的工程。呂梁建機場,意義不一般,呂梁民用機場的開工建設意味著被稱為革命老區、貧困大區、資源富區和潛力大區的呂梁市,將結束沒有飛機場的歷史,也意味著我省中西部地區將要迎來一個新的更加開放的發展機遇,必將讓開放的呂梁進一步參與國際國內產業競爭和合作,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幾乎在同一時間,太佳高速公路呂梁段開工建設,這是呂梁一次性投資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途經呂梁的嵐縣、方山、臨縣三個區位劣勢嚴重的縣,也是呂梁發展后勁十分強勢的縣,在這里建一條高速對呂梁經濟社會的拉動作用可想而知。市委、市政府,沿途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老百姓自然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應對當前危機、拉動地方經濟、惠及農民的頭號工程,給政策、強服務、創環境,主要領導親自過問,分管領導事無巨細,普通百姓全力支持,在全市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太佳高速呂梁段成為全省同期開工建設中建設速度最快、工程質量最優的高速。再加上汾平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運營,西縱高速、環城高速即將開工,呂梁縣縣通高速的歷史將變成現實。 
  作為內陸區域,鐵路發展對于呂梁來說尤為重要。“十一五”期間,呂梁市委、市政府積極爭取鐵路建設項目,掀起了鐵路建設的新一輪高潮,太中銀鐵路呂梁段及呂臨支線、太興鐵路、中南部鐵路通道呂梁段等鐵路項目項目進展順利,形成了呂梁煤炭外運的通道,加快了呂梁能源基地煤等產品向全國各地的輸送,撐起了呂梁交通運輸的“鐵脊梁”,使呂梁與外界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同時,鐵路的延伸,使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目前,隨著太中銀鐵路通車在即,隨著火車高鳴的汽笛聲,呂梁的發展將得到更堅實的交通保障。 
  公路、鐵路、航空項目的全力推進,標志著呂梁綜合運輸體系正全面加快和初步形成,呂梁正由一個過去封閉的內陸山區走向四通八達的樞紐城市。 
  舒絡支脈——從“泥濘難行”到“農路通暢” 
  “晴天‘沙塵路’,雨天‘水泥路’,出門基本靠走,有車(自行車)也是‘車騎人’(指雨天)”。一段看似詼諧、實則無奈的順口溜話,道出了當時農村出行的艱難。——在呂梁,高高的大山阻礙了老百姓與山外世界的交流。 
  呂梁在逐漸有了航空、鐵路等交通“大動脈”后,還需舒絡交通“靜脈”和支動脈——農村公路。“十一五”時期,呂梁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把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作為重點,把水泥路通到農民家門口,把客運站、候車棚建到集中地,把通村客車開到村頭,“路站運一體化”發展,就像一根“杠桿”撬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和鄉村生活面貌的整體轉變,破解了農村發展難題,形成了以城區為中心,輻射鄉鎮,延伸鄉村,“路運站一體化”和“農村客運網絡化”的發展格局,徹底解決了農民群眾“出門難、進城難”的問題。僅2009年一年,全市農村公路建設就完成投資17億元,新增農村公路通車里程160公里,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4919公里,公路密度達到70.59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縣鄉公路新改建28項總里程215.32公里;完成農村公路通暢工程4624.5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油路)行政村697個,通暢率達90.4%;全年新增63個行政村通客車,通客車行政村數達到2962個,村通客車率由去年的93%提高到95%。 
  路修到哪里,車開到哪里,致富的種子就播種到哪里。路通村容新、經濟活。一體化的推進,在大大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同時,也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觀念。劉虎寬敞明亮的大磚房里,地上鋪著木地板,墻上掛著藝術掛毯,屋里擺著各式家用電器。談起生活的變化,劉虎心中溢滿喜悅:“如果沒有家門口的這條水泥鋪成的公路,我們不會過上好日子。”原來,自從村里通了公路,他首先就去外地闖了闖,用他的話說,是“開開眼界,取取致富經”。果然,“滿載而歸”的他在村里率先搞起了運輸業,先是把村里的土特產運出去,把村里沒有的東西拉回來,等資金積累夠了,他又買了輛小巴士做起了客運,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一條條民心路、發展路的開通,給百姓帶來的不僅僅是富庶的希望,而且還有對明天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推宮活血——從因循守舊到改革創新 
  “十一五”時期,市交通運輸系統積極創新工作思路,改革阻礙事業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大力推行“四大改革”,增強了“十一五”時期全市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后勁。 
  深化養護體制改革。按照“統一規劃、規范建設,集中資金、同步實施,嚴格管理、提升水平”的思路,不斷加快建立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投入,加強機構建設,改革機制體制,強化養護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農村公路管養水平和路況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全市以縣級人民政府為責任主體,各縣(市、區)、各鄉鎮政府全部建立起了縣、鄉兩級養護管理機構,嚴格落實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的管理體制,做到了有路必養、有橋必管,基本消除了農村公路養護的盲區。農村公路養護實行市場化養護,通過公平競爭取得養護權,由有養護資質的隊伍進行養護,市縣交通部門實行嚴格的養護監管和督促檢查,保證了農村公路養護質量。同時,加大財政投資力度,保證農村公路養護的穩定投入,市級財政每年為全市鄉公路每公里補助養護費達3500元,僅2009年市級財政在農村養護上補助投入就達到1500萬元以上,有效帶動了各縣市區政府投入的積極性。 
  積極探索客運線路改革。在客運方面,加強了客運車輛進站管理,對全市各客運企業和汽車客運站進行安全監管,開展乘務員培訓管理,規范客運基礎管理工作,積極開展客運企業質量信譽考核工作;在貨運管理方面,積極引導和扶持物流業的發展,切實保護了合法經營者權益凈化了運輸市場環境。在維修管理方面,繼續推進二級維護質量體系建設,組織開展了對二級維護企業的檢查驗收。在全市二級維護企業中強制推廣使用二級維護射頻監管系統,提高管理部門的監管能力和監管水平。 
  縱橫交織的通行網絡,往來穿梭的車流人流,隨著呂梁交通運輸條件的全面改善,交通樞紐的全面形成,呂梁與周邊地區交通格局和時空關系將會因此而發生重大變化,呂梁在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將迎來發展的先機。當距離不再是瓶頸時,呂梁這個資源富區、潛力大區必將因此而更加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發展中逐步構筑起來的立體交通網絡,必將成為呂梁經濟騰飛的堅強基石,成為延伸350萬人民夢想的“黃金通道”。 
  一個天地呼應、連接四方的呂梁,必將益于當代和后代,益于山西,益于全國。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