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聯網公路正改變浙江農村經濟格局
2010-12-1 6: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處在深山中,才能體會我們對這條6米多寬的通村路的感情有多深。”“華東枇杷第一村”——浙江蘭溪市女埠鎮穆塢村村民王招良頗有些無奈,今年他種了20畝枇杷,但由于受凍害天氣影響產值只有5萬多元。他說:“希望明年天公能作美吧,產值還可以再高些。”
“以前路不通,井頭村800多畝楊梅成熟時要靠鄉親們一筐筐肩挑背扛出來,還容易破損變質,以幾毛錢一斤賣掉,令人心痛,增產也不增收;現在路好了,汽車可以直接開到山腳下把果子運出去,遠銷杭州、義烏、金華等地,賣的價錢也好。今年我們又發展了楊梅采摘自駕車旅游,鄉親們增收不少。”蘭溪市柏社鄉井頭村村委會主任葉蘭奎興奮地介紹道。
記者日前在浙江一些農村采訪時發現,遍及全省廣大村鎮的通村聯網公路正在深刻改變著浙江農村的經濟發展格局,“要想富,先修路”的俗語正在演繹著一個個鮮活的農民致富故事。
通村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加速
“路通了,發展的思路就通了,發展后勁也更足了。”蘭溪市柏社鄉鄉長王榮軍說,以胡聯村為例,該村根據實際找準發展櫻桃種植的路子,并成立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商標,現該村已種植櫻桃170畝,初顯規模,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柏社地處蘭溪市東北部偏遠山區,是浙江省交通運輸廳結對幫扶鄉,一直以來交通不便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僅2009年,柏社鄉10個結對村中就有9個村有公路建設項目,共建設水泥路面硬化公路18.6公里,極大改善了這些村的交通條件。現在10個村都在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新發展毛竹基地1449畝,山地蔬菜1232畝,櫻桃170畝,油茶、藥材基地100畝,花卉100畝,大大提高了農戶收入。“我們井頭村在道路建成后,楊梅收入和高山蔬菜收入成倍增長,今年上半年光果、蔬收入超過兩萬元的農戶就有不少。”井頭村主任葉蘭奎說。
與此同時,柏社鄉來料加工的發展十分迅速。2009年全鄉來料加工收入達3000萬元,比2008年凈增600余萬元。胡聯村上至80余歲的老人下至待業青年都搞起了服裝來料加工項目,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來料加工專業村。
農村路暢通了,環境改變了,農村休閑旅游業也日漸紅火。臨安的東天目、長興的水口鄉等地一年四季都有成群結隊的城里退休老人前來休養,出現了一個個“上海村”。據水口鄉夢竹園老板周大勇介紹,來此休養的人70%是上海人,每人每天40元,包吃包住。如今周末的預約已經排到了明年1月份。德清縣莫干山下的勞嶺村修建了4公里長的康莊公路,有心人租下民房辦起了度假村,吸引了來自瑞典、丹麥、比利時等多國的旅客,“老外度假村”遠近聞名。據該村村委會主任介紹,康莊公路每年可以直接為20戶村民增收30多萬元。
統計顯示,到2009年,浙江“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發展達2331個,“農家樂”經營戶達1.0877萬戶,僅2009年全省“農家樂”經營收入達44.34億元。
通村路帶來鄉村文明新風
記者日前在建德乾潭鎮幸福村采訪時發現,通村路讓原先的村尾變成了村頭,清晨,村路邊、公園里鍛煉的人絡繹不絕。以往在外置業的村民重回村蓋起了新房,20多幢沿路而建的小洋樓漂亮別致。公園、活動廣場這些原本只有城里人才能享有的設施,而今真真切切地建在了幸福村老百姓的家門口。現在,村里玩麻將、撲克牌的人少了,參加文娛和健身活動的人多了,全村上下都在為文明快樂奔小康而積極工作著,發展的思路更多更活。通村路帶來了新觀念和新活力,新農村建設欣欣向榮。
這一切變化都源自交通的改善。
幸福村是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郭劍彪的蹲點結對村。2009年,郭劍彪帶領廳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幸福村蹲點一周,幫助幸福村制定了一份村莊發展規劃,確定了一個農村聯網公路項目,公路在當年建成并開通了一趟通村班車。此后,一批民生項目相繼得到落實,從而使幸福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這些年,尤其是自2004年在全省大力創建文明公路以來,得益于農村公路建設,浙江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得到了普遍推進。一方面,農村公路的建設顯著改善了干群關系,提升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威信,促進了農村政治文明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民更加講科學、講衛生、講文明,農民參加體育鍛煉和全民健身活動不再是什么新鮮事兒。另一方面,依靠便捷的農村公路網絡,各鄉鎮都建立起不同規模的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品牌連鎖店等。同時,農村的村容村貌隨之改觀。如衢州江山市碗窯鄉碗窯村,2004年之后,隨著康莊路、文明路創建活動的開展,原來路邊垃圾遍地、亂設小攤點的現象不復存在,廣大村民開始注意講究衛生,熱衷環保。路燈亮化、道路綠化、村莊美化帶來的是村民心情舒暢、鄰里和諧。 (本文來源:中國交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