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南通脹“高燒”會傳染到中國嗎?
2010-1-21 13: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過猶不及,伴隨著全球經濟復蘇,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剛走出經濟嚴寒的亞洲國家,又面臨“過熱”的擔憂。 去年12月24日,亞洲兩大新興經濟體———越南和印度,均宣布出現了嚴峻的通脹形勢。越南國家統計總局稱,當月越南的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了6.52%。印度當日也宣布,該國的食品批發價格指數已達到近11年來的最高點。
印度、越南并不是特例,早在去年11月,中國CPI同比增速在11月份出現了9個月來的首次轉正,而央行12日晚間宣布,自1月18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亦被視作直接作用于市場通脹預期的管理。
而在連日來投行機構紛紛發布的前瞻報告中,各大投行關注的焦點也一直對準一個問題:中國是否已經步入通脹時代?
另一個問題則是,高通脹面前,中國的免疫力究竟有多強?
經濟復蘇、食品猛漲 印度、越南爆發高通脹
2009年12月,越南的通脹率在11月4.35%的基礎上繼續爬升,且為連續4個月上升(圖2)。越南經濟第三季度增長了5.8%,成為當年增幅最大的一個季度。
同為亞洲國家,印度的情況也十分“不妙”(圖4)。由于土豆和蔬菜價格上漲(土豆同比漲價2倍以上,蔬菜漲價37.9%),該國的食品批發價格指數在新年到來前,已達到近11年來的最高點。截至去年12月12日的一周,該指數同比上升18.65%,而此前一周的漲幅也高達19.95%。同時,燃料和電力價格指數也上升了3.95%。
越南經濟已經過熱,野村證券認為,越南央行去年11月底已宣布將基準利率從7%提高至8%,從而使越南成為本輪金融危機中,繼以色列之后又一個加息的亞洲國家。其甚至預言,越南明年第三季度的通脹率可能達到14.2%,而越南政府將把一部分精力從發展經濟轉移到打壓通脹上。
穆迪投資者服務機構則認為,越南通脹率的持續上升,表明其宏觀經濟具有不穩定性。
去年12月,越南整體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了5.8%。而美國農業部去年11月表示,作為全球第五大大米消費國,越南的米價從當月初開始有了“實質性的”上升(圖3)。
高盛公司稱,越南的國內需求表明,其經濟已經完全復蘇,明年的增長率將達到8.2%。
此外,越南的房地產業也開始“發芽”。總部位于倫敦的房地產投資基金V inaLand公司表示,越南的房屋需求和房價都在上升。
印度國家公共財政和政策研究所教授巴努姆希則認為,印度儲備銀行(央行)可能在今年1月份的政策會議之前就采取加息措施。“應對目前這個程度的通脹,明顯已經比刺激經濟增長更具緊迫性。”
印度、越南并不是特例,早在去年11月,中國CPI同比增速出現了9個月來的首次轉正,而央行1月12日晚間宣布,自1月18日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亦被視作直接作用于市場通脹預期的管理。
“我們應該警惕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會不會由此率先引發一場大面積的通脹,繼而擴散到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以及發達國家。”國金政券宏觀策略分析師趙文娟表示。
中國糧食豐收 印越通脹傳導風險低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18日表示,2010年中國正面臨三個風險,一是國際市場上大宗原材料價格的暴漲,由于我國在一些重要原材料上對外依存度較高,石油、鐵礦石、棉花等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馬上就會傳達到國內。第二個風險是個別產品的短缺,供給短缺也可能會導致全球性問題。第三個則是我國貨幣和信貸投放量比較大,這將推高通脹的預期。
事實上,在連日來國際機構發布的前瞻報告中,中國的通脹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焦點。
高盛報告認為,實體經濟增長非常強勁,但通脹壓力迅速上升,今年一季度月平均貸款將迅速反彈,很可能會從2009年下半年的4000億元升至1萬億元以上。
高盛預計在今年全年7.5萬億元貸款額度下,很快就將迎來新增貸款大幅反彈。由于在2009年下半年每月4000億的貸款水平下通脹壓力已經偏大,新增貸款的大幅反彈將會導致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劇。
“中國經濟已經顯現出過熱的初期跡象。”野村證券的觀點不乏直率。
高盛預計,為應對通脹壓力,政府會及時地采取信貸控制等措施來收緊貨幣政策,以防止通脹上升至類似2007年時的高水平,但2010年2.4%的CPI通脹預測無疑面臨明顯的上行風險。
盡管如此,相對于印度和越南,中國的情況仍有差別。
“全球性的寬松貨幣政策讓人們對未來通脹的出現存在擔心,在亞洲,繼以色列之后,越南和印度皆因為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而引發通脹,在此情況下,人們對于中國未來的通脹壓力存在擔憂。”通過研究各國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國信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汪毅認為,越南、印度通脹的發生并非直接由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引起,而與其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外依存度等因素相關。而中國自身經濟發展的特點與上述兩國不同,基于此,其認為短期內中國繼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將不會引發高通脹擔憂。
以印度為例,其通脹背后存在幾大驅動因素。周期性因素是其中之一:首先南亞地區今年季風的減弱(37年來最低)和推遲導致降雨量比平均年份的水平下降了23%,農產品收成嚴重下降導致供給大面積減少,造成農產品價格上升的壓力不斷增大。其次,政府為了補貼農民的損失,對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提高了40%-60%,引起食品價格的快速上升;最后,全球的農產品價格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也出現了持續的上漲,C R B全球foodstuff指數在過去的5個月里已經上升13%。對于某些印度產量較大的農產品來說,較低的產量及出口伴隨著較高的進口共同導致了全球商品價格的抬升(印度的通脹輸出到了全球)。
而在結構方面,印度的國內需求供給不平衡,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汪毅認為,到2010年,農業生產增速仍將繼續低于人口增速。也就是說,需求會持續大于供給,造成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其次,印度生產增長出現下滑的趨勢,此外,N SSO最新調查顯示,大約40%的農民不想繼續從事農業的工作,這將使得未來農業生產在印度出現繼續下滑。
“我們認為,與印度、越南不同,從目前來看中國供給比較充足,抵消了物價上漲對經濟的影響,并且,中國的物價上漲屬于輸入性的,而中國作為規模較大的經濟體,外來投資等因素的變動目前尚不足以讓中國產生通脹的壓力。”汪毅表示。
莫尼塔報告也認為,同印度和越南相比,中國有幾個優勢。一是農產品供給短期來看尚不是重大問題(圖1),二是中國制造業的供給狀況也要明顯優于印度和越南兩國,三是中國的消費占比較低。從這幾個角度來講,兩國的通脹不必然意味著中國行將發生通脹失控,所謂發展中國家通脹向中國傳導的風險很低。
姚景源則認為,盡管2010年會有三個因素導致通脹,但糧食的豐收、產能過剩以及總需求不足將抑制通脹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