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助力香港對接陸港經濟時代
2010-1-19 20: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摘要:以現有的交通條件來說,香港人去深圳、廣州已經很方便了,花這么高的代價再修高鐵不值得;香港未來發展不需要高鐵來帶動,這筆錢可以花在更多民生福利方面……港府對于香港高鐵效益的解釋一直停留在方便內地旅客來港、促進服務業發展、節省時間成本等方面,但是這些抽象的東西未能說服一些港人對高鐵的看法。
香江評論
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終于在16日表決通過了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撥款申請。這一段在香港境內長26公里的高鐵(全隧道)造價高達668億港元,被指為“全球最昂貴的工程”,去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高鐵的經濟效益、造價、總站選址、城市規劃及利益輸送等問題陸續被提出,結果導致撥款申請表決一再被延遲。
雖然最終通過了撥款,但是,高鐵議題被各種社會訴求挾持而泛政治化后,對香港高鐵的爭議不再是經濟效益或工程建設的問題,香港市民對高鐵的心態也在這段時間內發生變化。不可否認,關于香港高鐵的爭議仍會持續。其中幾個代表性的觀點是:以現有的交通條件來說,香港人去深圳、廣州已經很方便了,花這么高的代價再修高鐵不值得;香港未來發展不需要高鐵來帶動,這筆錢可以花在更多民生福利方面……港府對于香港高鐵效益的解釋一直停留在方便內地旅客來港、促進服務業發展、節省時間成本等方面,但是這些抽象的東西未能說服一些港人對高鐵的看法。我也曾試圖給香港朋友解釋高鐵對于香港的意義,但是他們同樣問我有無具體的數據。對此我認為,如此巨大的一個基礎建設項目,在經濟和社會效益上用簡單的數字來衡量不準確,也沒有意義,譬如時間成本對于一個營商者來說極其重要,但是對于一個普通市民來說無所謂,花兩三個小時到廣州,與花48分鐘到廣州其實是一樣的。我只能說,香港高鐵對接的不只是中國內地一個高速軌道交通系統,對接的是未來幾十年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引擎,也就是以高速鐵路為動力的陸港經濟時代。
過去三十年,中國內地經濟以出口為導向,海運在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沿海地區一躍而起,這是典型的海港經濟時代。而經歷全球金融海嘯之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出口壓力會越來越大,事實上中國政府也一直在努力促進經濟轉型,從出口導向轉為以內需為導向。內需導向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物流成本偏高,我們在美國超市可以發現,那里中國造的東西比在國內買更便宜——— 海運成本低廉是一個重要原因。毫無疑問,高鐵網絡建成后將極大釋放鐵路貨運能力,人流、物流的暢通使中國推動內需有了根本保證,而快捷便利的交通對于經濟發展的乘數效應,這一點是難以測算的。武廣鐵路開通之后人們說“形成了武廣經濟帶”,那么未來中國高鐵網絡建成,中國經濟實際上是步入高鐵時代,而各個高鐵樞紐如北京、鄭州、武漢等將成為重要的陸港。相對于以往海港的重要,我更看好陸港對中國未來經濟的帶動作用,也就是中國未來可以形成與海港經濟時代相媲美的陸港經濟。
盡管過去幾十年里香港享盡海港經濟時代的榮光,但是卻日益受到廣州、深圳的挑戰,空港也是如此。有了高鐵,香港就不再是搭乘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便車,而是與內地未來經濟發展實時對接,一同前進,對于香港人來說,不只是帶來多少內地游客,而是為香港人北上發展打開一個全新空間。錯過高鐵,香港也將錯過中國內地的陸港經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