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農村公路建設 讓農民群眾走上富裕大道
2010-1-19 13: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竹山高與天齊,路險好比爬天梯。有女莫嫁陡天梯,老死的少,摔死的多。幾輩人,受窮苦,眼望著路通得幸福。”這首民歌唱的是安康市竹山村以前的交通狀況。自從長21公里的公路修通,村民們的山歌調子歡快了:“太陽出來亮錚錚,照到高高竹山村,竹山公路終修成,千言萬語謝黨恩。”竹山的發展機遇隨路而來。僅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就提升到1560元,是沒有通路時的3倍。
享受到交通發展成果的人不止竹山村。“十一五”以來,我省交通系統適應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制定“群眾打底子、政府鋪面子”政策,舉債建設農村公路。3年來,累計完成投資18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6.9萬公里,其中新增通村油(水泥)路4.8萬公里,是“十五”期間的3倍多。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1.9萬公里,鄉(鎮)、行政村通暢率分別達到90%和71%,行政村通達率達到86 %,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結束了農民走土路、走泥路、農村不通車的歷史。
上下聯動聚合力
近幾年,我省堅持目標牽動、行業推動、政策調動、典型帶動,通過政府主導聚合力,實現了農村公路跨越式發展。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列入“民生八大工程”,在全國率先與交通運輸部簽訂部省共建協議,建設目標和標準與中部省份看齊,把農村公路發展目標納入各級政府任期目標責任管理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
省交通運輸廳破除“盡鐵打鐮”舊套路,樹立“按需投入”新理念,以交通規費作擔保,爭取銀行貸款100億元建設農村公路,并大幅度提高補助標準,通過“大路帶小路”、“捆綁”農村扶貧資金等辦法落實配套資金。3年來,市縣政府投入配套資金50多億元。在建設中,公路部門堅持“農民的事情農民辦,農民的工程農民干”,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積極性,把項目決定權交給群眾,由群眾按照“村民自愿、民主協商”方式自主決定。通村公路建設堅持“群眾打底子、政府鋪面子”、“先干后補、據實補助”、“干多少補多少”,極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修路熱情。近3年,全省農民群眾為修建通村公路義務投勞2000多萬人次、出資20多億元。2009年4月,國家交通運輸部在我省召開現場會,向全國推廣我省農村公路發展經驗。
今年,我省將按照“拾遺補缺、完善配套、鞏固提高”的思路,把農村公路建設重點轉向強化通鄉油路和通達工程建設,新改建約10 000公里,實現所有鄉鎮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目標。
讓農民錢袋鼓起來
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加快了農業資源開發和農產品流通,帶動了糧食、果蔬、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
2005年時,竹山村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408戶人家中大部分點著煤油燈,32戶人家住著茅草房,有的家庭客來沒有板凳坐。全村有 800畝桑園,3000畝茶園,但村民發愁的是山貨運不出去。通路僅一年多,就有70余戶村民在路邊建起了新房,有5戶人家購買了農用車、面包車,興高彩烈跑起了貨運和客運。村里的煤油燈全換成了電燈,家家戶戶亮堂堂。修建沼氣池210口,“背靠青山不燒柴,閥門一開飯菜香,清泉流到灶臺前”。全村架設水管13公里,移民搬遷68戶,板石特色民居沿公路兩邊一字排開,張燈結彩,一派喜氣。產業得到了發展,新建豐產密植茶園500畝,發展魔芋1000畝,興辦養豬廠2家,建釀酒作坊1個,茶葉初制廠2個。
在漢中市元壩鎮,村民甘新錄偶遇前來調研的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曹森。說起農村公路發展,老甘深有體會:2008年,村路一通,他的“農家樂”生意火了,年利潤凈落5萬多元,比通路前增了十幾倍;摩托車換成了汽車,除了油錢和一年140元錢的養路費,收山貨跑運輸,生意越做越火。他把草房翻蓋成磚木大院,面積比過去大了四五倍,一次可接待百十人食宿。2009年菜花黃的時候,最多一天接待過300人吃飯,10來間客房爆滿。他印的名片被客人要完了,加印了幾次都不夠。生意開始有了預訂。老甘還與當地政府簽訂了50年經營合同,安排就業6人。他指著掛滿廊柱上的臘肉說,這肉過去自己吃,現在顧客吃,逢年過節供不應求。
富裕起來的農民群眾把農村公路形象地稱為“蔬菜路”、“山貨路”,愛路護路、領養路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全省近7萬公里農村公路,由3.2萬多名農民群眾領養,保證日日清掃、日日暢通。
據悉,未來4年我省將改造7萬公里農村公路,全面提高農村公路通達深度和通達質量;配合“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戰略,建設園區路、果業路,全力支持縣域內工業園區、果業集散地、特色農產品基地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的快速連接,加快產品流通,促進縣域產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