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十年公路通與不通兩重天
2010-11-8 14: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由于季節原因,河北豐寧壩上的旅游已步入淡季。然而家住大灘鎮扎拉營村的農家院老板王連雨卻比往常還要忙活。原來他在利用今年的閑暇時節在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農家院規模和增上新的旅游娛樂項目。
“等明年壩上旅游路通了車,路更好走了,游客要比以往翻一倍,一年最少也要多掙它四五萬……”王連雨一臉興奮地告訴筆者說。
十年前,扎拉營這個依靠種植莜麥、土豆,養殖牛、羊為生計,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村子,如今已日漸發展成為擁有大型農家綜合休閑旅社30余家,年接待全國各地游客80000多人,人均年收入20000多元的豐寧壩上草原渡假景區生態旅游龍頭村,并被河北省列為了旅游鄉村示范點。
十年前,豐寧壩上草原旅游剛剛起步時,當游客遠眺扎拉營村時,就被該村周圍一望無際的草場和藍天碧水的優美環境所吸引,而那時通往村里坑洼不平、滿是泥濘的道路讓他們望而卻步。對此當地人也只能發出生活在最美的山水之間卻過著最窮日子的無奈感慨!
2004年國家“村村通”的好政策改變了一切,上級撥款,地方配套,交通部門全力實施,僅當年投資60多萬元5.5米寬的環村水泥路就鋪建完成了。道路條件的改善,使來自各地的游客紛紛涌入扎拉營。雖然當時條件簡陋,但地道的農家飯,純樸的民風一時間為扎拉營村賺足了人氣,也讓百姓得到了實惠。優美的生態環境依托著便捷的道路通行環境,使扎拉營村農家院旅游迅速火了起來。原來三五成群的散客逐漸發展到乘坐豪華大巴的七八十人旅行團。村民的腰包鼓了,重新翻蓋了庭院,擴大了經營項目,由原來單一的騎馬娛樂增加到開卡丁車、沙灘車,坐滑草、滑索,射箭、打獵等十多個項目。吃、住全部上當升級,互聯網也接到了農家院,使游客真正體會到草原之家的感覺。
2009年為進一步推動豐寧壩上草原生態旅游產業的大發展,帶動像扎拉營村一樣擁有著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的村子走上致富路,該縣投資2.9億元對豐寧土城至大灘70.7公里(壩上草原旅游路)進行二級路改建。目前該路進展十分順利,將于2011年如期建成通車的喜訊傳來后,扎拉營的百姓們歡欣鼓舞,增設施,上項目,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外地的投資者也看到了商機,一個個投資百萬、千萬的大型旅游娛樂度假莊園紛紛落戶。
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期待,那就是明年那條旅游路竣工通車后,來共同迎接豐寧壩上草原旅游業嶄新的春天。
無獨有偶,位于豐寧滿族自治縣西北部的魚兒山鎮(平安堡鎮)也是一個因交通條件改善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典范。該鎮距縣城94公里,地處豐寧、沽源和內蒙古多倫三縣交界處,屬于內蒙古高原的南端,海拔高,氣候寒冷惡劣,土地資源貧乏。
十年前,當地百姓主要依靠種植大田小麥、莜麥、胡麻等低產量農作物養家糊口,年人均收入在700元以下。當地百姓口中盛傳的一句順口溜“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熬一鍋”是對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和無奈感嘆。而如今的魚兒山鎮已成為享譽京津、華北和內蒙等地著名的時差蔬菜種植基地。
“魚兒山時差蔬菜種植業的興起與交通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農民郭俊清說。
這句話確實不假。早在2004年的魚兒山靠種植時差蔬菜致富的人家很少,主要是因為交通不便利影響了銷路,菜不能及時外運。而在當年交通部門搞的“村村通”工程極大改善了當地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條件。2004年到2009年之間,鎮區版圖上先后形成了圍繞該鎮的“兩縱”“兩橫”交通干線主骨架,而一條條細密的“毛細血管”則直接通到了大棚菜的田間地頭,鎮村周邊適宜種植的土地越來越多地得到開發利用。公路網的不斷改善升級為時差蔬菜運輸提供了便捷的運輸環境,拉菜的車輛也由原來單一的本地車外送逐漸變成掛有京、津、冀、魯 、滬、皖等各地牌照的運輸車到鎮上直接采購。
據當地有關部門人員介紹,目前,全鎮已擁有時差蔬菜種植地5萬畝,人均3.2畝。其中訂單蔬菜4500畝,品種有甘藍、白菜、菜花、荷蘭豆、角瓜、豆角等60多個,年產凈菜1億公斤以上,實現收入8000萬元,年人均收入4000余元。
掩飾不住內心喜悅的郭俊清說:“俺家種的700畝胡蘿卜今年長勢不賴,許多外地車倆直接開到了地頭,在以往這是沒有的事。俺粗略估算了一下,今年的這些菜光純收入就得40多萬吧!”
十年里,豐寧的經濟發展之路充滿了曲折;如今,這個充滿希望的北方城鎮,它的旅游業和時差菜種植業正在因路而“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