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貿區前程似錦
2010-1-16 14: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年第一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啟動,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將構筑全球新格局,區域內的港口物流也將迎來新發展。 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至此,一個擁有19億人口、接近6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約4.5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世界最大自貿區框架雛形已漸漸清晰起來。
突破貿易保護主義重圍
上海海事大學物流研究中心主任林國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啟動將是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確定市場經濟地位的關鍵一步。從更深層次來看,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最突出的意義是,它將動搖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發達國家貿易集團主導全球貿易的格局,迎來世界新的貿易融合和均衡發展契機。
自2008年秋天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去全球化、全球貿易及資本流動的萎縮現象日趨嚴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而上,積極推進區域經濟自由化、一體化進程,不僅是在外貿極其嚴峻的形勢下,為擺脫外需持續低迷千方百計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創造更大的外需彈性的艱巨努力,更是向世界傳遞中國始終如一地堅持貿易投資自由化方向、堅決反對貿易投資保護的決心。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當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地區。預計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有望在進出口總額上超過北美自貿區,到2020年在GDP總量上超過歐盟自貿區。如果那樣,中國-東盟自貿區就將與北美、歐盟自貿區并駕齊驅,成為全球三大貿易支柱。
當然,中國-東盟合作的戰略意圖絕不僅僅限于此,雖然困難重重,各方價值觀不乏沖突之處,但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仍在加速推進。后危機時代,“中國-東盟自貿區-東亞經濟一體化-東亞共同體”的發展脈絡依稀可見。可以預期,未來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長的國家和經濟體轉移,而世人對下一輪增長的強大驅動力將來自于中國等東亞新興經濟體國家這一點,抱有充分信心。在新世紀走進第二個十年時,一個更加均衡、更加富有活力的國際經濟新格局正呼之欲出。
區域經濟發展新機遇
我國西南省區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互補性更強,通過與東盟在自貿區的框架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為其在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創造條件,從而有力地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廣西和云南與東盟國家毗鄰,歷史上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在中國-東盟自貿區中擁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今后它們將從國內的地理邊緣變成自貿區在物流、商務、投資等方面的中心,從而發揮獨特作用,帶動經濟的發展。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廣西作為自貿區的現代物流中心和資源投資開發中心,以及云南作為中國-東盟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商務交流中心的角色,正在顯露。
除了西部地區將迎來大發展以外,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華東經濟區和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華南經濟區,也將在中國-東盟自貿區中發揮經濟技術優勢,與東盟合作打造太平洋沿岸的黃金貿易走廊。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和廣東5個我國經濟最具實力的沿海省市,與廣西、云南等西南省區聯合,全方位地擴大與東盟的貿易往來及經濟合作,取長補短,構建太平洋沿岸的黃金貿易走廊,將大有可為。
港口物流迎來新發展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尤其是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更是飛速發展。東盟國家中除了越南、老撾等與中國接壤的國家可以通過公路運輸的方式外,90%以上的商品交易都需要通過海運來完成。因而,自貿區啟動后,大規模的物流將為區域內的港口、航運發展帶來新機遇。
貿易格局發生變化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億美元,年均增長24.2%。即使在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和影響下,中國與東盟雙向貿易的降幅也明顯低于同期中國對其他地區貿易的下降水平。2009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仍接近1500億美元。大規模的貿易量使得這一區域的航運發展大有潛力,而航運企業也需要對區內貿易的變化提前做好準備。
中海集團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會改變區內貿易格局,區內對中國的貿易會顯著上升。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后,中國將向東盟國家開放市場,而東盟與中國經濟互補性很強,雙方貿易存在著巨大的上升空間。從長遠看,各國貿易需要平衡,單方面的順差不利于經貿的發展。他舉例說,中海集運的集裝箱從中國運到東南亞每標箱運費400-500美元,而返回中國時每標箱運費只有250美元,這或許說明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并不平衡。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將使這種狀況得到改善。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后,有93%的商品實行零關稅,價格優勢立刻顯現,這有利于東盟國家的商品進入中國。可以預料的是,再過一年,東盟內的貿易格局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會大幅上升。
北部灣港口群崛起
2002年中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建設以來,雙邊貿易額以年均超過20%的速度快速增長,為港口發展與合作帶來了巨大的物流和商機。泛北部灣地區港口相互間航運距離短,具備良好的港口條件和合作基礎,發展前景廣闊,成為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新亮點。
目前,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已經成立,廣西沿海港口的發展目標、功能、規劃、港口走向一體化。從2008年5月至今,國務院先后批準設立了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和南寧保稅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區也獲準拓展保稅物流功能。沿海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八個重點產業園區正在加快建設,總投資近5000億元的臨海產業集群正加快形成。2009年上半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GDP增速為1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9.2%,“北部灣速度”引人注目。“十一五”期間,廣西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將達到1億噸,達到3億噸的目標也將提前于2015年實現。
林國龍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啟動,使得北部灣港口很有可能成為后起之秀,3-5年內,基本上就能趕上東部港口的發展步伐。他認為,北部灣港口在難得的發展機遇面前,應該著力發展新的增量以及開放模式的創新。這里的增量不僅僅是指數量,而是港口服務內涵的延伸。北部灣港口群應該同步研究如何適應新形勢下增長方式的轉變、提升現代服務業的要求、自貿區下更高層次的發展規律等,使得港口能夠改變傳統運作模式,真正轉變成為第四代港口——資源配置中心。
充滿希望的“東方多瑙河”
云南省6大水系形成可開發的航道有5000多公里,目前通航的有2764公里,可望在2020年形成3000多公里深水航道。據悉,云南省將在未來十年中,規劃投入2600億元,用于建設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其中,在水運方面,云南省正在打造“兩出省、三出境”水運通道,發展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
一江連6國的瀾滄江-湄公河,被譽為“東方多瑙河”,是云南省國際航運開發的一張名片。盡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瀾滄江-湄公河航運2009年貨運量有所下降,但是,云南省依舊積極開發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投資4000多萬元的關累港集裝箱碼頭正抓緊建設,橄欖壩客運、貨運碼頭已開始招投標準備建設。經過整治的上湄公河航道基本可實現全年通航,豐水期可通航380噸級船舶。目前,共有30多家航運企業、97艘客貨船舶在此營運,年貨運量50萬噸。此外,云南省還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有多顆衛星覆蓋的安全監控系統,實現在昆明或景洪就可監控到運行在瀾滄江、湄公河上的客貨船舶。
瀾滄江-湄公河水上大通道已形成中國連接南亞、東南亞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往來及友誼的紐帶和橋梁,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水、陸、空、鐵路大交通網的不斷形成,構建了大湄公河經濟區域,更加促進了南亞、東南亞地區各國經濟貿易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