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經濟發展的引擎
2010-11-5 14: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從第一條成渝高速公路到如今的“二環八射”
高速公路網,每一條高速公路,就像一條黃金走廊,強有力地帶動著沿線經濟的發展,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統籌城鄉從高速路破題
重慶,曾是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縮影。
8.2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是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總面積的2 倍多;人口3100 多萬,卻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40 個區縣(自治縣) 中有近一半為貧困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4:1。這是重慶大城市、大農村并存,二元經濟結構突出的真實寫照。
因此,在西部探索一條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發展道路,為全國城鄉統籌發展“投石問路”,成為重慶面臨的一項歷史重任。
“通過加快高速公路建設,促進城鄉溝通,增強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力,以城帶鄉發展,對于緩解我市二元經濟結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蒲勇健說。
1999 年,一位化工投資商受邀到長壽區考察。一路顛簸,好不容易車子開到了張關山上,看到前方更加路險難走,這位投資者立即讓司機調頭回重慶主城。還丟下一句話:“到這樣的地方去辦廠,不虧才怪哩!”
那時候,從主城到長壽,必須翻越張關、鐵山兩座大山,車行時間至少要4 個小時。
2000 年4 月,渝長高速公路通車,一舉將長壽與主城的時空距離縮短為40 分鐘。
高速公路變區位劣勢為優勢。
如今的長壽,已經成為重慶重要的化工基地,聚集了工業企業接近800 家,城區建設不僅上檔升級,面積也比過去擴大了1 倍。
隨著渝湘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 沿線正悄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以前每次招商引資,別人都要問,你那里通高速公路了嗎?”黔江區副區長張光平搖著頭說,那時候招商引資真是難啊!
過去,從主城到黔江,驅車需要5 個多小時。
2009 年渝湘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主城到黔江的時間距離一下子縮短為2.5 小時。
“現在我們招商引資容易多了。”據稱,去年,黔江引進了上海東方希望集團,該企業將在黔江投資85 億元,形成年產36 萬噸PVC、30 萬噸離子膜燒堿、60 萬噸電石、300 萬噸氫氧化鋁、20 萬噸硫酸銨,以及日產2500 噸電石渣制水泥的一條龍生產線。該項目投產后,年產出可達100 億元,利稅10 億元。僅此一個項目,就可實現再造一個黔江工業。
黔江的旅游市場也出現“井噴”。據介紹,今年1 至8 月,黔江區共接待游客140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16 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4%和84%。特別是“五一”小長假,全區共接待游客8.83 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772 萬元,同比分別翻了1—2 倍。
渝湘高速公路酉陽段尚未通車時,酉陽人們早就已摩拳擦掌,誓要搭上這趟經濟發展的快車。如今,酉陽已在渝湘高速公路在酉陽的5 個下道口規劃了5 個工業園區。酉陽縣委書記陳勇激動地說,“這5 個下道口,就是酉陽致富的希望”。
通過高速公路,大山里的人們也嘗到了致富的甜頭。
高速路催生經濟走廊
經濟學專家認為,“交通干道的走向,將直接影響沿線經濟帶的形成”。
有數據表明,我市高速公路每投資1 元錢,就能為沿線地方帶來0.67 元的直接經濟效益。而公路投資與社會總產出之比則為1:3,每億元公路建設投資可為公路建筑業提供2000 多個勞動就業人數,為相關產業提供4800 多個勞動就業人數。
更為重要的是,高速公路縮短了時空距離,為沿線帶來了大量的車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先進的觀念,其經濟發展必然領先于其它地區。
渝西經濟走廊的崛起,正好驗證了這一觀點。
1994 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重慶高速公路實現“零”的突破。
成渝高速公路,不僅拉近了成渝兩地的距離,還直接催生了一個新的經濟板塊——渝西經濟走廊。短短幾年,渝西經濟走廊的GDP 就占到了全市經濟總量的1/3!高速公路的魔力,不得不讓人驚嘆。
成渝高速公路開通之前,位于渝西片區的永川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傳統的農業市。“當時的永川,更像一個小城鎮,只有一條主要的街道,我們天天在那條街上來來回回地走。當時的人口也不過6 萬。”重慶交通大學工程管理系教授劉浪,因為修建成渝高速公路在永川生活了一年多。
現在的永川城,已經由一個小縣城變成了一座經濟繁榮的中等城市,城區面積有33.8 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 萬。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市區縣(自治縣) 前列,成為全國綜合改革試點市和優秀旅游城市。
沿線的鄉鎮也因高速公路而“膨脹”。成渝高速公路開通之前,璧山縣的青杠鎮,不過是個只有100 多人的“院壩鄉”,整個城鎮,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沒有一家企業,一到晚上就黑燈瞎火。
如今的青杠,已成為了一個占地面積5 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六七萬的經濟大鎮, 大小企業600 多家的“明星鎮”,人均收入比1994 年增長了近10 倍。
高速公路不斷延伸,更多的經濟板塊正在巴渝大地崛起。
高速路帶領移民致富
“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是我市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三大要求。然而,庫區生態脆弱,交通閉塞,如何讓移民致富,成為一道必須攻克的難題。
如今,深入庫區腹地的高速公路,為三峽庫區搭建起了一條致富路。
石柱旅游局局長馬培華的名片很有特色,正面是一幅青青草原“ 重慶最美的草地—— 千野草場”,背面就是圍繞著石柱的高速路網圖。
這幅高速路網圖顯示:已經建成通車的滬渝高速路可使成都經墊江,直達石柱;在建的沿江高速從石柱旁邊經過,直達萬州、宜昌,并有豐石高速與石柱相接;擬建的梁黔高速從梁平可達黔江區,并在石柱與渝利(重慶至利川) 高速鐵路交會。
“以前,很多人認為石柱偏遠得遙不可及。”馬培華說,制作這張特殊的名片就是要讓大家知道,遙遠和偏遠已經和石柱徹底說“再見”了,“現在的石柱交通便捷,四通八達,2.5 小時到主城,1 小時可到利川。”
渝宜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同樣讓奉節、云陽、巫山等庫區區縣(自治縣) 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奉節臍橙遠近聞名,但受運輸條件的限制,其銷售一直局限在西南地區,僅有少量流入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
奉節縣委書記謝禮國激動地說,今后,高速路兩側將建兩個占地5 萬平方米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通過方便、快捷的高速路,奉節農產品不僅將大規模進入主城,甚至南京、上海都將見到奉節農產品的身影。
隨著高速公路開通,庫區移民的收入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高速路成就千萬級特大城市
2009 年底,隨著繞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重慶主城邁進了“外環時代”。一個占地千平方公里、擁有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由此拉開序幕。
“近年來,重慶城市人口逐漸增多,經濟總量增大,內環高速公路以內的土地已基本上規劃完了,現在必須向外擴張。”市相關部門負責人感嘆道,“這幾年發展太快了,想當初,內環高速公路建成時,周圍還是一片荒地”。
重慶南岸區的茶園新區,原是雜草叢生、亂石成堆的地方,但內環高速公路開通后,這里頓時熱鬧起來。內環高速公路的開通也使茶園新區的定位由原來單一的工業園區變為集工業、商貿于一體的園區,規模也從原來的15 平方公里擴大到75 平方公里。
內環高速公路不僅讓茶園新城區絕處逢生,當地的村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高速公路給他們帶來的實惠。
“以前一個村民年收入不過1000 多元,現在最差的也有好幾千,多的數萬元。”南岸區長生鎮茶園村村支部書記吳大孝激動地說,“以前到南坪賣菜要走1 個多小時,肩挑背磨,一天下來賣幾塊錢。現在,茶園村成了重慶重要的苗木生產基地,20 分鐘就到解放碑,花上的露水都沒干。”
“自2005 年起,內環高速公路納入年票收費后,我市主城的面積擴大了近5 倍。”市交委主任滕宏偉說。
7 年時間, 內環高速已完成它的使命,“ 變身”為城市快速干道。助推大城擴張的重任,落到了即將通車的“外環”身上。
全長187 公里的外環高速公路,貫穿巴南、南岸、江北、渝北、北碚、沙坪壩、九龍坡、江津八區,將重慶都市經濟圈擴大到了魚嘴、兩路、蔡家、北碚、魚洞、西彭、西永、長生、白市驛、界石、一品等11 個經濟組團。覆蓋區域面積達2500平方公里,直接或間接影響區域人口近650 萬。外環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不僅標志著重慶邁入了“外環時代”,同時,也意味著重慶正式進入了千萬人口特大城市的發展階段。
通過高速公路滲透,重慶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進一步增強。近年來,達州、廣安、瀘州、資陽、內江、遂寧等周邊地區主動融入重慶,向重慶靠攏。
廣安表示,該市將依托重慶的產業發展,當好“配角”,早日融入到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目前重慶已有1000 余個項目落戶廣安,重慶企業到位資金連續多年居省外第一位。鄰水為渝配套了“三大基地”加快融入重慶城市群。達州爭當重慶經濟發展的“后花園”,一心一意融入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