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兩年投資20多億 農村公路網正在形成
2010-1-15 14: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年來,宜賓農村道路交通投入很大,正在跨入全省先進水平,我市還在“建、管、養、運、安”方面進行了有效探索,宜賓的農村公路正在向網絡化發展,農村的面貌也因這些公路的興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財政支撐投入上億
近日,記者從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上得知,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再次獲得“李冰杯”交通項目一等獎,并超指標完成任務。
記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間,省上下達給我市的農村公路建設目標任務是:通暢450公里,通達100公里。2008年和2009年,我市農村公路建設已完成20多億投資。僅2009年,我市就完成農村公路建設3781公里。“修農村公路,像宜賓財政這樣投入,全省都比較少。”市交通局工程建設管理科科長鮑志釗感慨地說。
據了解,2008年和2009年,我市財政年度預算安排配套用于農村公路建設資金4000萬元,現已全部到位。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除中央、省對通鄉水泥路建設每公里補助40萬元外,市級財政每公里配套補助15萬元,并明確要求各區縣政府在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兩工”資金全部用于農村公路建設管理。
財政資金的投入,產生了明顯的匯聚效應,不同渠道的資金投入增大,通過信貸投放、企業捐資、社會捐資、村民自籌等形式,讓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的盤子變大了,路就能修得更長更寬了。
苦干實干修路
要致富先修路。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路成為很多地方發展的瓶頸,很多鄉村干部和村民為修路做出了很大努力,有的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保障路的暢通。
在成都做建筑工程的個體老板唐騰飛聽說老家宜賓縣孔灘鎮要修路,他捐出了25萬元;兩年里,為支持公路建設,高縣嘉樂鎮群眾集資83.4萬元,捐資6.7萬元;筠連縣塘壩鄉雙田村村民趕集要從令牌山山頂繞行兩個小時才到山下,村主任張茂才帶領村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修路過程中,他不幸在令牌山墜崖犧牲。
為了激發群眾的修路積極性,有的縣出臺鎮村打底子,縣上鋪面子的政策,有的縣出臺加大配套比例的政策。各區縣不等不靠,通過貸款與群眾捐資,提前實施農村公路1093公里。市政府每年還安排上百萬的專項資金,對農村公路建設實施重獎重罰。
農村修路的熱情正在逐漸高漲,通過苦干實干,宜賓還修出了幾條村公路入圍省 “十大最美鄉村公路”。
水泥路改變鄉村
近日,珙縣羅渡鄉村民孫懷其給報社寫來一封信,信中寫了一首詩——《贊武云公路》“世代定居孫家灣,肩挑背負幾百年。家家戶戶望改變,男男女女盼新顏。八十民工青壯年,九九三冬炮震天。工商貨物運門口,農副產品送下山。農民遷往公路邊,無數平房拔地起……”48行的詩歌,將武云公路修建的經歷和影響精煉地概括出來了,字里行間透露出來村民對修路質樸的感激以及帶來的變化。
近日,在翠屏區趙場街道佛現山村江佛路延伸路上,曹樹林和其他幾位村民正在鋪塊石,這條路是連接趙場街道和南廣鎮的通道,修好后,趙場街道和周邊鄉的道路就形成了網絡。
佛現山海拔800多米,山頂居住著近50戶居民,山上種了一大片梔子樹,準備發展觀光農業,但是山上唯一通往山下的大路是一條泥結路,會車都難。2005年,佛現山舉辦梔子花節時,很多游客都是步行1個多小時走上山的,因此,不少人都抱怨。
在各方支持下,江佛路動工,從山下直通山頂,一共9公里。路修到曹樹林家門外,他家的柴棚拆了,竹林挖了,騰出地修路,但是同時他在工地上做工,一天有幾十元收入。此外,觀光點租用他的地做停車場,每年他還能收取租金。“還是有路安逸,來旅游的人多了,我準備開個農家樂。”曹樹林說據了解,2009年江佛路修好后,有10萬人次上山觀光,目前,佛現山村正在修建6個停車場,預計能停上千輛車。此外,外地人也正在投資新建一個休閑度假中心,全新的購物長廊也在打造中,連鎖超市也開在了山頂上。村里人說,路修好了,來的人多了,一個游客即使消費5元錢,對于村里來說都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筠連騰達鎮春風村,沒修通村道水泥路之前人均收入不足1800元,近年來,通過硬化村道,調整產業結構,人均收入提高到5500元。屏山清平彝族鄉,通過修路,把山里的木材直運成都。
一條路,給鄉村帶來的不僅是交通的便宜,交通富民,因為有通達的路,鄉村變得更開放,更有活力,人們的生活也有了更多希望和追求。
管好用好路
路修好了,由于鄉鎮沒有專門負責交通管理的部門,農村公路上經常出現交通事故,而且缺乏日常維護,很多公路修建不久就出現了質量問題,管理成為一個難題。宜賓率先在全省提出建立鄉鎮交管站,目前已經有186個鄉鎮都建立交通管理站。
鄉鎮交通管理站成立后,又根據道路條件和農民群眾出行乘坐要求,合理設立客運班車運行線路,開通鄉村農家旅游線。針對農村節假日、逢場天等客流變化情況,開行定線日班車、隔班車、周班、趕集班,逐步建立起村相通、鎮相連、城鄉一體、便利安全的客運網絡。
像南溪就有了 “農巴”,“農巴”根據不同的路面寬度選用相應的車型,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坐上客車,從最偏遠的林豐鄉到南溪縣城也僅需半個小時。“農巴”拉近了農村和城市的距離。
目前,所有的村已通公路,通油路或水泥路的鄉鎮已達90.9%,通水泥路或油路的建制村已達54.7%,有農村客運站或招呼站的鄉鎮已達70%,農村公路建設由原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舉進入了全省第8位。“我們下一步的目標是盡快建成農村公路網絡。”鮑志釗說。
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光鐳提出,2010年,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村客運和貨運,增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確保具備客車開行條件的鄉鎮客運通達率達到100%,村客運通達率達到90%,全市農村公路建設和客運能力達到省內先進地區水平,要在交通富民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