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金率上調“靈活性”試水
2010-1-15 0:3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筵本報評論員 石忠嶺
央行1月12日晚宣布,從1月18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加之1月7日,央行提高三個月期央票發行利率四個基點,1月10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出臺11條措施。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如此密集的調控政策措施發布,處處有股“從緊”的味道,使人們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0年“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疑慮,對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由“清晰”轉向了“朦朧”,心態也由“松弛”轉向了“緊張”。
2009年的腳步尚未走遠,我們還記得,在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取得顯著成效的背景下,人們對2010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會否調整正在猜測之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堅定了對“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信心。但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另一句話,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這就意味著政策會有局部的調整。所以相隔月余這樣的調整,與中央經濟會議的總基調是一致的、不矛盾的,更是對當前總體宏觀經濟的判斷所決定的。
在這次的調整中,央行同時要求,“為增強支農資金實力,支持春耕備耕,農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機構暫不上調”,其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只是我們領會精神時理解不深、吃的不透、準備不足,這樣對政策的出臺一時難以適應或有“轉向”之感在所難免。
回望2008、2009年我國經濟走勢不難發現,當金融危機不期而至時,為應對危機,央行在連續多次長期上調準備金率的情況下,2008年9月25日首次開始下調,且一發不可收拾,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下調了4次;當年年末又端出了“4萬億”投資拉動刺激內需的“牛肉大餐”;之后又推出了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家電下鄉、鼓勵新興產業發展等系列利好政策,使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以一條鮮明的“V”形反彈曲線實現了“保八”的目標,率先在全球經濟中走出了危機,增強了國人及國際社會的信心。
事情就是這樣,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刺激政策也是如此。隨著刺激力度的加大和時間的延續,相應的問題也浮現在眼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比重太大,短期刺激手段不可長期使用;社會的消費需求沒有根本好轉,動力明顯不足;經濟發展中行業和地區還很不均衡;物價過快增長,通漲可能在增大;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問題突出;行業結構、產品結構問題突出,調整任務極大;經濟增長方式還比較簡單,增長的后勁明顯不足,難以持久等等……這些都需要用宏觀經濟杠桿進行適時適當的橇動調節。由此可見,這樣的調整可能是2010年經濟政策“靈活性”的開始,但決不會是最后一次。
其實,這樣的觀點不僅基于2010年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的需要,也是解決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積聚問題的必然要求。我們追溯金融危機暴發之前,自2003年9月21日到2008年6月7日,準備金率連續上調了20次,由當初的6%調到了17.5%,貨幣政策由之前的“穩健”逐漸走向了“從緊”,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經濟增長過快,基礎不穩,增長的方式不合理,可持續性較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雖經長期的對癥下藥,但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只是金融危機的到來,打亂了經濟調整的腳步,“4萬億”等政策措施的實施,只是應急之策,是前進中的迂回。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日減,企穩回升局面的不可逆轉,經濟過熱的“火苗”更大,相信這樣的調整還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