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青蘭高速公路陜西境建設紀實

2010-11-4 16: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靚延安 新陜西 
  (一)這里,是讓人心血澎湃的紅色圣地。中國革命的火種在此保存,最終星火燎原。 
  這里,也是讓人牽腸掛肚的地方。6個國定貧困縣,近百萬貧困人口,聚焦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熱切的目光,老區騰飛是唯一話題。 
  無路可走,有路難行,曾經是延安的交通隱痛。 
  縱橫的溝壑、連綿的丘陵禁錮了人們的雙腿和大腦。作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延安公路,多年來低水平緩慢發展,基礎薄、規模小、等級低、路況差。民歌里唱道,“你在山上我在溝,拉不上話兒招一招手”,其凄苦之音,因路而發。 
  改革開發后,延安公路建設發展較快,特別是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方針后,陜西高速公路建設主骨架向陜北延伸,同時,國家大力支持農村公路建設并向革命老區傾斜,這些,都為延安地區加快交通建設提供了新契機。 
  高速公路發展迅速。2003年9月,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因其是老區第一條高速而備受矚目。2007年9月30日,黃陵至延安高速建成通車,其間車程縮短到三小時。同日,榆林至陜蒙界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車。至此,約700公里的陜西北部高速公路全線貫通,一改陜西交通主干線東西強南北弱的面貌。此后,青蘭高速陜西境試驗段、延安至志丹至吳堡高速公路相繼開工。初步統計,延安已建、在建高速公路超過500公里。 
  農村公路齊頭并進。近四年,全市完成農村公路建設42.42億元,為“十五”的1.7倍。18000多公里農村公路串村連鄉,群眾出門上公路,抬腿上班車。 
  “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已成為歌聲里的回憶。 
  (二)延安,是一張歲月積淀的珍貴名片,閃耀著革命的紅,果木的綠,礦產的黑。 
  了解了延安,就了解了陜北;了解了陜北,也就了解了中國。 
  交通面貌的煥然一新,為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陜北跨越發展”戰略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在高速公路沿線,一個個抽油機不時從眼前閃過,一個個礦井讓人眼熱,天然氣管道通到了北京。 
  高速公路打開了人們封閉的心靈,他們思謀著如何讓延安走得更遠:做“強”以油煤為主的能源化工產業,做“優”以蘋果為主的綠色產業,做“精”以紅色旅游為龍頭的文化旅游產業。 
  僅2009年,延安地產原油達到886萬噸、加工964.7萬噸,煤炭產量2030萬噸。子長和黃陵煤焦化、華能延安電廠、黃陵煤矸石電廠、安塞40萬噸天然氣液化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這一年,也是建國以來延安項目數量最多、投資最大的一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21億元,人均GDP居全省第二位。 
  青蘭高速所穿越的宜川、洛川等四縣,蘊含吩咐的煤炭資源,還是全國烤煙生產基地、全球最佳果品優生帶。延安市副市長郝寶倉介紹,每畝蘋果年收入可達2萬元,是果農的“金蛋蛋”。目前,全市蘋果面積累計達到280萬畝,占全國的7%、全省的33%,總產近200萬噸。 
  去年,延安旅游實現綜合收入54億元,增長37%。完成了愛國主義“一號工程”建設,整修了13處革命舊址,加快黃帝文化園區、黃河壺口瀑布等景區建設。如潮的人流在接受紅色洗禮的同時,驚訝地發現,延安新了,綠了,美了。 
  如今,逐漸富裕的老區人民唱起了新歌,“黃土窩里建新家,高速路連接北京城”;“妹子你跟著哥哥走,咱的好日子才剛起頭”…… 
  黃土窩里筑青蘭 
  (一)當地的黃土,“土性”無常:遠看是土,一捏成泥。老鄉說,潑去一盆水,沖出一條溝。 
  羊泉隧道是黃土隧道里的一個特例,曾歷經4次冒頂、8次塌方、6次涌泥,90天沒有一米進度。這樣的隧道,連中科院院士也稱“沒見過”。 
  今年3月底,羊泉隧道4個工作面全部塌方。當時,安全員發現掌子面出現裂縫,有小土塊開始下掉,馬上提醒工人撤離。就在工人從掌子面下到地面的十幾秒里,一股泥漿像牙膏樣全斷面噴涌而出。“20多工人在前面跑,泥在后面追。”工程科科長吳慧彥講述當時的現場。3000多立方米的涌泥把隧道堵得嚴嚴實實,已經施工完成的鋼拱架支護被破壞,隧道頂的蘋果園里出現了一個直徑約30米、深度約5米的大坑,而且大坑邊緣距離縣鄉公路只有15米距離。 
  青蘭高速共有黃土隧道8座,羊泉隧道是控制性工程,長6.1公里,處在地下水位線以下,含水量高達28%。考慮到黃土隧道土質疏松,容易塌方,一進場,青蘭管理處就成立了決戰羊泉工作領導小組。也果如建設者預料,自施工開始,羊泉隧道就陸續出現過大小不一的冒頂、涌泥等事件,都因技術、安全等應對措施得當,很快度過難關。 
  經過專家咨詢論證,建設者在治理涌泥中采用了修海底隧道的設備、技術。吳慧彥介紹,要先在突泥處打一道混凝土止漿墻,把泥封住;然后在墻上向突泥方向打孔,開始全斷面放射狀高壓注漿,旨在把里面的黃土擠密實不再外涌。 
  然而在實際治理中,建設者要根據具體情況、施工經驗不斷調整方案,比如,止漿墻得做多厚?洞體里的淤泥有多深,得注漿多少才適度?從涌泥之日起到重新施工,治理期近三個月。 
  (二)筑路是一項復雜的情感體驗。沒有人不說苦的,“苦得想罵人,想撂挑子不干了,苦到愧對親人。” 
  也樂在其中,有成長感、成就感、奉獻感……這樂,人不知自知!(工人語) 
  王軍,青蘭管理處計量工程師。畢業于長安大學公路專業,年齡不大,卻較迷信,“我們修路架橋,是功德無量的事情。”話語間透著熱愛。他說青蘭建設是個實戰性強的大課堂,自己若固守課本而不實踐,縱然大學畢業也只能算不及格。第一次參建了高速公路項目后,他給自己打了60分。青蘭是他參建的第二個項目,他打到80分。他說,這多得20分里,包含業務的熟練、能力的提升以及對行業的熟悉,“當然,我的提高不能和處里的‘老將’們比。” 
  青蘭管理處80余人,工齡10年以上的“老將”20多人,初出茅廬的小將有40多人。老將運籌帷幄,指揮協調;小將們沖鋒陷陣余人翼漸豐。比如,僅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應用,就達11項。其中一項研究,是給路面鋪上“電褥子”:在中面層和上面層之間鋪設電熱絲,一通電,冰雪迅速消融,雨雪天氣隧道洞口的防滑不再是難題。此技術屬陜西首例,課題叫《瀝青路面主動融雪化冰技術研究》。 
  如今,長192公里的青蘭高速即將通車,不少人感嘆,只用了兩年,快!時間是怎樣搶出來的?請看幾個鏡頭: 
  --零下26度的氣溫,直羅項目組工人野外鉆機打孔,清鼻在嘴唇上結了冰,手腳凍得像面包。一工人干活時摸了下耳朵,就掉了一塊凍瘡。 
  --路基23標經理饒有意在電話里訓一隊長,訓著訓著對方沒音了,饒有意窩著火跑過去一看,隊長已經累得暈倒了。 
  --直羅項目組組長李創軍一年只回一二次家,無法照顧孩子,也無法對父母盡孝。他老父親感慨:我怎么把你供出去了?老人想念兒子。 
  在陜西高速公路向3000公里邁進的歷程中,這樣的人很多,這樣的事很多…… 
  “王常務”小鏡頭 
  青蘭管理處誰最忙?包括處長孔慶學在內,都說是“王常務”。 
  “王常務”本名王軍禮,是管理處常務副處長,分管工程進度、質量安全、房建綠化及環境保障工作,同時處里的日常開支、計量支付等均須經他簽字。 
  設常務副處長,實行兩支筆“雙簽制”,是青蘭管理處的一個亮點。孔慶學說,“王常務”由我直接任命,有老王在前面把關,我放心。 
  對于“一筆”在握,老王說,自己多一份責任,管理就少一份風險。比如資金周轉上,由于工程加快,施工單位報來的借款額,一般都超過了計劃數字,但打回去讓重新上報,手續繁多、誤時。他就得和工程部、財務部反復核實,將其控制在可支付范圍內。 
  不少人都知道,老王今年只休息了一天,其實是半天。當時,洛川縣廂四川林場發生火情,管理處緊急調動了四個標段400多工人撲救,正在休假的“王常務”,火速從延安趕往現場指揮。由于撲救得力,沒有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林業部門對此非常感謝。 
  干工程多年,老王感慨,朋友越來越少。人家的電話、短信,不能及時回復,聚會也經常參加不了。問他能喝酒不,說不行,腎上長了良性瘤,一直沒時間手術。但因工作而醉酒的二三事,他記得。也因工作,他生平第一次在公安局的傳票上簽字。 
  細說一件。由2000多萬元耕地占用稅而起。按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不用繳納該稅款。去年國家土地政策稍有變化,宜川縣公安局據此送來傳票限期繳。為了此事,老王與同是一村的縣長坐到一起。借著鄉黨的名兒,老王敬酒,縣長壓酒。那天老王最少喝了一斤,大醉而歸。 
  縣上的催繳力度也減了不少。最終,管理處和省廳幾經協調,延安市政府發文,通知暫緩繳納該稅。 
  這幾天強降溫,老王冷得不行,妻子托人捎來了棉衣。在家里,老王是個“三不顧”。大事小情顧不上,孝敬老人顧不上,孩子的教育和工作顧不上,一切推給妻子。由于常年不在家,兒子自小和他交流甚少,父子之間最近的一次通話在兩周前。“兒子爭氣,靠上了公務員。” 
  老王說,他對家里的唯一貢獻,就是落實了曹森書記在全省項目長及家屬座談會上提出的要求:工資如數上交。他語帶愧意…… 
  青蘭路上赤子情 
  (一)青蘭處處長孔慶學有個“三不”論工作法: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躲,應該解決的事情不推;難辦事情不一口回絕,在政策范圍內適度解決。 
  工作效果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三個月,青蘭管理處完成了全線1.5萬畝土地的征地清表工作。再三個月,完成全線584戶民房8萬平米的拆遷,遷移各類桿線240桿公里。 
  其速度之快,得到了廳領導和陜西交通集團領導的好評。問青蘭人有啥“拿法”,說沒啥,就是把好事辦勤,把好事辦實在。在此略述一二。 
  自加責任:幫助農民賣蘋果。征遷時,當地玉米、水稻、蘋果即將成熟,盡管征用農民土地有補償金,但為了增加農民收入,管理處發動標段幫群眾銷售蘋果。果商收購時,標段又給與每斤1至2角的補償,使征用果園的蘋果能迅速銷售完。 
  以多換少:花費30多萬元抽灌水稻。在直羅,由于施工中斷了群眾的灌溉設備,影響生產。建設者買來設備為群眾抽灌,先后花去了30多萬元,而這些水稻的全部收獲價值也就3萬多元。這事做得似乎“不值得”。直羅項目組組長李創軍的理解是,不能傷民心。在富縣,為了保障萬畝稻田在育秧期的灌溉用水,建設在恢復灌溉設施的同時,又購置了抽水設備36臺,恢復生產路16公里,派專人負責抽水,費用全部由施工單位負責。 
  助力移民:農民從窯洞搬進了樓房。管理處和市縣政府對7個移民村進行了整體搬遷和集中安置,采取項目投一點,政府補償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辦法,先后投資1300多萬元建設了大村、寨子、掌里等7個移民村。 
  據不完全統計,全線利用棄土造地325畝、平整土地1100余畝,整修生產路160多公里,投資300多萬修便民橋16座。 
  (二)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這是常念的“征遷經”。 
  政府支持就是群眾支持。青蘭的“征遷經”有自己的念法:勤走動,多匯報,不拿自己當外人。 
  孔慶學說,大事找大官,小事找小官。每月必有一天,他要到市政府“報到”;每月必有兩天,到四個縣政府“報到”,匯報工作進展、存在問題,請求支持。管理處延安市、縣政府建立了緊密協作的關系,在征遷中加強目標監督和責任追究。 
  由于時間緊,青蘭線采取了先征遷后付款的方式,因此工作很難開展。市政府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并把清表、拆遷、遷改作為沿線政府2008年的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并簽訂了階段目標責任書,保障了征遷工作的時效。在拆遷的三個多月里,全線各級政府每天最少開5個會,解決問題過萬個。市、縣紀委和監察局給項目派駐了“三問工作組”,對征遷和環境保障工作實行問績、問廉、問效。大問題通過路地聯動會協商解決,一般問題現場處理。 
  支持是互相的。在確定青蘭高速富縣連接線設計方案時,縣政府要求和城市規劃對接,并增修一座橋。管理處充分尊重政府意見,并將道路設計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由于地形限制,連接線高出城區道路4米多,管理處只得改移城區道路3.5公里,增加了洛河大橋和河堤防護工程,增加投資1800多萬元。 
  根據征遷實際,管理處又逐步摸索出定期召開有市、縣協調辦及有關鄉鎮領導參加的“專題研討會”,既對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如改河、改路、改渠、死邊角地以及爆破、施工震動等做出統一部署,又對個性問題,集思廣益,研究解決,收效不錯。 
  綠青蘭 美河山 
  (一)黃土高坡之上,干旱少雨,整天風沙撲面。這是過去的延安。如今,經過大規模的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綠色成為了延安的主色調。 
  敬畏自然,呵護每一棵樹木,珍惜每一片綠意,是筑路者不舍的追求。 
  談到綠化,工程科科長吳慧彥講了一個故事: 
  幾年前,有個北京娃第一次來延安探親,只呆了兩天就鬧著要回,親戚問咋了,回答“這里的山像火燒過了一樣光禿禿的,不好玩。” 
  吳慧彥說,我們一定要做好還綠自然、留綠子孫的工作。青蘭高速的綠化,不停留只要綠了的要求上,而且要把綠化做細致,融入自然,不留痕跡。 
  青蘭高速穿越壺口景區、黃龍山林區、柴松林自然保護區等,自然風光和植被好。尤其是富縣,林草覆蓋率達84%,被譽為黃土高原的“明珠”。青蘭人樹立了師法自然的生態恢復理念,將生態文明滲透到設計、施工的各個環節和層面。運用生態學的原理與技術,順應自然規律,構建了多層次、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使公路完全融入自然之中。 
  要提一下廂西堡立交高達130米的邊坡,其相當于43層樓高。這面不得已為之的高邊坡位于青蘭高速和黃延高速交叉處,原來是一座小山延伸的山腿。 
  為了修建這座兩條高速全向互通的樞紐立交,按照設計要求,建設者硬是推平了山腿,才有了這塊寬闊的匝道盤旋之地。考慮到高邊坡的穩定性和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建設者特意修改了設計方案,將平臺間距從6米調整為3米,平臺寬度從3米調整為1.5米。這樣一來,增加了20個臺階,平臺種樹量增加了6000多棵,取得了最大的綠化效果。同時在坡面打孔植草,每平米9孔,孔內填營養土,種植紫槐、檸條等適宜陜北生長的灌木。 
  這一面高邊坡的綠化,得到了國家環保部西北督察中心副主任王一鷗的高度評價,也被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和陜西交通集團列為高邊坡專項整治活動典范。 
  (二)千年前,秦直道斬山湮谷,直抵陰山,留下了一段傳奇。 
  千年后,青蘭高速保護自然,為文物保護避讓、改線……留下一段佳話。 
  在《青蘭高速公路陜西境建設大綱》里,有一章專門講環境保護、文物保護。對施工中的防止植被破壞、亂砍濫伐樹木等,大綱都有詳細規定,并對違反者設有處罰規定。 
  在黃龍山林區施工時,建設者和一株高齡過百年的古松樹不期而遇。雖然從省林業廳了解到,該樹并沒有被納入保護范圍,但管理處還是決定妥善移栽古樹。遷移那天,當地的農民工還請來了法師,給古樹披紅掛彩。為了這棵樹,管理處先后動用了大型機械3臺,人力30多,支付費用15萬多元。 
  如果說,移栽古樹體現了建設者對自然的敬畏,而為文物保護讓路則是建設者對歷史的尊重。青蘭高速沿線古戰場、近代戰爭遺址和紅色景觀遺址較多,建設者在委托文物部門勘測發掘時,積極主動地進行避讓和改線。 
  直羅路基27標在施工中,發現了秦直道,專家考證后說這里很可能是秦直道的一個驛站,對研究秦直道和秦文化很有價值。據了解,700多公里的秦直道,在富縣境內達125公里,占全程的18%。為了保護文物,施工單位停工半年等待改線。1.8公里的改移路段,增加了1億元的投入。此后,富縣秦直道遺址考古項目高票當選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建設者的“讓路”功不可沒。 
  類似的事情還有。直羅鎮有直羅戰役舊址,設計時無法避開,就采用打隧道的辦法解決。宜川戶口瀑布景區,原設計線路離景區還有一段距離,建設者們從發展旅游產業考慮,增加了數千萬元的投資,修成一條直達景區的連接線,并將原宜川至壺口的二級公路拓寬。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