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物流比“美國式”更合身
2010-1-14 20:4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已明確指出,計劃用5年左右的時間扶持和建立5~10個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年銷售額達50億元的特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建立40個左右年銷售額達20億元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的銷售額要達到全國銷售額的70%以上。若上述目標得以實現,這就意味著中國未來的醫藥商業業態將是“美國式”的。
之所以稱這種商業業態為“美國式”,而不是“歐洲式”、“日本式”,就是因為如果我們放眼全球最為成熟、高效的醫藥流通產業鏈,就不難發現,論地盤區域之遼闊,只有美國或者北美地區與中國類似,但僅此就認為“美國式”的醫藥物流模式可以在中國大行其道,也是值得商榷的。
中美兩國的國情很不同,雖然北美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中國的市場潛力也很大很值得深挖,特別是隨著新醫改的推進以及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中國的醫藥市場也是巨無霸級的,但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有著自身的劣勢:社會福利、醫療水平、醫保資金與政策等遠不如歐美日等國,中國人口眾多、農業人口占多數,雖然城市化進程很快,但相應的軟硬件實力的跟進還有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
這就決定了中國的醫藥物流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醫藥流通企業一定要做大做強,加強資源集中和產業集中,這是一個正確的道路。但在這條道路上,注定有一場血雨腥風,如果特大型、大型醫藥流通企業的銷售額占總額70%以上,那么,現今為數眾多的企業將會倒地身亡,不管是兼并重組、聯盟還是其他。
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式”的商業業態是中國醫藥物流企業的未來生態環境并不科學,除了筆者上述的說明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美國的完全市場化,這一點在我國醫藥市場目前還做不到。
我們需要探尋自己的醫藥物流模式,這種模式要求在醫藥流通企業的規模上做大做強。做好醫藥流通企業巨無霸的塑造,還要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整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使之趨于合理化,同時要結合國家醫藥政策,做好農村市場。
醫藥物流的長遠成長之路是從城市輻射農村,重視農村醫藥物流,激發農村醫藥市場潛力,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醫藥流通企業的發展,對于醫藥終端市場和醫藥政策的敏感性和依賴性均較強,這也決定了我國醫藥流通企業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