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振興規劃不具體 行業大呼政策“不解渴”
2010-1-13 14: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項關于《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市場效應調研報告顯示,對于《規劃》的出臺,有27%的受訪者表示不解渴,這中間以物流企業、政府相關機構及物流倉儲協會居多。
來自剛剛結束的第七屆中國物流企業家論壇的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69萬億元,物流業增加值為1.47萬億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7%提高至4%。物流市場需求在《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刺激下實現了增長。然而,目前物流價格仍然低迷、多數物流企業經營困難、物流運行指標增長水平慢于宏觀經濟,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針對稅收、投融資等物流企業遇到的突出問題,已向國家發改委等政府部門上書,提出60條政策建議,呼吁為物流企業減負。
“多頭管理”制約行業發展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丁俊發教授指出,目前規劃的落實與推進存在四大問題:一是不自覺,即不是自覺行動而是上級推動,由于不自覺所以要做什么不清晰;二是不平衡,各地啟動與推進的速度、廣度和質量不一樣;三是認識上不一致;四是不協調,主管部門不清晰,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財政部等都在抓,政出多門。
記者了解到,中國物流業發展到今天,行業的主管部門不少,屬于典型的多頭管理模式;這些各自為政的部門之間,甚至形成了博弈關系。實際上,物流的多頭管理是從上至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普遍現象。物流行業在上邊歸口不一,在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歸口,如在北京歸北京市商務委員會主管,在湖南歸湖南省經濟委員會,在深圳歸深圳市交通局等等。
某軟件生廠商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其他九大行業都有主管部門,惟獨物流行業沒有主管部門。行業熱,參謀很多,但無人決策。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積極引導物流企業的轉型和升級,降低物流企業稅負,鼓勵其加快設備設施的改造升級,對中小物流企業和倉儲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建設給予專項補貼,提升物流企業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據悉,2005年國家發改委啟動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要求各地政府建立物流聯席辦制度,由發改委來統籌管理物流行業。然而,這樣難免會與各地之前的管理體制產生碰撞,引發矛盾。2009年物流業被國家列入十大振興產業,發改委獲得的項目審批權和投資分配權相對比較多,對物流企業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勢力籌碼也在擴大,因此,各地的發改委與經委、經貿委或交管部門也形成了一種博弈。
一位物流企業總經理表示,整個物流行業都處于沒人管的狀態,大家都管等于誰也管不了。行業協會雖然一直在“操辦”和協調,但它并不能代替政府部門行使職能。還有一位企業負責人則認為,物流本來是一個跨行業、跨地區的產業,不可能由哪一個部門單獨進行管理,所謂的多頭管理是正常的,企業只能適應。但是,希望各個部門要保持物流行業發展的順暢,不要故意“找碴”。
中南林業大學物流學院院長王忠偉向記者表示,物流是一個系統,牽涉到運輸、搬運、儲存、保管、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和信息系統等多個方面,而且不同產業領域的物流具有很大的差異性,“條塊分割、多頭參與”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各自為政,有關政策不配套,甚至政策的出發點可能是為了行業或部門利益的最大化,而很少去考慮行業整體的發展。從實際效果來看,往往一些看似很好的政策,實施的效果卻是制約行業發展,也造成物流行業的內耗。
稅費沉重企業最頭痛
某物流供應鏈研究中心負責人認為,沉重的稅費負擔,突顯出物流業軟環境建設的致命傷。長期以來,各地政府稅收政策不統一,地方保護嚴重,造成物流市場迂回運輸多,運輸周期長,企業績效偏低,而運輸成本卻居高不下。
記者了解到,目前對于物流企業來說,要繳納的各種規費、稅費可謂名目繁多,不僅有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車船使用稅,還有車檢費、保險費、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附加費、車輛牌照費等。除了這些正常費用之外,還得面臨許多非正式部門和地方的收費。稅費問題,已經成為眾多物流企業不能承受之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副秘書長賀登才對媒體表示,稅收政策是調整和振興物流業最重要的政策杠桿,也是企業最為關心的政策問題。聯合會建議,為全面落實《規劃》,促進物流業平穩較快發展,國家應該加大對物流業稅收政策的支持力度。
來自中外運的企業代表在談到稅率問題時稱:“像我們這個企業主要是兩類稅率,交通運輸業稅率3%、倉儲保管稅率5%。我們公司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因為這兩項業務是上下關聯的,很難界定。為此,有時還會與稅務部門發生糾紛。”
據賀登才介紹,現行的營業稅稅目將物流業務劃分為運輸與服務(包括倉儲、代理等)兩大類。運輸、裝卸、搬運的營業稅稅率為3%,倉儲、配送、代理等的營業稅稅率為5%。在實際經營中,綜合型物流企業各項業務上下關聯,很難區分運輸與服務收入。各類業務稅率不同,不僅有礙于物流業“一體化”運作,也不利于稅收征管。此外,倉儲業屬于微利行業,平均業務利潤率只有2.6%,資產利潤率只有0.92%,而營業稅稅率卻高于運輸業。因此,建議國家統一物流業各環節業務營業稅適用稅率,倉儲等業務參照現行運輸業3%稅率征收。
聯合會還建議:一是給予物流企業營業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幫助物流企業渡過難關。二是對物流企業所得稅實行按照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的政策,返還稅金作為企業發展的專項基金。三是對購置物流設施設備的進項增值稅予以返還,對國內急需的進口大型物流設備給予關稅減免。四是允許物流設施設備加速折舊并予以稅前列支。五是簡化國有大型物流企業(企業集團)內部資產調撥、股權轉讓、重組并購等行為的審批程序,免除相關環節稅金。
“我們這種集團性的企業,不僅有港口,還有海運等等這么多綜合性的業務,我們希望稅收政策能夠惠及我們下屬的一百多家企業。”福建省交通運輸(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規劃部的林影說出了所有集團性企業的心聲,“現在成為試點的集團性企業,雖然總部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但其下屬還有非常多的專業從事貨代的公司卻不能享受這個待遇,這就使公司的整體優勢無法發揮。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如果僅有的稅收優惠只是在有限的范圍內試行,是不是會演變成一場寡頭的盛宴?因此,希望現代物流管理理念能夠早日樹立起來,稅務局能對物流企業一視同仁,采取公平競爭的原則。”
據悉,從2008年12月1日起,184家物流企業被納入了第四批物流企業試點范圍,可享受到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至此,納入試點范圍的物流企業達到了392家。許多企業表示,現在物流試點已經第四批了,而且這么多年下來,能不能考慮把整個物流從試點過渡到全面開放。試點是不是還要一直繼續進行下去?
做大做強亟需政策導向
“要從工商登記、財政稅收、統計信息、法律事務等經濟管理的各個層面,對物流企業進行界定,明確物流行業的主體地位和主管部門。根據物流業一體化運作、網絡化經營的實際,調整現有政策思路,明確支持物流企業規模化、一體化、網絡化、國際化發展。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這一思路,要落實到相關政府部門具體的管理工作當中。”
賀登才表示,《規劃》)提出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按照《規劃》的要求,聯合會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識到,支持物流企業做強做大,是落實《規劃》的重點任務。但從總體來看,多數物流企業仍處于數量擴張階段,“小、散、差、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性改變,物流的行業地位尚未得到相關經濟管理部門的有效落實,一些現行具體政策仍然不支持物流企業一體化運作和網絡化經營。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支持物流企業做強做大的政策導向。
近年來,我國物流企業數量發展很快,但一般來說規模較小、業務模式單一,網絡化、一體化服務能力不強,與跨國物流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企業經過多年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營實力和管理經驗,具有做強做大的基本條件。
“我們建議,鼓勵和支持大型物流企業通過增資擴股、加盟連鎖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對中小物流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和托管。有關部門應協助解決物流企業在兼并重組過程中,遇到的流動資金、債務核定、人員安置等方面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對物流企業兼并重組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另外,聯合會建議從政策上允許物流企業異地設立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實行總部領導下的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允許物流企業自主選擇經營地點,取消車輛臺數的硬性規定,取消不分企業狀況收取押金等不合理限制,允許分公司、營業部等非獨立核算的分支機構擁有或租賃車輛,消除為物流企業設立分支機構人為設置的各種障礙。
聯合會還建議,取消對跨省市總分機構物流企業實行“就地預繳”的政策,允許企業所得稅總分機構統一申報繳納;支持物流企業與銀行間開展總部對總部結算模式;逐步擴大營運證件跨區域使用范圍;允許物流企業全國運營的車輛異地年檢;允許外雇車輛的物流企業代開發票;加強對地方保護和地區封鎖等行政性壟斷文件的清理整頓;放寬物流市場準入政策,加強對物流市場的監管,為物流企業異地經營提供方便。
記者從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了解到,《規劃》出臺后,聯合會組織了三個調研組,分赴珠三角、長三角和中西部地區進行了調研,并就《規劃》中提出的“抓緊解決影響當前物流業發展的土地、稅收、收費、融資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多次召開了專題座談會。遞交三部委的政策建議即由此而來。聯合會希望國家發改委及相關政府部門對建議予以重視并抓緊解決,盡快制定和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