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給中國治理敲警鐘:轉型≠清盤

2010-1-13 1:0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筵特約評論員吳東華
    國內認為經濟轉型,就意味著關閉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發展服務業,這就是經濟轉型。實際上,這是清盤,并非轉型,只會造成一批新企業替補老企業退出的空缺,而經濟轉型反映的是原來企業如何通過治理達到提升競爭力。所以,筆者認為經濟轉型不等于清盤。
    那么,什么是轉型呢?
    筆者認為,轉型是對原有企業的“產品“進行一系列變更,而非對“原有企業“進行一系列變更。所以,轉型是指產品而非企業,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把原有企業淘汰出局定義為轉型,這實際上是種錯誤認識。
    那么,中國是否有這種錯把清盤當作經濟轉型的例子呢?
    筆者認為,可以以東莞為例。東莞在出口下降、部分企業外遷和關停的同時,還遭遇中央嚴控“雙高”產業污染環境的制約。結果剩下房地產業、酒店業,在2009年東莞納稅十強民營企業中,七家來自房地產開發領域,兩家來自房地產相關領域,制造業只有東莞市以純集團一家。很明顯,房地產相關企業占納稅十強“九席”。當這個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城市遭遇外貿冬天之后,剩下的是地產業。東莞市政府專家認為新企業如物流、高新技術產業等還沒有對經濟形成足夠的支撐,所以,轉型還需要時間。筆者認為,這是清盤,而非經濟轉型。
    那么,經濟轉型如何轉呢?
    筆者認為,不應該引進不同類型的企業來替代原來的企業關閉和外遷,這是清盤做法。應該由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出面對同行企業的單個相同產品先抽出后重組成新型大企業,根據該產品凈資產、凈收入和市場銷售額等方式進行統一入股,實行年度股東分紅制,管理層重新招標,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如何在規模大的基礎上進行更容易集資、容易信貸、容易接大訂單、容易降低成本、容易積累資本、容易營銷、容易投資、容易研發。
    第三步是如何引進戰略投資者,如何并購海外同類技術先進的企業,如何上市,如何把產品質量提升。
    第四步是如何在海外設立分公司來替代國內出口,規避歐美貿易摩擦,如何占領該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
    第五步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際研發中心,如何先征服國際顧客的心,如何走世界品牌道路,如何走國際營銷路線。
    通過這種方式,很多企業剩下其它產品,可拷貝操作,如此一來,這就是企業經濟轉型最終帶動地區經濟轉型。這種先對企業進行拆解再找同類產品組成的大型企業變得簡單明了,充滿了競爭力,這種思維就是來自筆者創立的解購論觀點。所以,經濟轉型的目的在于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而非新引進企業替換老企業的空缺。
    經濟轉型是讓原有企業不斷整合提升競爭力,永遠發展下去,把根留在當地。而清盤卻是用新引進企業淘汰舊企業,這種思維決定當地政府將來仍會這么做。這樣,我們發現這些企業無法永久留在當地,變成浮萍了,這對當地經濟是不利的。對于少量的清盤,筆者并不反對,這是適度調整和換血,而一旦大規模地清盤出現,那不是當地企業換血,而是演變成當地企業失血。這種大規模的遷徙顯然造成當地經濟大起大落,不利于經濟穩定。我們拿東莞為例,此前20多年來GDP年均增速為18%,而2009年GDP增速預計為5.3%。同類的情況,我們發現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重復上演,這說明中國錯把企業清盤當作經濟轉型了。也正是通過這種考察,筆者認為,中國政府該介入的沒有介入。由此可見,中國還需要大政府而非小政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國在治理產業上錯把清盤當轉型,任其發展,中國不可能產生世界品牌級競爭力的企業的,因為清盤沒把企業的根留住。為此應該給中國治理敲一警鐘。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