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物流與產業發展如何“雙輪驅動”
2010-11-29 21:3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6年,淮安市的物流成本為18.53%,通過幾年的努力,到2009年下降為17.41%,平均每年下降約0.4%。“0.4%是什么概念?”淮安市交通局科技處處長龐進亮舉例說,2009年,淮安市GDP總量為1121.75億元,降低0.4%的物流成本即意味著為淮安多創造出4億多元的社會財富。
然而,不同產業對物流的需求程度不同,產業中行業的性質決定其對物流的需求度。假設兩個地區的物流發展水平相當,但這兩個地區的產業構成不同,一個以工業為主,另一個以服務業為主,那么在計算物流成本的時候,以工業為主的地區將會大于以服務業為主的地區。所以,在比較物流成本時,產業結構是一個不可不考慮的因素。龐進亮認為,說到底,物流是為產業發展服務的,降低物流成本本身不是目的。
物流與產業發展“雙輪驅動”
“產業與物流發展是雙輪驅動,相互之間緊密關聯。”龐進亮說,隨著淮安市新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一大批大產業、大項目相繼落戶,特鋼、IT、鹽化工新材料等三大千億元產業加快發展,機械、紡織、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能源、新醫藥實現了從無到有。然而,由于目前淮安物流企業發展相對滯后,以及部分生產制造企業存在體制、觀念以及業務關系等方面因素,二者之間的發展不甚協調。傳統的生產企業多是“大而全”,不僅生產產品,還有自己的運輸隊伍負責產品流通,企業的運營鏈條拉得很長。“這樣一來,物流成本怎能不高?”龐進亮說,引進第三方物流已經成為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方向,引導企業只負責生產,把產品流通交給專業的物流企業來做是他們目前最緊迫的工作。據了解,這一新的流通模式在淮安還處于起步階段,淮陰卷煙廠等企業已經在開展相關業務,不過,要真正在全市形成氣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圍繞特色產業做特色物流
長期以來,農副產品、水產品、食品加工行業是淮安的特色所在,如何圍繞這些特色產業做物流發展的文章?目前,淮安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已達十多家。又到年底,這些冷鏈物流企業紛紛趕到全國各地參加生產企業的招投標活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貨源。“冷鏈物流在淮安發展很快,潛力很大,用不了多久,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龐進亮充滿信心地說。
根據本地資源,圍繞特色產業,組織特色物流。龐進亮介紹說,針對三大千億元產業的不同特點研究的物流方案,可為極具“個性化”——針對特鋼產業大進大出的特點,航道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鹽河航道整治后將使淮鋼每年原材料的運費至少節約2億多元,淮河入海水道升級為航道項目已經立項,2013年即將開工建設;針對鹽化工新材料產業,專門在蘇北灌溉總渠上開辟了鹽化工碼頭,目前正在建設之中,淮安至連云港的鹵水輸送管道已經建成;針對IT產業產品體積小、附加值高、對時效要求較高等特性,將優化航空、公路物流的配套,尤其是淮安漣水機場在獲批一類口岸之后,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集疏運通道。
經濟結構優化促進物流成本降低
在《淮安市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有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21.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0.97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541.48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增加值409.30億元,增長15.8%。經濟結構明顯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21.6:45.1:33.3調整為14.1:49.4:36.5,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85.9%,比2005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17.2%,比2005年增加8.95個百分點。
而在另一份資料中,“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快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規模高效農業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格局,不斷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表述,則充分表明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淮安市產業發展的努力方向。
作為“雙輪驅動”中的兩個“輪”,物流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必將促進物流成本的降低。“體積小、附加值高的產品,物流成本自然比體積龐大、附加值又低的產品要低得多。”龐進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