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西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
2010-11-28 9: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潼關,雄踞陜晉豫交界處,“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山河盤曲,位居要沖,自古與山海關齊名。20年前,從古都西安向天下名關潼關修建高速公路,其中的西臨高速首開陜西建設高速公路的先河; 20年后,潼關至西安的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再次掀開陜西高速公路建設的新篇章。陜西高速集團董事長靳宏利說:“潼西改擴建工程是全省、也是西部第一條八車道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它的順利建成,體現著陜西交通發展的新成果,對于緩解沿線交通壓力,促進全省經濟發展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拓寬潼西路
潼關至西安的道路,是陜西的東大門和舉足輕重的交通要道。原有的潼關至西安高速公路先后分三段建成,1990年建成西(安)臨(潼)段,1996年建成臨(潼)渭(南)段,1999年建成渭(南)潼(關)段。其中的西臨高速堪稱陜西高速公路的“鼻祖”。作為我省公路車流量最大的一條路,潼西高速潼關斷面交通量在日均1.5萬輛左右,臨潼斷面日均4.3萬輛,且載貨大型車輛居多,高峰時段車輛擁堵難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潼西路“行路難”問題逾來逾突出。原有的雙向四車道的舊西潼高速公路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也嚴重制約了關中沿線的經濟發展。
擴張、增容西安至潼關之間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勢在必行。如果在此區間再另行修一條高速公路,投資多,工程大,也將占用關中平原有限的土地資源。而如果將原有的四車道加寬為八車道,利用現有的高速公路并沿其兩側直接進行拼接加寬,可以達到充分利用老路、少占良田、少拆遷和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
省委、省政府果斷決策,決定對這條路實施擴容改造。2008年11 月26日,在陜西高速公路加快建設的陣陣擂鼓聲中,潼西高速成為陜西第一個開工的擴容改造的高速公路項目。
潼西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作為陜西省“十一五”期間重點公路建設項目,是陜西省高速公路網潼關至寶雞橫向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橫穿關中平原的重要交通運輸大通道,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連云港至霍爾果斯高速公路(G30)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承東啟西的重要作用。
潼西改擴建工程全長130.87公里,總投資約72億元。其中一期工程起自潼關西北村(豫陜界),接河南省擬改擴建的洛陽至三門峽高速公路,線路自東向西經潼關、華陰、華縣、渭南,終點止于臨潼(靳家),接擬改擴建的臨潼(靳家)至西安高速公路,全長116.2公里,投資67.42億元。全線采用雙側對稱拼接加寬和整體新建兩種方式進行改擴建,新建八車道路段16.5公里,“四改八”路段99.7公里。潼關至華陰段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整體路基寬度為41米;華陰以西段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整體路基寬度為42米。主橋線總長8600 多米,其中加寬拼接改造5624.12米/42座,新建2977.32米/座,改造涵洞398道,通道400道,改造互通式立交13處,預留3處,拆除重建跨線橋37座,停車區2處,服務區3處,收費廣場13處。潼西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由陜西省公路勘察設計院負責設計,陜西省高速公路建設集團公司負責承建,下設西潼改擴建管理處具體負責。
在省交通運輸廳的堅強領導和省級有關部門、渭南市委市政府以及沿線各級地方政府、群眾積極配合、支持下,省高速集團針對工期短、任務重、困難大的特點,強化項目管理,攻克技術難關,加快建設進度,提前一個月建成了這條“四改八”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
兩年來,在村鎮企業相連、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關中道上,四車道的高速路向兩側延展為八車道,原有的超負荷交通流量始終沒有中斷。可以說,潼西高速,創造了邊保暢邊施工、同類工程工期最短的奇跡!
打開全國交通圖和陜西版圖,我們仿佛看到,這條向東延伸直到祖國東海岸、向西延伸直到西部邊陲并進入亞歐腹地的交通大動脈,變得更加強壯有力,這條系在陜西腰部的彩帶更加絢麗奪目。
保暢潼西路
潼西高速,車流如織。要改擴建潼西路,首先必須分流車輛。
從2009年起,陜西境內路網開始統一調度分流車輛,緩解潼西高速的通行壓力。在省交通運輸廳協調指揮下,省高速集團、省交通集團通力配合,繞城、滬陜、西禹各線運營單位做了大量分流工作。從理論上講,引導出省大貨車分別走滬陜線、西禹線,甩掉日均5000以上的大貨車,再與河南方面協商,分流河南入陜貨車,這樣改擴建工程即可輕裝上陣。然而,多年的運輸格局、慣性以及利益關系卻不是一朝能改變的。雖經過多次協商,但因種種原因河南方面始終沒有分流大貨車,不明路況的大車從潼關不斷涌入陜西,潼西線上車輛任何一個小故障,都會造成大面積堵車。陜西境內貨車擇路滬陜、西禹線,繞行近200公里,油耗、通行費算下來也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大車司機寧愿堵在連霍線上,也不想繞路。能夠取代連霍的線路只有310國道了,但自從改擴建工程分流潼西車輛后,310國道經常堵車,若是遇到節假日等高峰時段,更是水泄不通,司乘叫苦不迭。
交通量“分流”不下去,就只有“保暢”這華山一條路了。
在改擴建實施之前的2008年,潼西高速高峰路段日均交通流量近 5萬輛,而四車道高速公路所能容納的最大交通量也就2萬輛,在原本就擁堵的交通下還要縮減車道,“邊通車邊施工”,保暢的艱巨復雜、不可預見性和社會關注度可想而知。
省交通運輸廳、省高速集團、潼西管理處與公安交警部門多次召開聯席會議,共商保暢方案,現場解決問題。一個特殊的科室——保暢科在管理處應運而生,其職責是做好路政、交警、施工單位等部門的業務聯系和協調工作,負責保暢項目的報批。保暢的具體任務交給了運營單位西渭分公司。從此,由管理處、西渭分公司、施工單位組成的專業隊伍不分晝夜地在路上巡查疏導。全線設置保暢執勤點23個,包括西安繞城高速4個執勤點,每個點投入保暢人員4至8人次,施工單位每公里設置一名專職保暢安全員。為了確保車輛通行與施工安全,全線共安裝爆閃防霧燈116盞,攝像頭11處,施工路段設標志、標牌2 300余個,隔離物117000個。全線投入保暢人員28960人次,設備出動 9000次,發放保暢宣傳卡片和資料45萬份。項目管理處、西渭分公司、高速交警等單位召開協調會28次,為緩解省界交通壓力,與河南高速方面召開協調會議4次。每當事故發生時,路政與交警協商,誰先到誰處理,當清障車無法到達擁堵路段時,保暢科協調施工單位機械迅速清障。
事實上,改擴建的每道工序也都離不開分流保暢,大到路基、橋梁拼接、路面施工、跨線橋梁拆除,小到綠化培土、安裝伸縮縫、排水設施,無不與保暢緊密相連。兩年來,施工與保暢磨合出一套配合無間的工作方法,施工點的開辟、施工方案的制定都得保暢人員參與商討,實現交通轉換,并及時恢復正常通行。
渭南過境線跨隴海大橋和尤河大橋兩次跨越2.8萬伏電氣化隴海鐵路,主橋結構為預應力變截面連續箱梁,施工難度大,隴海鐵路運營密集,三、五分鐘過一趟火車,一天可供施工的天窗點只有半小時。上跨正在運營的鐵路施工,是公路、鐵路部門都沒有遇到過的,橋梁工地下方就是高壓線,施工和火車運營安全如何保證?經過一次次專家論證、研討方案,這兩座橋開創了最寬斷面的掛籃施工,一個寬達 20米的巨大掛籃凌空兜起橋梁工地,防水、防電、防墜物,形成了上面架橋梁下面過火車的奇觀。
就這樣,潼西線在異常艱難的情況下維持著通行。保暢中有個“ 叫醒”的關鍵環節,前方路段已經疏通,許多疲憊的大車司機卻睡著了,車流仍難以啟動,保暢人員挨個叫醒大車司機。為了在車流中便于行動,保暢員或騎自行車或徒步而行。華陰管理所一個保暢班只負責6公里路段,他們的路政車一晚上卻跑了400多公里,來來回回疏導交通跑了66趟。當所有路段完全疏通,保暢人員經常是幾天沒有休息,他們經歷了沙塵彌漫的白天,寒冷的夜晚,饑餓的等待,忙碌的奔波,以及巨大的精神壓力。但是,堅守仍是大家唯一的選擇。
在全力保證運輸暢通的情況下,潼西線改擴建沒有發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實現了施工與運營“兩不誤、兩安全”的目標。在項目竣工驗收會上,高速集團領導說,所有人員都能平平安安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
重鑄潼西路
中國的高速公路經過20多年發展,如今到了更新換代的時期,許多地區開始嘗試將原有四車道高速公路改造擴容。但是,改擴建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潼西路改擴建選擇了雙側加寬拼接、不中斷交通流量這一方案,實際上這是施工難度最大的擴建方案。
同時,潼西改擴建項目地處渭河地塹的斷陷部位,鑲嵌于南北黃土臺塬之間,地質構造復雜,活動性斷裂發育,地震活動頻繁,區域穩定性較差,不良地質隨處可遇,濕陷性黃土、過濕土、軟弱地基、飽和砂土液化問題復雜。這些,都使工程的質量、進度受到更加嚴峻的挑戰。
陜西高速集團總經理王登科多次在施工一線檢查時,反復強調:要按照質量第一的思路統籌安排全局工作,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到壓倒一切的重要位置,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進度,決不允許出現任何質量問題。
由于過去修路技術資金的局限、重載交通的破壞,潼西高速老路病害較嚴重,在拼接之前,僅處理老路不均勻沉陷及橋頭臺背路基沉陷病害就是一項浩大工程。新老路拼接的關鍵是因地制宜解決差異沉降,全線分別對一般填土砂礫和素土路基、路床、軟基段路床、擋土墻段路基等四類路段實施不同拼接方案。路床拼接部位使用干拌水泥碎石樁、碎石樁、灰土擠密樁、雙向鋼塑土工格柵等加固路床。基層拼接時在老路邊緣灑上水泥漿,像抹了膠水般與新路基層粘合,還起防水作用。路面拼接中,用明火加熱老路邊緣,軟化舊瀝青使之與新瀝青路面結合更緊密。基層頂部鋪設聚酯玻纖布,面層拼縫豎向界面應用橡膠止水帶,提高了路面抗病害性能。為了解決橋梁拼接的差異沉降,新橋按老橋跨徑、結構設計,采用弱性剛接方案,以協調新舊橋由行車引起的不同步振動,拼寬橋梁下部采用雙柱墩鋼筋混凝土蓋梁……經過如此高超的“縫紉”和“再生”技術,使新路、老路渾然一體。
在潼西路改擴建中,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得到廣泛應用。
省高速集團以潼西工程為依托開展銑刨料冷再生技術研究,分別為泡沫瀝青冷再生和水泥廠拌冷再生。全線利用銑刨瀝青面層制做泡沫瀝青冷再生料約6.18萬立方米。不僅節省工程造價2800萬元左右,還提高了工程質量。
潼西改擴建項目還采用廢舊輪胎加工成橡膠粉改性瀝青作為應力吸收層的結合料,一方面解決了反射裂縫、滲水等問題,一方面變廢為寶,減少了環境污染。
潼西管理處與長安大學、省公路勘察設計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開展科研課題三項,解決了高速公路改擴建關鍵技術、特殊地基處理、變截面寬箱梁跨越電氣化鐵路懸澆施工等技術難題,為今后高速公路的改擴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作為承擔我省第一條“四改八”高速公路的設計單位,陜西省公路勘察設計院高度重視,以院長石飛榮為項目長,副院長李超為設計負責人,抽調精兵強將組成潼西項目組。在前期工作中,針對項目的設計難點,對新舊路基拼接、新舊路基差異沉降、新舊橋梁拼接、施工保暢、原有工程合理利用等問題,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詳細勘察、檢測、計算、分析,咨詢國內權威專家,完成了九個專題研究報告,提出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為施工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施工期間,將“動態設計” 貫穿于施工的全過程,現場解決從大到路面拼接、廢舊料利用、施工方案的制定,小到路緣石的形狀、護欄的位置等,每個細節都反復推敲,付出著辛勞。今天這條通衢大道的誕生,濃縮了設計人員的智慧,也凝結著前期工作者的汗水。
為了把改擴建以后的潼西高速打造成一條人文之路、環保之路、綠色之路,建設者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勞動。
結合項目特點和沿線文化特色,在西潼高速路線型兩側布設“文化長廊”,以服務區、停車區、沿線隔音墻為載體,通過雕塑、微縮景觀、噴繪等藝術形式,充分展示沿線的歷史故事、文化名人、自然風光和民情民俗。潼關主線收費站的主體建筑色彩風格采用仿唐建筑形式;華山服務區的主體輪廓采用“山”型建筑形式;潼關主線收費站收費棚采用明城墻形式并與舊收費棚形式一致;兵馬俑收費棚結合當地兵馬俑特色,設計為古時兵器“戟”的形式。在滿足功能要求外,體現了陜西濃厚的歷史及文化神韻。
老樹新栽也成為潼西一景。建設之初,項目管理處就把路兩側原有的大葉女貞、紅葉李、國槐、石榴樹等16種觀賞植被約8400余棵,移栽到新豐和羅敷兩個占地89畝的立交苗圃內,八車道竣工之時,它們樹影婆娑的風姿又出現在路兩側。
在高邊坡防護工程中,去掉了高擋墻等土石工程防護,改為邊坡生物工程防護。所有路段采用自然土質邊坡,栽植紫穗槐等耐旱小灌木,中間點播小冠花、紫花苜蓿等草種,既穩定了邊坡、防止了水土流失,又美化了路容,同時還減少了汽車尾氣對兩側環境的污染。
情灑潼西路
潼西改擴建工程之浩繁、復雜,牽扯面之廣,在我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中前所未有,任何一項疏漏都可能使建設目標難以實現。
省交通運輸廳與省高速集團高度重視。兩年來,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曹森、廳長馮西寧與該項目的聯絡人副廳長魏培斌,多次深入潼西線協調解決問題。省高速集團董事長靳宏利、總經理王登科等領導,在施工一線現場辦公時,常常也被堵在路上,這時他們就與保暢人員一道,指揮疏導擁堵的車流,挨個叫醒堵睡著的司機。集團副總經理郭利平帶領督導組駐扎一線督戰,從今年5月18日到管理處起,每天晚上都要召開“加快工程建設專題會”,連夜解決當天問題,第二天一早工程通報就送達到西安的集團總部。
管理處科學管理、精心組織,帶領54家施工、監理單位,近兩萬建設者,同心協力,攻堅克難。處長李建安和管理處的干部職工,不知道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大家似乎已經忘記了什么叫“休假”。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干改擴建項目,每走一步都是新的嘗試,每一次決策,每一項施工管理,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白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加班、開會,研究部署。兩年來的艱辛、壓力和心酸,讓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第一次吃螃蟹”的滋味。
對于工程監理和施工單位的項目經理來說,干改擴建項目幾乎都是頭一次。除了克服技術上的種種難關,還要組織配合復雜的交通轉換。難怪這些“身經百戰”的項目經理們發出了“就算新修十條高速,也難不過一條改擴建”的感慨。但修好潼西八車道的強烈愿望使他們無怨無悔。
奮戰在潼西路上的管理人員和建設大軍,用行動詮釋了陜西交通人“大愛于心,為民開路”的精神,豎立起一座陜西高速公路建設的豐碑。據最近的交工驗收報告,潼西項目綜合得分97.93,這樣的好成績就是在新建高速公路中也是屈指可數。
潼關自古名天下,山河盤曲帶河流。前人曾在此寫下這樣的詩句: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黃河、渭河在這里奔涌激蕩,秦嶺、華山在這里昂首屹立,見證著潼關交通的滄桑巨變,也見證著當代陜西交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