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擋住了教師深入企業實踐之路?
2010-11-28 7:5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李衛衛
最近幾個月以來,在結束了一天緊張的工作之后,劉欣都會專門抽出一段時間研究一個人的網絡日志——不但認真閱讀每篇的內容,而且還對其中的一些要點作了詳細的筆記。他形象地將自己的這一舉動稱為“偷師”。
作為一所中職院校物流專業的教師,劉欣“偷師”的對象,并非如別人想像的知名學者或者業內專家。“對方其實就是我自己的同學”,劉欣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原來,兩年前從國內某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之后,劉欣和一位同學分別到了不同的院校擔任教師。前段時間,這位同學被派往一家物流企業的倉庫開展為期半年的實踐鍛煉。這個零距離接觸企業實際運營的機會讓劉欣羨慕不已,而為了“分享”同學的實踐所得,就有了上述的“偷師”。
勢 在 必 行
雖然這種方式在劉欣看來實屬“望梅止渴”的無奈之舉,但是他仍然認為收獲不小:“受到自身經歷的限制,我基本上屬于從校門到校門,從學生直接過渡到了教師的角色;加之平時與企業的接觸機會相對較少,對其實際運營狀況的了解乏善可陳。這次雖然是通過同學的‘轉述’,但也算間接地接觸到了物流企業的運作流程和技能操作規范。對我自己來說,幫助很大。”。
而針對記者“為什么自己不尋找機會去企業實踐”的疑問,劉欣則坦言,雖說現在很多職業院校都越來越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但是能夠到物流企業進行半年實踐鍛煉的教師仍然還只是少數。大部分老師都像他一樣,受到課時多、實踐單位難尋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難有機會深入企業一線。
眾所周知,現代物流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交叉型學科。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有理論知識,還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對于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職業院校來說,對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要求更高。但作為一個新興學科,目前物流專業的多數教師,要么是像劉欣一樣屬于科班畢業出身,要么是從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轉型而來,其實踐能力根本無法滿足物流專業實踐教學需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院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需求不相符的情況。
鑒于此,有越來越多的院校開始要加強實踐教學。但其關鍵就是建設一支了解企業運營實際,擁有實踐管理和操作經驗的教師隊伍。要想達成這一點,安排教師深入企業開展實踐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一所職業院校的相關負責人就表示,教師通過企業實踐,不但能夠熟悉學生未來的工作環境,而且還可以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效提升供需雙方的匹配度。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深度參與企業運營過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完善其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對于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大有裨益。
此前進行的一次調查結果也顯示,有68.6%的中職院校的校長認為,實踐技能是當前教師亟待進一步更新和提升的,42.8%的教師認為提升實踐技能的首選方式,是前往企業進行掛職實踐。
癥 結 何 在?
既然如此,為什么仍然有很多教師像劉欣一樣遭遇“實踐難”?影響教師下企業的癥結究竟在哪里呢?通過采訪,記者也發現,院校和企業方面都存在一些亟須突破的瓶頸。
對于院校來說,要安排教師實踐面臨的挑戰,首先來自于本來就已經吃緊的師資力量。近年來,隨著國內物流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物資師資匱乏的狀況在不少院校都普遍存在。“因為師資引進困難,不少職業院校教師的編制不足。而根據現在職業教育所倡導的教改模式,不論是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還是加大實訓教學比重,這都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強度。一個老師帶幾門課的現象已司空見慣。”一位院校負責人坦言。
如此一來,教師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尚且緊張,更不用說抽調教師到企業進行脫產實踐了。劉欣也告訴記者,他也曾經試圖聯系物流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但企業聯系好了,學校卻卡了殼。“老師們的課時本來就比較多。我一走,我帶的兩門課根本沒人代,再加上班主任的工作,我實在走不開。”劉老師的這番話可謂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聲。
而除此之外,經費和教師評價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下企業的積極性。一方面,教師一旦到企業實踐,那么此間其工資和課時費等都要受到影響;再加上實踐期間還要自己負擔交通、食宿等相關費用,致使教師承受的經濟壓力較大。而且,按照目前多數院校對于教師的評價制度,教師花費時間和精力參與企業實踐,年終考核時不但沒有相應補償,有些還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就更削弱了教師的參與積極性。
如果說以上的這些主觀因素還屬于可以控制和改善的話,那么來自企業方面的阻力就讓院校顯然無可奈何了。據某院校負責人介紹,雖然他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嘗試調動教師下企業的積極性,但是卻常常遭遇到“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企業對于教師的實踐需求應者寥寥。
面對來自院校的“抱怨”,企業顯然也有話要說。一位企業老總就告訴記者,物流企業的運作對于流程和效率要求非常高,接受一個“生手”參與其中,“很擔心正常的運營受到影響”。“畢竟老師不同于一般的學生,他們要進來,肯定不能像對待學生一樣安排到一線進行物流操作,一般都要安排到相應的基層管理崗位上。而這些崗位看似不起眼,但在整個物流流程中卻至關重要。所以,我們也就只能拒之門外了。”該人士說。
某物流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告訴記者,他們曾經接納過一位實踐教師,但不到一個星期就發現其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于企業的實際操作嚴重脫節。“之后,我們像招聘新員工一樣對該教師的能力重新進行了評估,并調整了崗位,花費了不少的力氣。”
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該企業對頂崗教師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是我們不歡迎,實在是有些老師雖然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豐富,但進入企業后卻無法適應實際業務操作。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安排管理崗位給他們,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畢竟企業更看重工作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對于企業的這種說法,一些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也表示理解。一位專家就指出,物流企業從企業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發,讓實踐教師吃了“閉門羹”無可厚非。畢竟對于企業這樣一個盈利主體來說,追求經濟利益是他們的首要目的。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不少院校在派遣實踐教師過程中,沒有強調校企之間的雙贏,讓企業感覺只有付出沒有回報,自然動力不足。
為此,他建議,院校在派遣教師時,要根據教師專業來選擇不同類型業務的企業,以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