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瀘州瀘縣農村公路 從“‘水、泥’路”到“水泥路”的變遷

2010-11-24 19: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秋冬時節,行走在瀘縣,寬敞平整的通村水泥路猶如一條條玉帶,從國道、省道、縣道延伸至廣袤沃野,延伸至老百姓家門口。一輛輛貨車、客車、摩托車滿載著農民的歡笑和豐收的喜悅暢通無阻地行駛在上面,往來如梭。曾讓瀘縣人形象描述為“雨天似膠,晴天如刀,走路閃腰,騎車摔跤”的雨天讓人一身水、一身泥的“水、泥”路,在瀘縣人幾年的攻堅克難中,農村公路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泥”路已變遷為“水泥路”。 
   數字讓人驚嘆,成績實實在在。從2007年起,四年時間,瀘縣這個百萬人口農業大縣共投入資金3億元建成通鄉公路50公里;通村通達項目240.54公里(其中自建119.04公里);通村通暢項目750公里。截至目前,瀘縣已實現村村通公路100%,村村通水泥路超過95%。 
   數字的背后,凝聚著瀘縣縣委、縣政府領導們對農村交通建設的深刻認識,體現著百萬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無限熱情。 
   搶抓機遇 科學規劃繪藍圖 
   過去的瀘縣公路一直是農村基礎設施中的薄弱環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解決群眾出行難成為縣委、縣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自2007年起,瀘縣緊緊抓住國家對自然村公路進行補助的契機,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改善民計民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頭戲來抓,科學規劃,大干快上。 
   為加強全縣農村公路建設,瀘縣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村級公路建設領導組,領導組在縣交通局下設辦公室,縣財政局、建設局、交通局等10個局機關和19個鎮為領導組成員單位。2007、2008年,瀘縣相繼出臺《關于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快通村水泥路建設意見》,計劃從2007年到2010年,全縣建成通村水泥路600公里,率先在全省21個百萬人口大縣實現100%村村通水泥路,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與此同時,瀘縣制定配套政策,規范項目實施,明確縣、鎮財政配套補助不少于8萬元/公里。 
   2009年4月11日,瀘縣召集公路建設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各鎮黨委書記和分管鎮領導、村黨支部書記和村長,召開了規模空前的農村水泥路建設攻堅誓師大會。縣政府與各鎮簽定了《2009年瀘縣交通建設項目標責任書》,明確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內容、考核辦法和程序。 
   為加快實施進度,確保完成計劃,瀘縣對照建設任務,逐項進行清理排查,通過倒計日程,逐一細化、量化,并采取有力措施確保計劃完成。 
   農村公路建設任務重、投入大,解決好建設資金是關鍵。在上級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瀘縣縣委、縣政府動用創新思維,縣、鎮、村及社會各界四輪聯動,廣籌建設資金,形成了“政府牽頭、社會參與、多方支持”的多元投資體系。 
   深挖潛力,各級向內“摳”資金 
   瀘縣縣委、縣政府把交通建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政府工程來抓,千方百計加大對交通建設,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步伐,縣財政在十分吃緊的狀態下仍擠出資金用于公路建設。對列入省上建設規劃的,修建到村辦公室的通村水泥路,縣政府“以獎代補”補助建設資金4萬元/公里,鎮“以獎代補”補助建設資金不少于4萬元/公里,多數鎮實際的“以獎代補”補助金達到5—8萬元/公里。 
   自2007年起,瀘縣財政一共投入通村水泥路補助建設資金達到1700多萬元,為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有力保證。 
   廣泛動員,村民主動“出”資金 
   瀘縣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長期以來,老百姓有著較為落后的思想觀念,“等待時機,依賴政府,靠你拿錢”的“等、靠、要”修路思想嚴重。在2007年以前,瀘縣還沒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通村水泥路。 
   鑒于這種情況,瀘縣發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村公路建設宣傳活動。宣傳以村組為主要陣地,以報紙、廣播、電視、標語等為手段,以省、市農村公路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和有關政策為內容,以“絕種觀、機遇觀、積德觀”為宣傳切入點,為干部和群眾在認識上洗腦殼、換思想,引導干部、群眾算清農村公路建設與經濟發展、子孫后代利益的關系賬。 
   通過宣教,瀘縣絕大多數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受到極大震撼,歷史感和責任感得到迅速提升,修路積極性空前高漲,修路愿望異常強烈,出資修路的熱情更加主動。自農村公路建設以來,瀘縣全縣群眾集資達到4000多萬元。 
   在瀘縣潮河鎮,出資最少的村社人平150元,最多的人平達到2000元;有的村社干部干脆把修路集資的存折直接拿到鎮長辦公室要求追加。在2008年,潮河鎮全鎮13個村通村水泥路建設“村村開花”,當年建設里程51公里,以致當時在瀘縣境內傳開了“潮河鎮的老百姓打路都打瘋了”的說法。 
   鄉情融化,引導社會“捐”資金 
   按照市場建設價格計算,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除政府補助和群眾自助外,缺口還是較大,還必須依靠社會捐助。 
   瀘縣百萬人口,多年來,部分走南闖北的瀘縣人在外打拼出了一份好事業。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積極打好引導社會賢達捐資修路這張牌。縣委、縣政府專門建立知名人士資料庫,長期保持聯系,每年組織召開在外成功人士新春座談會、團拜會,重視鄉情培養。 
   走得再遠,鄉情難忘。在外的成功人士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濃濃鄉土情懷,他們常念叨“錢財帶不進棺材,只要說得安逸;人死不能復生,有錢就要歸根”。一聽說老家要進行公路建設,紛紛解囊捐資。 
   昆明市碧雞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長、殘疾人士楊建輝在得知家鄉玄灘鎮玉石村修建通村公路資金出現困難,一個電話打到了村辦公室:“我知道村上沒有錢,七社那條水泥路的30萬,就由我出了。”從通村公路動工開始至今,玉石村在外人士捐資達到200多萬元,建成14.9公里水泥路,實現村通干道4.5米寬水泥路和社社通3.5米寬水泥路。玉石路在2008年被評選為“全省十大最美鄉村公路”。 
   福集鎮小馬灘村的劉宇是一位外出搞工程建設的建筑老板,當得知家鄉要修水泥路后,主動與村委會聯系要求回家鄉建設。按照當時的預算,小馬灘村的水泥路按4.5米寬的標準每公里造價要30多萬元。可劉宇提出,水泥路按5米寬的標準進行施工,在質量標準不降低的前提下,每公里造價只要村里支付27萬元,不足部分由他個人出資。施工合同簽訂后,劉宇連夜從湖北工地往家鄉運送機械設備,僅運費一項就支出了2萬余元。 
   有人問劉宇;“你是生意人,明知虧本為什么還要干?”劉宇笑笑說:“為了家鄉的父老鄉親早日解決出行難、致富難的問題,就是賠錢也值得!” 
   在瀘縣農村公路建設中,2007年—2009年連續三年,瀘縣每年收到的社會捐資都超過1000萬元,有的一個村就達到100多萬元,解決了近50%的修路資金缺口。 
   瀘縣從一開始決策進行通村水泥路建設起,就牢固樹立堅持質量安全第一的原則。人人講質量,層層抓質量,全員保質量,做到建設一條、優質一條、精品一條,將全縣通村水泥路真正建設成百年工程。 
   明確責任,建立機制 
   在通村水泥路建設中,瀘縣明確各部門、各鎮、各村社的責任,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質量管理體系,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完善了政府、市場、村民、捐資方全方位監督和施工企業自律的質量監督管理機制。采取有效措施,認真落實村黨支部領導權、村民大會決策權、村民監督權、村委會實施權的“四權模式”;嚴格執行“八步工作法”,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持村民自治原則。 
   “自己公路自己建。我們村通過‘一事一議’決定修建通村水泥路,別看只有7公里,公路的施工可是全村村民都參與進來了的。”得勝鎮白象村村總支書記謝永清介紹白象村通村公路建設時興致勃勃地說,“在修建公路過程中,村民代表每天到場監督、村干部輪流上路檢查、回鄉的工程技術人員張光錫嚴把質量關。公路質量既保證,又節約開支,群眾放心得很!” 
   加強培訓,規范管理 
   針對鎮、村兩級管理技術水平較低的實際,瀘縣農村公路建設領導組辦公室采取集中與分散、理論與現場相結合的方式,對全縣19個鎮的86名鎮、村社干部進行了管理技術培訓,接受培訓的干部回到當地對其它相關人員進行二級培訓,極大提高了基層的管理技術水平。 
   同時,瀘縣農村公路建設領導組辦公室加強與鄉鎮、村委會之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和溝通制度,隨時掌握各個民生項目工作動態和進度,會商解決項目實施過程的問題,確保農村公路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縣交通局也抽調工程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深入農村公路建設工程一線,加強技術、質量監督、進度督查,施工中不符合規范的采取當場指正或下達整改通知書整改,以確保工程質量。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