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山水間 六十路滄桑
2010-11-23 12: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年又一年。
彈指一揮間,廣西公路已經歷了六十年的光輝歲月。
一步又一步。
歷史的印記里,留下了廣西公路人不懈追求,磨礪前行的足跡。
四通八達的經濟動脈
如果說高速公路是經濟發展的主骨架的話,那么連接高速公路和廣大縣鄉的路網就如一條條搏動有力的動脈,為經濟騰飛注入強勁動力。
1950年是廣西公路的重要紀年。1950年以前,廣西公路交通不發達,公路里程少,多為砂土路,技術等級低,雨季一到就造成多數公路交通中斷。1958年至1960年,廣西發動群眾運動大規模修建公路,各地以人民公社為主,組建生產大隊和生產隊,通過肩扛馬馱等方式修建公路。
原南寧機場公路、蒙山至昭平公路、南寧至西津等公路都是通過這種模式修建的。這一時期新建公路和舊路改造7457公里、平均每年建成和改造舊路2486公里。至1965年末,廣西公路里程達到18181公里,比1950年增長了5倍多。
在十年動亂中,廣西交通部門的生產管理系統受到破壞。從1976年年底開始,廣西公路生產管理系統逐步恢復正常,至1978年,廣西公路里程達到29773公里。
改革開放后,廣西部分公路由于等級低、抗災能力弱、通行能力差,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舊路提級改造步伐迫在眉睫。
從1982年開始,自治區交通廳對全區主要干線公路、大交通量路段進行舊路技術改造,提升和改善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條件。1985年起,南寧至北海公路、南寧至梧州公路相繼動工改造成二級公路,桂林至靈川公路被改造為一級公路。
“十五”以后,國省干線建設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用兩年時間集中力量實施西部地區通縣瀝青公路建設工程,為廣西公路交通的發展再次帶來了歷史機遇。廣西列入西部通縣公路工程有14個項目共1186公里,總投資規模為18.4億元,2002年全區實現新增5個縣通二級公路。2000年開展了邊境公路建設大會戰,使3個邊境縣通二級公路273公里,邊境地區公路總里程從4798公里迅速增加到7600多公里。2003年東巴鳳交通基礎設施大會戰又拉開序幕,28個分項目于2005年7月全部完工。
一舉解決了河池市東蘭、巴馬、鳳山三縣和河池市的金城江區、天峨縣、百色市的凌云縣及田陽縣群眾出行難問題,該地區公路路況等級大大提高,其中二級公路從無到有,三級公路、縣際油路比會戰前分別增長了4.7倍、1.7倍。
2008年,在各地交通建設投資普遍放緩的情況下,廣西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230.18億元,同比增長13%,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高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完成投資總量上升到第17位。全年完成路網建設投資29.8億元,實現新開工項目15個、建成投產項目11個,新增二級公路487公里。到2008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達到99273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突破1萬公里,達到11115公里,占全區公路總里程的11%,公路密度達到41.94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二級公路、鄉鄉通油路、89.81%的建制村通公路、44.43%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82.2%的建制村通班車。在2001年年底實現了50%的縣城通二級公路,2005年年底前90%以上的縣城通二級公路,目前,除了正在修建高速公路的桂西隆林、西林、田林3縣外,全區其余縣城均修通了二級以上公路。
2009年是實現“十一五”計劃目標非常重要的一年,廣西公路人緊緊抓住自治區優先發展交通戰略部署、“兩會一節”在南寧召開及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慶等歷史機遇,進一步克服建設資金不足、物價上漲、施工材料趨緊、汛期嚴重水毀及金融危機等各種困難,開創創新,公路各項工作保持著快速持續健康的發展態勢,公路投資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據統計,全區共完成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超過88億元,占年度責任目標的116%,同比增長21%,投資規模和增幅均創多年來新高。其中:全區路網建設項目50個、2492公里,累計完成投資48.22億元,占年度責任目標的119%。農村公路建設項目998個、9450公里,累計完成投資40.2億元,占責任目標的113%。
交通運輸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其發展關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在交通運輸部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行業的不懈努力,廣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網及農村公路建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多年來,借助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東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及“泛珠江三角經濟圈”的相繼構建,廣西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日益彰顯,交通建設規模之大、完成投資之多、增長幅度之快,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廣西交通的跨越式發展支撐了區域經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還帶動了鋼鐵、建材、機械、汽車、旅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有效促進了地區經濟帶和產業帶的形成。西部大開發前1998年,廣西國民生產總值為1903.04億元,十年后,2009年全年全區生產總值(GDP)7700.36億元7,增長了4倍。
農村公路回憶錄
60年前的廣西農村,出行難是一個讓許多人刻骨銘心的回憶。據廣西交通廳第一任廳長、百歲老人黃榮老先生回憶:自治區成立初期廣西公路通車總里程約為三千多公里,因為遭到破壞,實際通車只有500多公里,F在廣西的公路總里程已經突破10萬公里,為廣西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一位老領導的感慨
1950年2月,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黃榮被任命為廣西省交通廳廳長兼郵電管理局局長,通過設立籌備處,分別恢復各個縣的交通。
提起曾經從事過的交通事業,黃老總是感慨萬千。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新中國廣西交通的先行者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廣西交通事業的發展,看到廣西交通建設的步伐越邁越大,他感到無比欣喜:“以前從南寧到我的老家巴馬坐車要走5天,現在坐車3個小時就到了,變化太大了!”
改革開放后,農村公路仍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38歲的百色凌云縣弄福鄉彩架村村民郁再儉說,上世紀80年代,年輕人都覺得去縣里看場電影是件時髦的事情。
因為地方太偏僻,機器難以搬運,縣里的電影放映隊幾乎沒來過這里。1987年,村民曾修建弄福公路,但因山勢險惡,發生路基下塌造成3名村民死亡,工程被迫停工。一大早帶著午飯出門,趕一天的路才有可能在天黑前到達縣城的露天電影場,這種經歷成了彩架村年輕人當年追趕時髦的回憶。
山里鄉村出行難,極大地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河池市鳳山縣的幾位村民跟筆者述說起當年辛酸的記憶: “ 我們以前養豬是要限重量的,豬長到150斤水,主人家就不敢再攻肥了,再長大就沒辦法抬它到鄉里面趕街賣了!”
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 “ 十五” 期間,廣西通過利用“ 以工代賑資金” 、“ 扶貧資金”、“公路建設資金”以及其他各種可利用的資金,投入84.6億元建設農村公路,重點建設通鄉瀝青(水泥)路、通建制村公路,特別是通過實施邊境地區公路建設大會戰、東巴鳳三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和加強百色革命老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 7 31公里,新增3 4個縣通二級公路,1 96個鄉鎮通等級公路,234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792個建制村通公路。廣西農村公路技術等級、路面等級以及覆蓋率明顯提高,等級路大幅度增加,基本形成了縣與縣、縣與鄉、鄉與鄉、鄉與村之間的農村公路網絡。
農村公路建設牽動著民心,為政府所關注。
2005年,農村公路工作連續多年被列入了自治區人民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中,把民心工程的烙印、把自治區人民政府的莊嚴承諾深深刻在了紅土地上。200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開始分3年安排資金實施了民族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到2008年,基本實現所有少數民族鄉通瀝青(水泥)路。
2006年,農村公路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工92個項目,新增10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和90個建制村通公路。
2 0 0 7年,自治區多渠道籌措1 6 . 2 5億元資金,計劃用兩年左右的時間,集中力量開展大石山區5縣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大石山區農民群眾出行難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08年,自治區籌措資金近30億元,新增73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250個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500個建制村通公路,建設總里程達7000多公里,基本實現所有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的目標。
2 0 0 9 年,廣西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項目99 8個、9 4 5 0公里,累計完成投資4 0 . 2億元。其中:為民辦實事項目通村硬化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96億元,建成通村硬化965公里,新增236個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通達工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44億元,建成通村公路1794公里,新增296個建制村通達公路。
2010年,廣西公路人力爭完成農村公路投資22億元,建設農村公路5696公里,其中通鄉油路(水泥路)86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
2 2 0 1公里,通村公路2 6 3 5公里,便民候車亭300個、便民碼頭80個。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都是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安还芾щy有多大,問題有多少,各部門都要以更高的工作熱情,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為民辦實事作為一件關乎全局的大事來抓緊抓好,抓出成效,真正把為民辦實事工程辦成順民意、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边@是自治區政府向全區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是各級政府牢記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建設關鍵在于融資
30年來,廣西農村公路建設的瓶頸在于資金匱乏。1977年,廣西公路部門貫徹全國交通會議“面向邊遠區、老區、山區”的交通建設方針,大力開展縣鄉公路建設。1984年以后,除了利用養路費、公路建設基金以外,又積極利用交通部扶貧,庫存糧、棉、布(后改為工業品)以工代賑,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邊防農民工建勤等方式興修縣鄉公路,農村公路有了較快發展。但是,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始終困擾著廣西農村公路的發展。
農村公路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農村公路的投資要堅持政府投資為主,其他投資為輔的原則,體現政府公共服務責任,也體現政府是農村公路的責任主體。為了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自治區人民政府積極拓展融資渠道,落實建設資金,除在自治區本級收取的交通規費中繼續增加安排外,每年由自治區財政安排部分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公路建設貸款貼息,2006年至2008年,通過自治區財政貼息交通廳貸款新、改建農村公路約1.97萬公里,貸款資金達18億多元,有效地緩解了自治區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緊缺狀況。
各地政府和交通部門也積極探索新機制、新方法,取得許多好的經驗。來賓市人民政府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從進廠料蔗中按每噸1元的標準提取專項資金。靈川縣人民政府從2007年開始,每年籌資1300萬元,用4年時間在全縣開展以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為主的公路建設大會戰。還有柳州市“貸款修路、政府兜底”的資金籌措方式等。
通過正確宣傳引導,鼓勵群眾投工投勞,動員社會各方捐款出資,農民群眾的修路積極性空前高漲。橫縣校椅鎮的各村群眾通過多種方式集資捐資1196萬元,修建了通建制村水泥路3條13.5公里,水泥硬化建制村道路3條10公里,屯級道路10條18.3公里,街道路4條1.58公里,環村道路12條33.8公里。武宣縣43個村的群眾捐資了220萬元,全部存入農村公路專用賬戶,通村公路建設呈現出一片新景象。更多的農民群眾自發投入工程建設,積極參與工程的監督管理, 真正形成了“ 政府組織,行業建設,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建設機制。
60年來,農村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村公路建設合民意、幫民富、得民心,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被大家稱作“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十二五”的期待
在即將走完“十一五”,踏上“十二五”征程的歷史節點上,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廣西公路管理局的“十二五”公路規劃即將浮出水面,廣西公路管理局局長李程介紹了廣西“十二五”公路規劃的思路和原則。
在公路網建設方面,廣西將加強公路網絡化建設,對現有國省干線進行提級改造,實現二類以上口岸和自治區規劃的出省、出邊公路通道全部建成二級以上公路,加快國省干線提級改造,提高路網通達效率和通達深度。以質量創優與安全為先、進度“均衡組織生產”及文明施工廉潔和諧建設為原則,強化管理責任與制度措施,創造良好的建設施工環境,又好又快地完成“十二五”路網建設任務,建設項目交工驗收合格率100%,竣工驗收優良率70%以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人為本,建立安全發展理念,防范各類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在搭建新融資平臺方面,不僅要積極爭取中央對廣西公路建設補助資金基礎,還要充分利用中央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新的投融資平臺,繼續采用統借統還模式,用收費權質押、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質押擔保貸款和還款,自治區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安排新增貸款貼息并負責兜底保證還款方式籌集公路建設資金。嚴格按照國務院明確成品油價格和費稅改革后形成的“交通資金屬性不變、資金用途不變、地方預算程序不變、地方事權不變”的政策規定,確保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全部用于公路建設、養護及債務償還。自治區財政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爭取自治區財政一般預算資金加大對普通公路建設項目的投入力度,適當增加貼息和資本金補助。
在農村公路建設方面,以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建立“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層管理,權責一致”的管理體制,完善農村公路客貨運輸網絡和農村公路養護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參與建設農村公路的積極性,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至“十二五”期末,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全面提升農村公路等級,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推進鄉鎮之間、鄉村之間連網工程建設,加大老舊縣鄉油路改造力度,逐步改善自治區華僑農場,國有農、林場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十二五”期末全區建制村通暢率達80%。逐步開展自治區華僑農場,國有農、林場的分場通瀝青(水泥)路建設。繼續實行危橋改造與渡改橋工程,逐步安排縣道以上農村公路實施安保工程。
在公路養護方面, 要建養并重、協調發展, 樹立養護可持續發展觀念; 加強應急保障,確保安全暢通。努力提高公路服務水平。
到“十二五”期末全區公路全部路線優良率達到65%以上、一二類橋梁94%以上,國省干線公路優良路率達到80%以上、一二類橋梁97%以上, 無差等路。加強公路養護應急保障機制和隊伍建設, 以及應急保障物質儲備, 建立公路危橋和地質災害預警體系,使我區公路應急搶險保通能力達到更高水平。加強橋梁養護管理,“十二五”期末實現全區橋梁安全性大幅提高。繼續實施安保工程,加強交通安全隱患路段排查和整治。
力爭普通國省干線公路上的水毀路段年修復率達到8 5 %以上,水毀路段的災害重復發生率降到1 0 %以下。繼續深化養護體制改革,建立適合各地實際情況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和運行體制,保障農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和正常使用。提高農村公路的路況水平,提高正常通行及應急保障能力,縣道好路率保持70%以上,鄉道好路率保持55%以上,晴雨通車率達100%。
在人才培養方面,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教育培訓工作與形勢發展和干部的培養、使用、管理、監督相結合,與我區近年公路交通發展大局相結合,以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為原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體系完備、管理科學、手段先進、保障有效為基本要求,大力實施全覆蓋、多手段、高質量的培訓, 全面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期末,實現對全區公路系統所有在職干部、技術人員進行一次輪訓,實現所有處級干部脫產培訓時間累計達到3個月以上,其他各類在職干部培訓累計達到2個月以上,為推進公路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可以預見到,在“十二五”期,廣西公路事業將匯聚八方力量,以海的氣勢,揚帆萬里,磅礴遠航……我們堅信,在廣西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廣西公路人還會奏響更加恢弘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