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第三次信息化革命
2010-11-21 21: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物聯網”是目前全球最時髦的概念,它在全球最新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劉振南: “物聯網”這個概念是1999年在美國被首次提出,顧名思義是 “物與物相聯的互聯網”,即在這個物物相聯的世界中,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物品 (商品)能夠彼此進行 “交流”,而無需人的干預。
在這個世界中,智能與環保是首先被突出的商業價值。比如智能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可以將整個城市內的車輛和道路信息實時收集起來,并通過超級計算中心動態地計算出最優的交通指揮方案和行車路線,不會出現交通堵塞與油耗浪費;當司機出現操作失誤時汽車會自動報警;公文包會提醒主人忘帶了什么東西;衣服會 “告訴”洗衣機對顏色和水溫的要求等等。
“物聯網”真正的崛起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你知道,每一次大危機,都會催生一些新技術,而新技術也是使工業走出危機的巨大推動力。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 “圓桌會議”,當時作為僅有的兩名代表之一,IBM首席執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這一概念。不少美國人認為這個戰略可與1995年克林頓利用互聯網革命把美國帶出經濟低谷的 “信息高速公路”相比,同樣是擺脫危機、振興經濟、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戰略。
另外,除了智能與環保之外,在 “物聯網”普及以后,用于動物、植物和機器、物品的傳感器與電子標簽及配套的接口裝置的數量將大大超過手機的數量。這將大大推進信息技術元件的生產,并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
比如,我們曾為北京奧運會提供物聯網服務,即奧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這個項目是通過標簽的系統,追溯食品從種植、養殖,一直到運輸、屠宰、加工、餐廳后廚、入口整個鏈條的管理系統,一直到做成一盤菜。這樣,運動員進食后如果出現不良反應將可追溯到之前的各個環節,最后定位問題出在哪里。
經濟觀察報:你認為,中國發展物聯網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么?
劉振南:對應用價值的深入挖掘。目前,智能交通、車輛管理、數字城市、智能物流、安全追溯、身份識別、智能農業、智能家居等這些領域有了許多項目實例。但是,這些應用大都處于簡單閉環應用或示范階段,系統或技術還需要逐步完善。我國還非常缺乏能帶來社會和經濟雙重效益、可迅速推廣的物聯網應用。人們需要看到,物聯網帶來的社會與商業價值。
此外,要真正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例如,一個城市有200萬輛汽車,如果我們只在10萬輛汽車上裝上智能系統,就不可能形成一個智能交通系統。二是流動性,因此必須保證物品在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話與無縫對接。
在我國, “物聯網”的啟動和發展速度,與國際相比并不落后,不過,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物聯網產業目前仍然還處于起步階段,僅在交通、安防等一些垂直領域嘗試應用,沒有典型的成功案例,同時我國在技術標準、核心芯片技術等基礎領域還處于相對劣勢。
政府的大力推動和相對快速的決策機制、以應用帶動下游產業發展是我們的優勢,必須在短期內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物聯網產業由 “外力推動期”轉入 “自發拉動期”,從而進入物聯網發展的快速增長期。
事實上,物聯網的實現并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建設物聯網的過程中將涉及到許多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個人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規范的制定和完善。
經濟觀察報:在物聯網的產業鏈中,你們在衛星應用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如何體現?
劉振南:物聯網其實是“感、知、行”,從IT結構來看,實際上就是 “云+端”。傳感器就是一個端,通過端對結果和周圍的環境進行控制, “云+端”的組合可以很好地支持物聯網發展。
在我國,直播衛星進入到城市家庭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我們現在在考慮把國內的導航衛星應用起來,比如將國內的物流和RFID技術結合起來,建立起集國內衛星和電子標簽于一體的物流體系。
我們現在在做物流管理體系,對任何物品特別是重要的或者危險品我們都打上標簽,再跟衛星通信結合起來,我們就會隨時了解整個物品流動的地方,來保證商品安全。
有的在研發,有的已經有成果了。比如國家的糧食管理系統,我們牽頭承擔了國家科技部的重點項目和發改委首批國家信息化試點項目,這些糧食流通信息化項目即通過我們的糧庫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在糧食指揮控制中心就能清楚地了解每個糧屯里面儲了什么糧,多少糧,每層糧食的溫度變化情況等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