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領域熱炒物聯網概念 中國企業應謹慎跟進
2010-1-12 17: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中國已有許多物聯網應用案例,但是商業模式尚不完善.
通過在太湖水域內布放傳感器和浮標搜集信息,再通過通信網絡將搜集到的信息傳到控制平臺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就可及時采集太湖水域的水質變化信息,洞悉各種污染源的排污情況,做到水文動態實時監控,這就是傳感網信息技術的一個應用案例,也是最近熱門的物聯網的一個應用模型。
2009 年下半年,物聯網概念開始在中國盛行。尤其是自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無錫考察傳感網產業發展并作出”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領科技和經濟發展制高點,保證我國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可持續的競爭力“的指示之后,物聯網、傳感網等概念引起業內外的廣泛關注,相關討論此起彼伏。
物聯網重新唱熱
事實上,無論是物聯網還是傳感網,都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興概念。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秘書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張暉博士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傳感器網絡的構想最早由美國軍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資助卡耐基-梅隆大學進行分布式傳感器網絡的研究項目;而物聯網概念最早提出于1999 年,來源于”InternetOfThings“一詞,其定義很簡單,即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和條碼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和傳感網概念在2009年重新唱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美國等一些遭受危機嚴重的國家需要新的概念刺激經濟。奧巴馬政府的”智慧地球“計劃明確以物聯網為基礎。目前,全球主流國家先后都提出了物聯網發展戰略,全球掀起新一輪物聯網浪潮。
其實,中國在物聯網領域的起步很早。早在199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就撥款40萬元進行傳感網產品的研發,研發出的產品2003年開始在”動態北侖“等項目中得到應用,是物聯網在中國的早期發展。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已初步展開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安防、智能物流等物聯網的典型應用。據悉,為迎接2010年世博會,上海在世博會展館和浦東機場布置的防入侵傳感網,可以說是當前國際上規模最大的物聯網應用系統。此外,無錫市正在啟動”智慧之市“的物聯網城市建設。事實上,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啟動,2006年起全力推行的信息化戰略就已經體現了智慧地球或物聯網的精髓,上述兩個概念本質上就是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各行各業,只不過在表述上更強調互聯和智能管理而已。
在科研上,基于近十年的傳感網領域的相關研究,我國在技術上基本保持與國際同步。從產業上,不僅在無錫建立了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各地也紛紛啟動物聯網產業項目。
從標準上,應該說我國對相關標準的制定領先于國際。2006年,我國就開始著手傳感網的標準工作,2007年國標委正式批準成立傳感網工作組,經過一年籌備,2009年9月11日,中國傳感網標準工作組正式成立。2008年召開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傳感網絡研究小組首屆大會,正是在我國上海舉行的?梢哉f,在標準化方向上我們具有主導話語權,是傳感網國際標準四大主導國之一。
中國應謹慎跟進
當然,雖然將物聯網由概念轉向現實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但物聯網本身還是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尤其是在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推廣物聯網,將會面臨更多的難處。
第一,物聯網的概念還有待進一步廓清。在我國,物聯網和傳感網的概念并沒有完全廓清。此外,傳感網和泛在網的概念也需要進一步澄清和界定。概念或許不影響小范圍的技術研發和應用,但要將它做成產業,必須標準化,而標準化工作首當其沖的便是概念的界定。如果沒有清晰的概念,必將導致產業內部的混亂。
第二,就我國而言,要發展這種以傳感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化應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打破行業、地區、部門之間的壁壘,以開放的心態展開通力合作。我國各部門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相互分割的情況,目前還是比較普遍的。要在我國發展物聯網,如何進一步打破行業、地區、部門之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共享,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目前普遍認為,物聯網分為感知、傳輸、應用三層,和傳統電信網或互聯網不一樣的是,物聯網在每一個層面上,都將有多種選擇。這樣,在未來生態環境的建設過程中,商業模式變得異常關鍵。
第四,在探索商業模式的同時還應該注重關鍵技術。在物聯網技術產品化過程中,中國還是缺失一些關鍵技術,所以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簡稱CCSA)理事長朱高峰表示,物聯網等新興概念和技術推進信息化滲透到其他領域,對產業而言是機遇。但作為產業,需要取得效益,物聯網的引入將改變現有的商業模式,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他建議產業界對待物聯網”要研究,但不要炒作“,”要合作但有所側重“。
中國應該從戰略上重視,在戰術上謹慎,腳踏實地在標準、技術、商業模式和體制結構幾個角度入手研究物聯網,切實地迎接物聯網在我國的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