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編碼是物聯網基礎 助力產品質量追溯
2010-11-11 23: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辦的2010物聯網與產品質量追溯論壇于11月10日在北京展覽館順利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物品編碼助力產品質量追溯、質量提升服務大質檢”,來自全國的食品、零售、物流及物聯網領域的企業、系統集成商以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分支機構的代表,系統地介紹了以商品條碼為基礎的統一標識系統在我國產品追溯中的重要作用,并圍繞物聯網發展、產品質量追溯以及相關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等主題進行全面的剖析和深入探討。這次論壇得到了相關領導、企業的大力支持,山東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錢恒、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技術部主任黃燕濱以及新疆標準化研究院院長迪穆拉提分別就山東分中心追溯系統,物聯網與物品編碼以及新疆規模種植追溯體系進行主題演講;深圳遠望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武岳山圍繞物聯網全球技術應用研究進行精彩發言;麥咨達農業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姚立霞同大家探討從農田到餐桌的追溯體系;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推動部主任助理李道溢解讀GDSN助推物聯網啟航;下午論壇主要圍繞茶葉制品質量安全追溯成果推廣、RFID在五糧液酒防偽中的應用、利用高效RFID冷鏈實時監控提升醫藥物流水平、智慧物聯編碼與中小零售配送等物聯網和產品質量追溯最新趨勢以及成功案例同聽眾分享。
據了解,自2003年起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實施“中國條碼推進工程”以來,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通過推進工程項目,在全國廣泛建立應用示范試點,內容涵蓋食品、醫療衛生、家具建材、條碼檢測、特種設備管理、移動商務、電子政務、動物射頻管理等多個領域。條碼技術應用開始逐漸從商業零售業向運輸、物流、服務等領域拓展,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食品、醫療衛生領域利用條碼成功進行產品追溯,為我國開展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提供了典型的示范案例。
目前,食品安全追溯領域,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建立了新疆哈密瓜、四川茶葉、山東蔬菜、海產品、肉制品等十多個食品質量追溯系統;醫療衛生領域,在全國廣泛建立了藥店條碼自動掃描結算系統,在上海建立了植入性醫療器械追溯監管系統,在浙江、青島等地建立了醫藥物流管理系統;物流領域,在深圳、浙江等地實現了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在國際貨運及儲運配送中的應用;服裝領域,上海、深圳等地開發完成了編碼標識技術在服裝行業的示范應用;此外,在上海、山東等地開展了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在建材家具領域的推廣應用試點工作。商品條碼技術實現了由最初的零售掃描結算向產品追溯全過程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商業流通領域自動化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為各級政府部門進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
目前,條碼的應用廣度不斷拓寬,應用深度不斷深入,社會效益不斷提升,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國質檢系統繼2009年成功啟動 “質量和安全年”活動后,于2010年在全系統內開展豐富多彩的質量提升活動。此次物聯網與產品質量追溯論壇作為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質量提升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2010物品編碼宣傳周”的一項主要活動。在宣傳周期間,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還將舉辦一系列宣傳活動,包括同期舉辦的第十七屆國際自動識別技術展覽會設立的質量提升活動主題展區、召開商品條碼質量提升座談會等。此外,在全國范圍內,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的46個分支機構將根據當地特色,同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
背景資料:中國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發展情況 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工作情況
一、中國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發展情況 20世紀80年代,商品條碼在歐美發達國家超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此時,我國剛剛啟動對條碼技術的最早期研究,主要以了解、跟蹤國外技術資料為主。由于當時我國沒有申請注冊商品條碼使用權,我國產品很難進入國外正規商店、超市,遭到外商以需要貼條碼或重新包裝為由的肆意壓價,有時甚至無法出口,使我國的產品出口蒙受巨大損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罐頭處為使商品順利出口,不得不于1986年使用聯邦德國的條碼,除向對方支付3.8萬馬克的一次性費用外,每年還要根據銷售額繳納年度費用。商品條碼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中國只有成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原EAN,現GS1)的成員,才能建立起中國商品條碼系統,減少產品的出口損失。 1988年9月,國家技術監督局(現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國家科委、財政部、外交部向國務院提出成立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并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的申請。同年12月28日,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獲準成立,成為國務院授權的統一組織、協調、管理全國商品條碼、物品編碼和自動識別技術工作的專門機構,隸屬于國家質檢總局。 1990年,北京章光毛發再生精聯合總廠成為第一個中國商品條碼系統成員。 1991年4月19日,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全體會議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正式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負責分配以“690-695”開頭的國際通用的商品條碼標識。 1998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現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第1號令,《商品條碼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規范了我國的商品條碼管理工作。2005年,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發布了新的《商品條碼管理辦法》,擴大了商品條碼的應用范圍,進一步規范了新時期商品條碼的管理工作,促進了商品條碼工作健康有序發展。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商品條碼管理辦法>實施過程中有關問題意見的函》,對商品條碼管理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截至2008年底,我國使用商品條碼的用戶已達10多萬家,采用商品條碼標識的產品達300多萬種,條碼技術除廣泛應用于商業超市等零售企業的自動掃描結算外,同時在物流配送、醫藥、電子商務、企業生產管理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對商品條碼進行管理的同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加強對國家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體系的研究,提出“國家物品編碼體系框架”和《國家物品編碼管理規定》,進一步滿足了我國物品編碼管理的需求。同時開發動物射頻識別代碼和自行車編碼系統,為國家有關部門的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高度重視自動識別技術前沿技術的發展,投入人力物力,進行二維條碼技術的研究。2008年2月1日,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研制的我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二維條碼國家標準——GB/T 21049 《漢信碼》正式實施。目前,該標準已成為國際自動識別制造商協會(AIM Global)的國際標準項目。同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已獲得漢信碼五項專利,開發了“漢信碼”生成控件、通用識讀引擎等,組織研制在線式漢信碼設備、嵌入式漢信碼設備及可識讀漢信碼手機,建立了應用示范系統,促進了漢信碼在物流、倉儲、移動商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二、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概況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成立于1988年12月28日,是統一組織、協調、管理我國商品條碼、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的專門機構,隸屬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1991年4月代表我國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GS1),致力于推廣全球通用的、開放的、跨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標準——以商品條碼為基礎的全球統一標識系統。
背景資料:中國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發展情況 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工作情況
一、中國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發展情況 20世紀80年代,商品條碼在歐美發達國家超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此時,我國剛剛啟動對條碼技術的最早期研究,主要以了解、跟蹤國外技術資料為主。由于當時我國沒有申請注冊商品條碼使用權,我國產品很難進入國外正規商店、超市,遭到外商以需要貼條碼或重新包裝為由的肆意壓價,有時甚至無法出口,使我國的產品出口蒙受巨大損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罐頭處為使商品順利出口,不得不于1986年使用聯邦德國的條碼,除向對方支付3.8萬馬克的一次性費用外,每年還要根據銷售額繳納年度費用。商品條碼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中國只有成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原EAN,現GS1)的成員,才能建立起中國商品條碼系統,減少產品的出口損失。 1988年9月,國家技術監督局(現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國家科委、財政部、外交部向國務院提出成立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并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的申請。同年12月28日,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獲準成立,成為國務院授權的統一組織、協調、管理全國商品條碼、物品編碼和自動識別技術工作的專門機構,隸屬于國家質檢總局。 1990年,北京章光毛發再生精聯合總廠成為第一個中國商品條碼系統成員。 1991年4月19日,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全體會議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正式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負責分配以“690-695”開頭的國際通用的商品條碼標識。 1998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現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第1號令,《商品條碼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規范了我國的商品條碼管理工作。2005年,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發布了新的《商品條碼管理辦法》,擴大了商品條碼的應用范圍,進一步規范了新時期商品條碼的管理工作,促進了商品條碼工作健康有序發展。2008年,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關于<商品條碼管理辦法>實施過程中有關問題意見的函》,對商品條碼管理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截至2008年底,我國使用商品條碼的用戶已達10多萬家,采用商品條碼標識的產品達300多萬種,條碼技術除廣泛應用于商業超市等零售企業的自動掃描結算外,同時在物流配送、醫藥、電子商務、企業生產管理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對商品條碼進行管理的同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加強對國家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體系的研究,提出“國家物品編碼體系框架”和《國家物品編碼管理規定》,進一步滿足了我國物品編碼管理的需求。同時開發動物射頻識別代碼和自行車編碼系統,為國家有關部門的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中國物品編碼中心高度重視自動識別技術前沿技術的發展,投入人力物力,進行二維條碼技術的研究。2008年2月1日,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研制的我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二維條碼國家標準——GB/T 21049 《漢信碼》正式實施。目前,該標準已成為國際自動識別制造商協會(AIM Global)的國際標準項目。同時,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已獲得漢信碼五項專利,開發了“漢信碼”生成控件、通用識讀引擎等,組織研制在線式漢信碼設備、嵌入式漢信碼設備及可識讀漢信碼手機,建立了應用示范系統,促進了漢信碼在物流、倉儲、移動商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二、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概況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成立于1988年12月28日,是統一組織、協調、管理我國商品條碼、物品編碼與自動識別技術的專門機構,隸屬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1991年4月代表我國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GS1),致力于推廣全球通用的、開放的、跨行業的供應鏈管理標準——以商品條碼為基礎的全球統一標識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