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爭議聲中啟動改建(臺灣在線)
2010-11-11 16: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大陸20名游客魂斷臺灣東部的蘇花公路,令是否改建公路的爭議又成焦點,因改建公路牽扯一系列環境問題,環境評估多年不能通過。但11月9日召開的環評大會上,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劃經歷6個多小時的討論,有條件通過環評,成為島內歷史上最快速通過的重大環評案。
“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環評雖然通過,但環評委員仍然有許多質疑,批評開發單位對于地質調查、水資源資料“實問虛答”,對于委員們提出的問題不僅拿不出確實數據與明確答案,只一再強調“要有信心”,這樣的回答卻很難讓社會大眾有信心。
關于蘇花公路改建計劃,環境保護者最關心的是施工令原本脆弱的地質雪上加霜、隧道涌水、生態影響等,因此給改建計劃開出八大限制條件,包括停復工規范、建立生態監測系統等。雖然如此,島內環保團體仍然表示強烈不滿,表示不排除告上法庭。島內知名環保人士張宏林直指“這是環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另一知名環保社團荒野保護協會指責這是“政治凌駕專業,是政治力決定的結果”。
“人道關懷超越了環保爭議”
如何平衡環保和建設,臺大教授魏啟林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這次蘇花改建快速通過環評,顯然是受到政策導引、輿論影響,我們從中得出的結論是,過去很天真地以為環境評估非常單純,過程中不須考慮其他因素,這次蘇花公路的環評卻打破這樣的認知。
魏教授提出問題:環保政策究竟有無涵蓋經濟、交通等因素?如果答案是有的話,那么環評委員就應該是既具有環保專業素養、又有能力權衡重大政策或經濟發展的專家學者,并且對于重大經濟開發、交通建設或區域平衡計劃等,要優先評估。反之,若不涵蓋其他政策考慮,那么依據環評精神,蘇花公路改建環評則完全不須考慮民眾上街頭抗爭等情形,這是目前臺灣環評尚未厘清的問題。魏教授認為,從蘇花公路改建環評案中,我們應該學到一個教訓,就是任何一個決策,都絕對不能忽視民意,環境政策必須權衡花東民眾的安全性及東部區域平衡政策等。
島內媒體對此的看法是:這次是人道關懷超越了環保爭議。但花蓮鄉親期盼將來蘇花公路改建工程進入施工階段,環保團體站在監督的立場,讓工程更加完善,建路與環保也可以兼顧,不是很好嗎?
“眼前的交通如何解決仍是大問題”
蘇花公路難題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環境評估一直過不了關。現在環評通過,臺交通主管部門宣布工程總計38.4公里,總預算465.8億元新臺幣,預計年底前上網公告,明年春節前后動工,2017年完工。
敏感的經濟界人士馬上意識到此工程將帶動建筑業、旅游業相關概念股上漲,但花蓮人高興之余還是憂慮,5年的工期緩不濟急,以旅游業支撐的花蓮目前游客量只剩三成,花蓮海洋公園副總經理李成麗說:“花蓮的觀光業總算露出一線曙光,但眼前的交通問題如何解決,還是個大問題。”
當地的家庭旅館業主表示,自公路塌方以來,“生意幾乎全沒有了,大家都咬牙苦撐。”現在游客到花蓮只能靠火車,但火車只能滿足臺灣居民的需要,旅行社根本無法安排團隊乘坐。5年工期內的花蓮旅游業如何恢復,仍然是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