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海關新政致攜帶iPad入境受限

2010-11-11 16: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裸奔回國?   旨在打擊電子產品走私的海關新政引越管越寬,查稅旋風從iPad刮到了化妝品、名牌包,境外消費似被套上了“金箍”。
  中國的海外留學生最近有些不爽。一個美國留學論壇上,名為“請廣大國外同學注意,以后回國請裸奔”的帖子蓋起了高樓。
  這是因為,海關開始“較真”了。他們依據早已頒布的公告,入境居民旅客攜帶在境外獲取總值超過5000元人民幣的個人自用物品,要求對超出部分征稅。對不可分割的單件物品,如名貴手表、名牌手提包等,則要全額征稅。
  5000元人民幣能帶什么?或許留學生回國前真的要盤算一下了,歐米茄手表要不要摘下來?反正iPhone4也能看時間,不過帶了iPhone4就不得不把佳能EOS拋下了,iPad更不用想了。另外,順便再考慮一下,要不要把身上那家阿瑪尼的商標遮掉?
  “裸體進關”固然是夸張的戲言,但不少“果粉”已經遭遇了狙擊。如果你從香港飛往上海或法蘭克福,看上去又很像一個電子產品粉絲(比如背著個巨大的雙肩包),那你很可能被海關要求打開行李搜查。如果恰巧里面有一臺iPad,而你又拿不出申報單,很遺憾,你將付出1000元“買路錢”,雖然你買這臺“電子護墊”可能只花了3000多元。
  不久前剛從香港歸來的康翎很郁悶,因為這一切恰巧發生在他身上,更令他抓狂的是,自己的iPad是一個月前在上海買的,只不過他有一個大多數人都有的壞習慣:出關前申報時馬馬虎虎。“自己用的也要交稅,簡直是雁過拔毛。”他的遭遇得到朋友們的普遍同情,也引起了大家對最近海關嚴查iPad的焦慮。
  為什么鉚牢iPad
  為什么海關鉚牢了iPad?也許可以用“槍打出頭鳥”來解釋:因為它風頭最健。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買了蘋果四代,而我買了四袋蘋果。”對“果粉”來說,更遠的距離是:蘋果店就開在家門口,預約單上卻有幾百個名字排在你前面。
  富士康的加工速度和蘋果的鋪貨速度決定了內地“果粉”需要漫長等待,如果不把蘋果的“饑渴營銷”戰略算在內。
  香港作為全球iPad“價格洼地”,令無數“果粉”、水客和黃牛趨之若鶩,一臺最熱銷的16GB版iPad售價為3888港元,約合3300多元人民幣,而同款在內地售價為4300元人民幣, “果粉”的一次自由行可以消除“饑渴”,還能獲取1000元的差價。而水客在香港深圳之間,一臺iPad可賺400多元,每天出手兩三臺就是千元收入。
  海關開始“較真”,“出血”的不止是水客,還有習慣了游香港捎幾樣新鮮玩意兒回家的普通消費者。根據規定,iPad被歸類入20種不予免稅商品中的微型計算機一項,旅客從境外獲得攜帶入境必須繳稅,完稅價格為每件5000元,稅率為20%。
  有人不樂意了:征稅的稅基誰說了算?在香港購買的iPad才3000多元,但在確定稅基時定為5000元,而且現在很多電腦產品(比如上網本)價格根本不到5000元,如果一律計為5000元,顯然是不公平的。
  “5000元的稅基不是針對iPad。”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稅務研究所所長助理汪蔚青解釋道,“早在2007年海關就制定了《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進口稅稅則歸類表》和《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完稅價格表》。電子產品型號配置不同,價格差異很大,面市一段時間價格會跌很多,很難對每一個產品去單獨定價。”
  對此,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則公開表示,根據 WTO貨物貿易項下的海關估價協議,如果消費者向海關納稅,應以正常交易價格繳納稅款。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在香港以3000元購買了iPad,那么最終應該以3000元作為稅基。
  有學者針對屠新泉的觀點提出,《海關估價協議》中“適用范圍”一項表明,“該協議適用于商業意義上正常進口的貨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非商業性進口,包括旅客入境物品或行李郵遞物品等”被列在“不適用本協議”的幾種情況中。換句話說,旅客攜帶入境的iPad屬于個人物品,并非貨物,不應該拿海關估價協議說事兒。
  可是,假設一臺全新的iPad以“正常進口”的渠道入境,應按照“正常交易價格”——比如3000元作為稅基納稅,而旅客包里那臺半新不舊,屏幕上還有指印、油跡的iPad反而要按照5000元交稅,這個道理很多人是想不通的。
  物品還是貨品
  旨在打擊電子產品走私的海關新政引越管越寬,查稅旋風從iPad刮到了化妝品、名牌包,境外消費似被套上了“金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2010年第54號公告》規定,在“自用、合理數量”范圍內,對入境居民旅客攜帶的在境外獲取總值超過5000元人民幣的個人自用物品,和對入境非居民旅客攜帶擬留在中國境內總值超出2000元人民幣的個人自用物品,僅對超出部分征稅。對不可分割的單件物品,如名貴手表、名牌手提包等,則要全額征稅。
  事到臨頭,即使你攜帶的蘋果產品或佳能相機是國外早已下架的舊款,海關關員也不會聽你喋喋不休、甚至聲嘶力竭的解釋。衡量是不是“境外獲取”,看的是你在出境前是不是申報。
  比如說,在機場你從皮夾里掏出身份證,而這只皮夾正好是愛馬仕的,你忘了在出境前為它申報,不管這只皮夾的邊角是不是磨損了,都可能被看作“境外獲取”,算在5000元的“總值”之內。
  海關新政成了一把雙刃劍,打擊代購的同時也令普通旅客怨聲載道,有人形容這是“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說到底,貨物和物品之間那條線太模糊。
  海關總署監管司有關負責人在今年8月曾經解釋說,根據《海關法》,我國對進境商品區別為貨物、物品等不同監管對象,適用不同的管理要求。具有牟利性的商品,不是物品,而是貨物。對于貨物,無論價值多少,都要照章納稅。
  但在具體執行上,“自用”是個模糊的概念,海關沒法斷定你買的蘭寇香水是送給同事還是拿到網店出售,可以量化的只有“合理數量”。
  “5000元一刀切,就是為了在操作上更便捷。實踐上很難區分攜帶入境的商品是自用還是牟利,要看數量是否合理,除了煙、酒和20種不予免稅的產品以外,5000元以內的攜帶品一般情況下默認為自用,享受免稅。”天津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榮表示。
  “果粉”聚集的各大論壇上都能看到如何在香港購買iPad逃避關稅的技術帖。有一招似乎得到廣泛認可:準備一臺裝有各種iPad應用軟件的筆記本,保護膜和保護套一份,在香港購得iPad之后把軟件裝進去,貼上保護膜,裝上保護套,制造出“使用中”的假象,不過最重要的一步是,出關前先申報。
  但汪蔚青教授指出,這煞費苦心的一系列流程有一個明顯漏洞:出關填寫申報表時,要詳細注明iPad或是其他電子產品的序列號,這是獨一無二的“身份認證”。
  從理論上來說,這一招可以用于赴港購買奶粉、化妝品、名牌手袋等各種不需要填寫序列號的商品,旅客只要出關前在申報表上勾滿一堆商品,入關時即可堂而皇之地帶回來。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美華從深圳到香港看望堂姐美儂,看到客廳里有一只LV的圓桶包,隨口贊了兩句。美儂說:是舊的,你不嫌棄的話就拿去背吧。什么時候不喜歡了,還給我就是了。
  美華或許會欣然接受,但是且慢!按照目前海關的規定,美華在出關前沒有申報過這只LV挎包,帶入關時很可能會被征稅,而且名牌手袋屬于不可分割物品,要按照全額征稅,稅率為20%。這款圓桶包市場價大約2萬港幣,就要被征4000多元人民幣,當然,前提是海關按照市場定價來制定這款包的稅基。
  如果美華想要借到這只包,又避免被海關課以重稅,該怎么辦?她需要先回深圳,再去一次香港,在出關前申報一下LV挎包。不過,還是需要一點運氣,就是海關官員在她出關時沒有要求美華出示一下這只僅僅存在于申報單上的LV包。美華從堂姐家取了挎包再入關,出具申報單,順利的話可以過關。
  只是這樣的話,也太……太折騰了吧!
  有專家指出,“海關會查看你的港澳通行證,如果顯示短期內多次出入關,而且申報表上又填了一堆商品,很可能會檢查你的行李里面到底有沒有這些東西。”
  海關你忙得過來嗎
  海關和消費者之間的斗智斗勇不斷在升級。
  價格優勢支撐起香港“購物天堂”的地位。可笑的是,“天堂”里最熱門的除了“Apple”,還有真正的紅富士蘋果。
  隨著香港與深圳的物價出現“倒掛”,深圳主婦們流行“去香港打醬油”。有媒體算了一筆賬:“在深圳賣2塊錢一包的食鹽,香港超市賣1.1港元,折合人民幣才9毛多;紅富士蘋果深圳已賣到6塊錢一斤,平均一個都要4塊錢,而同樣大小的蘋果在香港10港元能買四個;深圳的雞蛋已經漲到9毛錢一個,差不多大小的雞蛋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買30個,折成人民幣一個還不到7毛錢;10卷裝的維達衛生紙,深圳的超市賣32.5元,香港超市才賣28港元;750毫升裝的飄柔洗發水深圳超市賣39塊錢,香港61港元就能買兩瓶……”
  面對一批批提著雞蛋、牛奶和蘋果從香港返回深圳的家庭主婦,海關即使想要“稅稅平安”,恐怕也心有余力不足了吧。
  哪里有價差,哪里就有黃牛。若是家庭主婦將砂糖、食鹽、有機醬油成箱扛回內地倒賣(價值在5000元以下),相信賺回的不止是深圳、香港之間40元錢的路費。畢竟,海關很難判斷你箱子里的5罐奶粉是自家孩子吃的,還是要放到淘寶小店賣的。
  海關的這種困窘讓人聯想起很多年前的一個場景:大超市剛剛進入內地時顧客如潮,盥洗室里人滿為患,有些人把貨架上的內衣、絲襪十條八條地穿在身上,皮鞋“以舊換新”,燒雞、飲料統統吃進肚子,然后大搖大擺地走出門去,管理方根本束手無策。
  監管需要成本,人多就是“力量”。
  問題的關鍵還是價格落差。人們不免要問:為什么東西都那么貴呀!
  一個WiFi版16GB的iPad,香港的售價比在德國或法國便宜200美元。不過如果把海關查稅風險和機票錢算上,這兩個國家的“果粉”更應該考慮去盧森堡旅行,那里的iPad比法國和德國便宜35美元。
  《經濟學人》雜志列過一張各個國家和地區的iPad價格表,德國和法國高居榜首,iPad售價近700美元;其次是英國和西班牙,在680美元左右;盧森堡是歐洲的“價格洼地”,如果把收入考慮進去,盧森堡的消費者買iPad最合算,他們只需花費人均GDP的0.8%就能買到一臺。香港和美國iPad稅前定價最低,但美國各州對iPad征收銷售稅,所以香港仍是全球“價格洼地”。
  iPad國際市場的售價高于美國,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將此歸咎于稅收。根據英國法律,產品售價必須包含約18%的增值稅,16GB WiFi版iPad在英國售價為429英鎊,稅前價格僅為365英鎊。iPad在德國的售價高于其他歐洲國家,是因為德國政府剛剛通過向計算機類產品征收版權稅的法律。
  iPad在中國的售價在《經濟學人》列舉的15個國家里居中,雖然中國是iPad的加工地,但中國工廠生產的蘋果筆記本先要被運往香港,再運到內地銷售,被征收20%的進口稅。
  溢價情況不止出現在進口電子產品上,“中國制造”的耐克鞋在美國商店賣165美元一雙,在中國卻要賣到190美元;中國組裝的索尼寬屏電視機在美國的百思買賣800美元一臺,消費者在國美看到的價格要高出30%。
  中國是以向西方消費者輸送低價商品而聞名的“世界工廠”,本國居民卻沒享受到廉價的好處。
  美國《洛杉磯時報》在報道這種反常情況時稱,跨國公司在中國抬高產品價格,是“做了個理智的決定”。他們采取的策略是,用高價將自己的產品打造成一種奢侈品。“對于一個城市居民年收入不過2800美元的國家來說,這似乎很反常,但高價往往會給產品帶來額外聲譽。”中國的消費階層正在興起,消費高價的國際品牌產品讓人們感覺“在買中產階級的生活”。當然,這也使制造者的最低工資線上升。
  一言以蔽之:此地錢少,人傻。所以,在美國是工薪階層一大桶一大桶往購貨車里扔的冰激凌,到了中國就成了用迷你小勺表演情調的奢侈品。用刻薄一點的話來概括,“腦殘”也有成本。
  幸虧哈根達斯在常溫下會溶化,否則海關的監管目錄上肯定又要添上一項了——他們真的要累壞了!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