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或加速結構調整措施出臺
2010-11-11 1: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事件回顧: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1月3日發布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非制造業PMI指數)為60.5%。數據顯示,非制造業PMI在過去的7、8、9月份分別為60.1%、60.1%、61.7%,加上此番10月份的60.5%,已連續四個月保持在60%以上。與之相匹配的,是2010年9月CPI增幅創下3.6%的年內高點,而對于10月份CPI的預測,相當多的研究機構認為很可能會高于9月數據。
事件評述:
若說是當前,什么樣的事情可以讓人追憶2007年,首選的就應該是漲價了。與2007年不同的是,這一輪的CPI上漲,雖然幅度遠不如從前,但影響和帶給居民的感受卻遠較2007年大。
2007年的一波價格上漲,豬肉、食用油、玉米、小麥、石油等均是輪番上陣,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樓市和股市也雙雙紅霞漫天。所以雖然當時的CPI高企程度較2010年為甚,但大多數的居民卻在股市與樓市的雙重利好以及期貨等市場的助推下彌補了通脹帶來的損失,甚至多多少少賺了一筆。泡沫可以掩蓋許多問題,可惜不能長遠。
如今這輪通脹,盡管月度增幅只在3%左右,遠不如2007年和2008年,但其實際帶來的價格上漲卻更關系到居民生活。從糧到棉,從肉到菜,從水果到奶制品,從汽油到房子,從黃金到白銀。可以說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衣食住行無一不在上漲之列。與之對應的,則是2008年的危機余波以及隨后的救市措施帶來的其他影響,國際市場又頗不太平,遠沒有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般的預期樂觀,再加上煤氣水電等價格較為集中地出現了上調或上調預期,此消彼漲之下,也難怪時有批評之聲。
然而價格的上漲,也未嘗完全都是壞事情。從基礎的角度來說,這一輪的價格上漲確實有資金泛濫的原因,但其中也有對多年來資源與原材料低價供應的一種糾正。近年來化肥、農藥及人工成本不斷上升,而與之直接對應的糧棉價格卻一直被嚴格控制。這種情況雖然保證了我國的糧食供應,但卻進一步形成了種糧養豬無利可圖的印象。本次價格上揚,或有游資熱錢插手其中,但對于調整產業結構與確保農業地位來說卻有一定幫助,對于回補農業也有貢獻。漲價帶來的陣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以認為是對此前價格的一種回補。畢竟,欠了別人的錢,遲早是要還的。這一點,從廣交會自主產品和農產品成交價格的攀升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價格上漲也為結構調整措施的出臺起到了加速的作用。人們常說,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修改一下,變作當價格普遍上揚時,才知道哪里最應該被修正。若不是今年以來,天價地王的頻繁出現以及房地產價格的持續火熱行情,中央不可能出臺如此密集嚴厲的專項調控措施,也不可能如此堅定地貫徹下去。若不是資源類及農產品價格的輪番上揚,國家不可能出人意料地采取包括加息在內的緊縮性措施。這種手段雖然嚴厲且影響廣泛,但卻能夠為未來的數年爭得持續發展的局面。
只是我們眼下里,正身處于調控期間,難免就要承受各項措施所帶來的影響,這也算是,成長的代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