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綜合物流論文

從物流本源看河南省現代物流業發展(一)

2010-11-1 1:0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鄭州大學物流管理系主任 李玉民教授
    編者按: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中部崛起,正逐步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現代物流業應當如何定位,又該扮演何種角色,才能作為河南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存在,并且成為構建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抓手,進而作為中原經濟區發展的“名片”?帶著這些話題,本刊特邀物流界專家、學者,以專欄形式予以深入探討。
一、物流本源問題
    探討物流本源問題,無非關注兩點(兩個字):“物”和“流”。“物”,就是指物流的服務對象。物從何來?誰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服務對象有什么需求和要求?“流”,就是指物流服務過程。如何流動?如何做好物流服務?更確切地說,是如何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度的物流運作。把這兩個問題考慮清楚了,現代物流發展就找到了切入點。對于這一點,不論是企業物流,還是社會物流,道理是基本一致的。
    (一)  “物”“物”,到底哪些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呢?由于物流業是為第一、二、三產業的實物生產和服務活動提供空間和時間位移服務的產業,因此從產業角度來看,物流企業的服務對象——“物”,必然從第一、二、三產業的實物生產和服務生產中來。簡單來說,這些“物”包括進城的農副產品、下鄉的農資以及各種日用品,工業制造企業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商貿流通企業批發、零售的各種日雜用品和生活用品,以及行政、企事業單位的各種公文、資料、辦公用品等等。(二)“流”“流”,如何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度的物流運作呢?從目前來看,物流發展的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都是影響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度物流運作的重要因素。硬件條件如交通運輸網絡的通達便捷程度、物流信息平臺及信息系統網絡化的完善程度、物流技術與裝備的先進性及標準化程度等;軟件條件如政府的政策支持、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企業的服務理念、物流業態及運作模式的創新等。
    通過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物流企業的不斷努力,當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都明顯得到提升和完善,相互協同并得到促進,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度的物流運作就會水到渠成。由前述可知,從本質上看,物流業是一個服務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和原料、半成品和產成品、商品、消費品乃至最后的廢棄物,都是物流企業密切關注并“貼心服務”的對象(當然,“貼心服務”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情),把他們服務好了,促進低成本、高效率、快速度的物流運作了,物流業自身也就發展壯大了。
    因此,從總體來看,物流系統有效促進了國民經濟系統的大循環,推動了區域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同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商機。
    在2009年應對國際經濟危機時,《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是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惟一一個服務業規劃。國家把物流業與其他涉及原材料、能源和制造業等第二產業相關的九大產業,一起列入調整和振興規劃,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良性互動發展。一是抓住了“物”!同時,國家制定了十項主要任務、九項重點工程和九項政策措施,以加快促進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二是促進了“流”!《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制定和相關安排,也充分印證了前述討論的物流本源問題的基本觀點。(三)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的問題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包括扣除采掘業、公用業后的所有30個行業。產業增加值占我國GDP的四成以上,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產成品、商品銷售等的大量物流作業,物流在整個制造產業鏈上擔當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據資料顯示,許多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有90%的是物流過程,許多產品的形成過程把生產時間扣除后有90%是物流時間,許多產品的成本把生產成本扣除后有90%是物流成本。
    同時,據2008年4月中國倉儲協會對450家大中型企業進行的物流外包意向調查結果顯示,45%的企業將在未來一兩年內選擇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業將選擇新型物流企業,而不是原來的倉儲或運輸企業;64%的企業將把所有的綜合物流業務外包給新型物流企業。可見,大多數大中型企業是愿意把相當大比例的物流業務外包的。
    但現實卻是非常出人意料的。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目前相當多的企業內部仍是“大而全”和“小而全”的小社會經營方式,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分別由企業自身和供應商承擔,而由專業物流企業承擔的僅有18%;產品銷售中物流部分24%由企業自理,60%是企業與第三方共同承擔,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承擔僅有16%;53%的生產企業及39%的商業企業擁有車隊,59%的生產企業和44%的商業企業擁有倉庫,而他們還有3%擁有鐵路專用線。
    上述數據顯示,理論上的需求空間與實際中的市場需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如何把潛在的物流需求轉化成現實的物流需求,成為必須面對并需要盡快破解的一個難題。
    從制造業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 不太愿意。
    部分制造企業觀念比較傳統,“大而全”、“小而全”,物流自營為主,外包很不積極;或者更愿意把物流業務委托給從原來企業改制剝離的物流運輸公司,其他物流企業想“虎口奪食”,簡直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只拿出一些“殘羹冷渣”分享給他人。
    2. 不太放心。
    部分制造企業因為專業特殊,或崗位關鍵,或涉及企業機密,對第三方物流企業不太放心,怕耽誤事情,影響生產。
    3. 不太合作。
    表現為部分制造企業物流外包壓價現象非常明顯,他們的理由很充分:“物流不是為了降低成本嗎?價格越低越好!”搞得物流企業難以承受,即使中標,也苦不堪言。
    從物流企業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 不太夠格。
    相當數量的物流企業服務水平較低,服務項目比較單一,根本無法滿足生產制造企業物流服務的需要,尤其是準時生產(JIT)、零庫存等先進生產模式的物流要求。
    2. 地位被動。
    由于目前物流業發展還相對落后,加上制造企業“握物在手”、“擁物自重”,在物流業務合作中,往往掌握主動權,物流企業常常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由于經過多年的充分競爭,物流市場目前運力大于運量,不少物流企業為了得到業務和生存,處于被動也忍氣吞聲。
    3. 不能令人滿意。
    一些物流企業雖然獲得了與制造企業物流合作的機會,但由于業務不精、服務不周或對客戶作業不了解等原因,最終不能達成更深層次的合作,甚至被淘汰。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由于物流外包普遍存在著管理風險、商業風險、市場風險、信息風險、信譽風險等,制造企業的關鍵物流環節是幾乎不可能外包的。若再結合企業逐利本質、市場競爭環境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制造企業在物流管理的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中,能夠外包或愿意外包的往往是執行階段的工作,而物流計劃和控制工作是不會輕易外包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進一步得出如下兩點結論:
    1. 制造業的物流外包是有限度的,外包與自營是有一個“度”的平衡的;不是我們想像的,制造業物流外包的比例越多越好。
    2. 目前的供求關系,基本上決定了物流企業,或者說相當一部分物流企業在物流市場中處于從屬地位。(未完待續)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