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煤緊張原因及引發的思考
2010-1-10 15:19: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楊冬
在電煤運輸出現緊張局面之時,我們不禁要問,今后如何避免南方電煤告急的事情發生,保障好國民經濟用煤需求呢?
◆ 理順電煤價格機制,確保電煤正常供應
2003年電力體制改革,廠網分開后,國家逐漸放開了發電用煤價格。2006年,國家又取消了對重點電煤合同的政府指導價,讓電煤價格完全由市場調節。
由于電煤漲價,燃料成本大量增加,導致很多發電企業經營發生虧損,直接造成煤電價格之爭。據了解,這次電煤緊張主要是有些用煤單位為了降低成本,在煤炭儲備上準備不足。因此,應在堅持煤炭價格市場化的前提下,逐步完善煤炭供應體系。進一步改革電力價格機制,實施煤電價格聯動。有關部門應按照煤電雙方簽訂的長期合同合理核定上網電價,保障發電企業的合理盈利空間。調整電價既要考慮煤炭成本上升的影響,也要考慮電力企業的發展等原因,同時還要考慮整個工業企業的承受能力、居民家庭的承受能力和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適當疏導電煤漲價對發電企業的影響,以保障電力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確保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對電力的需求。
◆ 發展煤電聯營、開展港電合作
煤炭與電力是密切相連的上下游產業,電力企業煤炭消費占全國煤炭消費量的一半以上,煤電聯營模式已經得到了普遍承認。煤炭是我國能源的主體,煤炭生產和消費的地區性特點,形成了“西煤東調”和“北煤南運”的煤炭運輸格局,由于資源的布局無法改變,要改變階段性能源供應緊張的情況,必須運用市場機制解決煤電矛盾,推進煤電一體化建設,推進產業融合。煤電聯營模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在煤礦所在地建立坑口電廠,改“輸煤”為“輸電”,加快發展特高壓輸電,提高煤電就地轉化比例,減輕電煤運輸壓力。其次,煤電企業之間還可以簽訂3~5年長期煤炭供需協議,進行煤電戰略合作。再次,大型煤炭企業和發電企業之間可以通過相互參股,形成煤電一體化的企業。使煤電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聯合上市、兼并收購等多種形式,促進煤電企業的戰略合作。
有關部門可以突破體制和機制障礙,打破行業壁壘,形成鐵路、公路、水路互相協調,煤炭生產、運輸與電力發展銜接,互相支撐的多元、高效的煤炭運輸、消費體系,發展綜合性的大型能源企業集團,促進國家能源領域內各產業的協調發展。
◆ 搞好煤炭儲運基地建設,提高庫存能力
我國煤炭庫存率約為6%,煤炭庫存總量約為20天的消費量,煤炭用戶特別是電廠煤炭庫存一般只有15天左右的消費量。而國際的煤炭庫存率是10%左右,電廠庫存量為40~50天的消費量,國際煤炭庫存率比我國高出很多。因此,國家應盡快出臺強制性的煤炭戰略庫存制度,規定煤炭生產、運輸和用戶三個環節煤炭庫存的權利和義務,使國家煤炭庫存制度合理化。南方缺煤省區燃煤電廠的煤炭庫存應保持在40天左右的用量,以20天的用量作為警戒線。
東南沿海各火電廠應該積極改造煤炭場地,擴大堆存面積,提高庫存能力,提前儲存煤炭,以備夏季和冬季用煤高峰及受臺風、大霧、大風等天氣影響,南北航線暫時中斷時所需,緩解燃“煤”之急。另外,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東南沿海有條件的地域和港口,應更好的發揮這些基地的作用,使其成為煤炭儲存分撥中心或物流配煤中心,利用這些儲煤基地,既可以提高南方煤炭庫存能力,對煤炭按質量或用戶單堆單放,還可以利用這些基地,在淡季儲煤,在旺季輸煤,用5萬~15萬噸級大型船舶從北方港口拉煤至配送基地,再用1萬~2萬噸級甚至幾千噸級小型船舶裝運配好的煤炭轉運至華東、華南沿海各中小電廠或冶金等其他用戶,以緩解煤運旺季的緊張局面,減少北方裝煤港口壓船、壓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