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以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

2010-10-9 20: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濟寧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炭資源奠定了濟寧的產業基礎,但也帶來了產業結構重、能源消耗高、生態壓力大、環境容量小等一系列突出矛盾。顯然,資源依賴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轉變發展方式對濟寧尤為重要。2007年初,濟寧市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以經濟戰略轉型為主線”的發展思路,由此開始了轉型發展的探索和實踐,成為資源鼎盛期城市主動轉型的先行者之一。經過3年的努力,轉型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在煤炭產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經濟總量增長近 6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 65%;制造業增加值翻了一番,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倍;萬元GDP能耗下降15%,COD排放量減少15.97%,SO2排放量下降20.47%,提前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

  創新理念:以科學發展觀引領轉型

  濟寧轉型的動因,不同于外向型城市迫于外部市場壓力的“內需轉型”,也有別于資源枯竭城市尋求接續產業的“生存轉型”,而是旨在打破資源依賴傳統路徑的主動轉軌,是立足于再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發展轉型”。這注定是一個打破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的艱辛過程。我們堅持一年一個主題,連續3年在全市開展思想大解放活動,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實現自我認知的超越。資源型城市轉型所碰到的思想障礙,無可避免地要集中在如何看資源、如何看產業、如何看增長等方面。對此,我們引導全市各級從三個方面認識和把握。

  第一,轉型不是否定資源優勢,而是要打破“資源詛咒”。有資源肯定是件好事,但把握不好容易變成壞事。有一種經濟現象叫“資源詛咒”,指的是自然資源富集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而資源貧乏的國家和地區增長速度要相對高出兩倍以上。原因就是資源在提供生存發展條件的同時,也容易窒息創造力和擴張沖動。“轉型”就是要避免這種資源“陷阱”,跳出資源城市“礦盡城衰”的怪圈。這不是舍棄資源,恰恰是高效利用資源,放大資源優勢。目前,濟寧已打破煤電“一業獨大”的格局,建成了煤化工、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汽車和零部件、輕工造紙、食品加工、電子信息等多個制造業基地。在金融危機中,濟寧之所以經濟能夠保持逆勢上揚的態勢,而不像一些資源型城市那樣大起大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年堅定不移地轉型發展。

  第二,轉型不是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謀求產業的“涅槃新生”。培育戰略先導產業,是轉型的題中之意。現在不去搶占發展的制高點,將來只能跟在別人后面以低端產品搞配套。但這并不意味著忽視和放棄傳統產業。相反,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正是轉型的“重頭戲”,這是所處發展階段決定的。濟寧的轉型,事實上是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起步的,在推動傳統產業高新化的同時,也為培植先導產業創造了土壤。圍繞傳統產業,我們實施了能源工業、煤化工、裝備制造、食品工業“四大千億級”和六大傳統優勢產業集群規劃,瞄準產業鏈高端,重點突破核心技術,培育了大量高新技術增長點。像如意集團自主研發的“如意紡”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新中國成立以來紡織行業的空白;煤化工產業中的煤焦化和煤制油技術,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因此,在產業轉型上要破除兩種片面認識:一種是片面的“增量轉型觀”,一味強調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忽視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一種是片面的“存量轉型觀”,只盯著現有產業升級,忽視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應當是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第三,轉型不是盲目舍近求遠,而是持續發展的“遠謀近施”。轉型是一個目標,更是一個過程;轉型非一日之功,但決不可因此放棄眼前的努力。轉型不是否定增長,而是為了更好地增長;也只有保持當前的有效增長,轉型才能不斷獲取動力。但“保增長”不能忘轉型,不能為一時增長而“饑不擇食”,走“兩高一資”的老路。必須始終把“好”作為第一選擇,突出好、爭取快、務求實。從這個意義上說,轉型需要舍小利而圖大成的眼光和境界,忍得住眼前誘惑、忍得住一時之痛、忍得住責難非議。

  創新路徑:努力走出轉型跨越的新路

  經濟轉型的核心問題是轉變發展方式。作為資源型城市,重在實現“三大轉變”:由資源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轉變、由“以環境換發展”向“以環境促發展”轉變。濟寧從五個方面展開布局,初步走出了轉型發展的路子。

  以新興產業引領轉型。新興產業是轉型的引擎,也是構建新型產業體系的先導。我們在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調整升級的同時,不僅考慮現在能干什么,而且謀劃5年、10年后能干什么。感悟金融危機帶來的啟示,著眼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國內經濟格局的變化,確定以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為主攻方向,緊盯前沿,主動布局,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三新”產業,并制定實施了相關產業規劃和配套政策。新能源領域,以太陽能光伏和LED新光源為重點,著力培育從研發到制造的完整垂直產業鏈和橫向配套產業群,打造中國“光谷”;新材料領域,突出發展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新型纖維材料;新醫藥領域,主攻高端化學合成醫藥、生物制品、現代中藥和醫用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增幅連續 3年超過30%,產值突破100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2.8%。

  以服務業加速轉型。現代企業有一個“微笑曲線”原理,占據“曲線”兩端的研發和銷售,是企業利潤的最高點。進入工業化中期,這種“曲線效應”會在區域經濟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現代服務業成為增強區域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我們堅持把第三產業放在第一的位置來重視、把現代服務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實施了文化、旅游、商貿物流、金融服務和房地產“五大服務業”振興計劃,實現了“三個明顯高于”,即服務業增速明顯高于GDP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增幅明顯高于工業增幅、服務業投資增長明顯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特別是立足獨特的資源優勢,突出打好“孔子文化品牌”、“運河物流品牌”,帶動現代服務業整體提升。曲阜新區文化產業園成為全國4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之一。運河現代化港口群和臨河物流園區的牽動作用日益凸顯,濟寧正在成為山東內河航運中心和魯西南商貿物流中心。

  以城市化推動轉型。城市不僅是經濟轉型的最基本載體,而且城市發展本身也面臨著轉型的新課題。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突出把握了四點:一是“空間拓展”和“功能提升”并重。按照“中心突破、組群發展、城鄉統籌、梯次推進”的思路,大跨度拉開城市框架,集中突破城市規模小、承載功能低、聚集能力弱的問題。調整修編了城市總體規劃,以北湖生態新城為主中心,打造濱湖城市特色;以科技新城定位東部高新區,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以濟北新區為牽動,帶動城市北延擴容;以運河經濟帶建設為依托,拉動城市西跨運河發展,中心城區形成了“一城四區、競相發展”的格局。同時,積極推進組群結構城市建設,加速了濟寧市區、兗州、曲阜、鄒城、嘉祥五大板塊“同城化”步伐,“半小時核心圈”初見雛形。隨著一大批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實施,城市功能實現了新的躍升。二是“產業發展形態”與“城市空間形態”互融。注重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以產業促進城市,以城市帶動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南部“北湖生態新城”確定為城市主中心,重點聚集文化旅游、商務服務、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產業;東部重點建設“科技新城”,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研發創意為主導產業;北部突出發展“濟北新區”,形成房地產、商貿物流聚集區;西部圍繞打造“運河經濟帶”,實施沿運河綜合開發,發展港口物流和臨港產業。三是“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共進。以機場、高鐵站、運河港口和陸港四大節點為依托,以優化“水陸鐵空”交通設施集成功能為目標,以四條高速公路“井”字型繞城貫通為基礎,全面展開大交通體系建設。去年啟動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6個、總投資240億元。公用設施、商務服務和環境設施等系統跟進,發展的硬件支撐條件明顯改觀。四是“城市發展”與“新型鄉村建設”統籌。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促進人口、資源、產業集中緊湊發展。在全市進行了 14個新型鄉鎮統籌配套改革試點,實施了新型農村社區百點示范工程,開展了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初步構建起城鄉一體化的路網、電網、水網、公交網和信息網,基本實現了“村村通”。

  以開放招商助力轉型。把擴大開放作為轉型的重要外源動力,確定了“項目帶動、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經濟工作三項重點格局。積極對接國際國內資本產業轉移趨勢,聯高聯外聯強,引資引智引才。按照“轉型”要求,推進開放型經濟“兩個轉變”: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轉變,集中突破具有牽動性產業鏈高端核心大項目;由注重引進資金項目向注重引進技術人才轉變,突出依托項目引進技術和招攬創新人才。先后引進小松機械鑄造、倍耐力集團轎車子午胎、森達美集團港口項目、臺聯電集團新光源新能源項目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已有29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落戶濟寧。隨著一批核心項目的引進,相關研發機構和團隊隨之進駐,目前在濟寧的海外高層次創業人才87人,建立留學人員創業園和各類人才創業基地36個,有效增強了區域創新能力。

  以生態建設深化轉型。一個城市到底能走多遠,從根本上取決于城市環境容量和生態可持續性。濟寧生態敏感,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蓄水地;又是一個有山有水、河湖密布、生態稟賦很好的地方。可以說,推進生態建設外有壓力、內有動力。我們提出,以轉型保障生態建設,以生態建設深化轉型,走出一條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并行共興的路子。按照這一目標,著力構建四個體系:一是生態規劃體系。以“北湖生態新城”為核心,以“環南四湖大生態帶”為主體,以國省干道和河道為生態廊道,以各類生態濕地、森林公園為節點,建設覆蓋全市域的大生態體系。目前,“環南四湖大生態帶”規劃已通過論證,多項生態工程和生態設施啟動實施。二是生態經濟體系。把生態理念和綠色發展模式貫徹各產業行業,農業突出打好“有機”、“綠色”和“無公害”地域品牌,工業大力推行循環經濟、潔凈生產、低碳發展模式;服務業優先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及以“綠色”為特征的服務業態,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體系。三是生態文化體系。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全市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創新文化載體和活動內容,使生態文化融入市民生活、改變人們習慣。四是生態評價體系。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態考核指標體系,完善激勵機制和調控政策,為生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

  創新“平臺”:為經濟轉型提供強力支撐

  經濟轉型是一項探索性、開創性的工作,需要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要素保障。圍繞突破影響轉型的“瓶頸”和“短板”,我們著重加強了支撐體系建設。

  一是強化科技支撐。大力推進官產學、產學研結合,緊貼主導產業推進研發機構、孵化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建設。創建了魯南煤化工研究院、魯南工程技術研究院,以此為載體吸引國際國內大學和科研院所在濟寧設立“窗口”、共建產學研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注重發揮各類園區的載體功能和企業主導作用,推進技術聯盟,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6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院士工作站10家。濟寧還先后榮獲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二是強化人才支撐。濟寧是個人口大市,一方面高層次人才不足,成為轉型發展的最大“瓶頸”;另一方面人力資源充足,客觀上具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和高技能勞動者的基本條件。適應轉型發展需要,實施人才資源強市戰略,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創新完善了人才引進、評價、激勵等政策,以發展引人才、以項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啟動了“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511計劃”、“百名博士引進工程”、“千名優秀人才引進計劃”,實施了“圣地學者”、“圣地英才”系列工程,有效推動了人才隊伍層次提升和結構優化。

  三是強化改革支撐。轉型是對傳統增長方式、發展模式的“揚棄”,必須不斷破除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僵化體制機制。把握和推行三條原則:凡是工作推不動、難題破不了的領域,就著重從體制機制上找原因,用改革的辦法求突破;凡是外地的成功經驗,就允許大膽借鑒和施行;凡是科學發展需要,又沒有經驗可循的改革,就允許大膽試驗,“實干不張揚、先干不爭論、干成再結論”。事實證明,改革每推進一步,轉型就會深化一步。近年來,密集出臺了多項推動轉型發展的改革措施。實行了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區鎮合一”模式,園區增長極效應日益凸顯;實施了煤炭企業整合,增強企業創新實力和發展接續產業能力;深化了科技和人才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了技術、資本、產業的融合;狠抓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壓減了 1/3,成為山東省審批事項最少的市。這些改革,有效激發了轉型發展的內在動力。

  四是強化環境支撐。環境就是競爭力。只有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才能為轉型聚集要素、提供支撐。為此,成立了實體運作的優化發展環境工作委員會,持續加大發展環境的綜合整治力度。特別把干部作風作為最重要的“軟環境”來抓,堅持從嚴抓作風、“開門”抓作風、從細節抓作風,采取“群眾監督評議團”走訪暗訪、機關部門公開承諾踐諾、社會公開評議等措施,加大治庸治懶治散力度,隨著機關效能和干部作風的轉變,有效帶動了發展環境的整體提升。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