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鐵路交通全面發展現代物流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2010-10-5 23:26: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 申兆軍
編者按:2010年9月16日,團中央組織全國青聯十名代表召開了“十二五”規劃研討會,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與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全國青聯主席王曉參加了會議。會上,全國青聯常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申兆軍作了題為《加快建設鐵路交通全面發展現代物流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發言,受到與會領導的高度關注。本報現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即將進入的“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社會經濟持續、較快、協調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鐵路和物流行業一線的工作者,我想借此機會,結合鐵路交通和現代物流兩個領域的實際情況,談一下對“十二五”規劃的認識和建議。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鐵路運輸業刻不容緩。
黨的十七大根據我國改革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今年,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胡總書記的講話使我們認識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也是未來我國經濟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十二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定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
我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要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鐵路運輸等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面,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即從粗放的數量擴張型的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的效率提升型的增長方式。我國經濟目前處在快速發展的機遇期,增長速度較快但效率較低。這使得我國不得不維持高速度,以解決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效率低,突出表現在流通領域效率低,特別是物流領域。我國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例為18%左右,比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高近一倍。我國與美國國土面積差不多,但我國鐵路營業里程數僅相當于美國的60%。如果我國物流效率達到國際水平,我們就完全可以用經濟發展的高效率替代經濟增長的高速度,發展的空間會更加廣闊、更加可持續。因此,我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進一步完善生產資料流通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鐵路運輸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流通現代化進程,已經刻不容緩。(下轉A2版)
□全國青年聯合會常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 申兆軍
(上接A1版)
二、抓住機遇,做大、做強、做實、做優現代物流業。
現代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是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沒有現代物流業就沒有現代經濟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物流業開始形成持續快速發展的格局。這種發展格局是長期的、趨勢性的。“十二五”期間,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大背景下,我國物流業要從以下幾方面提升發展空間。
一是加快擴張,做大我國物流業。要促進物流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加快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目標。“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物流總額年均遞增15%以上,物流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0%以上;要進一步擴大物流企業規模,積極培育大型物流企業。要按照《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布局,進一步完善物流網絡體系。
二是加快提升,做強我國物流業。要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加快推廣供應鏈管理方式;促進物流企業提升物流經營模式,向高端化物流業務發展;加快提升物流基礎設施使用效率,加快鐵路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多式聯運,加快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物流技術,特別是物流信息化水平。
三是加快產業融合,做實我國物流產業。要積極推進物流業與農業、制造業、商貿業密切融合,大力發展產業物流,加快物流業社會化、專業化發展進程。
四是引進競爭機制,構建公平競爭環境,做優我國物流業。我國物流業要在短期內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必須在物流領域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充分發揮跨國公司先進的物流管理方式和物流技術、雄厚的資金實力的優勢,為我所用。一方面要抓住對外開放的大好機遇,利用外資,發展我國的現代物流業;另一方面,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迎接挑戰,通過政府政策扶植,企業整合做大,構建公平市場環境,形成內外資共同推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格局。只有通過競爭,才能不斷提升我國物流產業競爭力。
三、優先發展鐵路運輸,打造現代物流樞紐,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鐵路運輸是物流發展的重要環節。鐵路作為國家重要的物流基礎設施,具有運力大、成本低、占地少、節能環保、安全性好等多種比較優勢。尤其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后“低碳經濟”受到高度關注的背景下,鐵路運輸的低碳優勢更為突出。“十一五”期間我國鐵路建設取得了重大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為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勞動就業、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提升國際地位都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我國目前鐵路運力仍然相對不足,是物流環節中的“短板”。因此,“十二五”期間,仍應優先發展鐵路交通,加大鐵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鐵路交通的優勢。
第一,要加快鐵路建設,提高鐵路運輸能力,切實解決目前鐵路運輸緊張的矛盾。突出以“四縱四橫”和城際客運系統為主的客運專線、區際干線、煤運系統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路網的建設,確保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以上,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50%和60%以上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目標。
第二,要發揮鐵路運輸的優勢,大力發展鐵路物流,科學布局以鐵路為干線的物流樞紐。按照《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要求,加快鐵路物流樞紐建設,推進全國物流節點建設和網絡布局。在鐵路物流樞紐內綜合集成倉儲、運輸、貨代、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多種功能,推進鐵路物流一體化運作。
第三,要促進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和配套,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物流運行效率。發展多式聯運,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使鐵路、港口碼頭、機場及公路實現貨物換裝“無縫銜接”、旅客運輸“零距離換乘”和交通運輸一體化,著力提高物流設施的系統性、兼容性,從而提高鐵路物流業務水平,提高鐵路運輸集成供應能力和配送能力。
第四,鐵路建設應做到三個統籌,保持鐵路運輸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效率運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貢獻。要統籌鐵路快速建設與資源匹配、安全運行的關系,保持鐵路發展的可持續性。統籌鐵路建設技術與養護技術的同步發展,降低鐵路運行成本、提升運營效率。統籌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鐵路建設投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鐵路建設對于經濟增長具有很大的杠桿作用,對于建設區域內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應啟動對于欠發達地區進行鐵路建設的可行性研究,重點規劃、重點投入,充分利用鐵路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