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自貿區需要沖破三大藩籬
2010-10-31 0: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近一年來,商機無限,但依然還要沖破貿易不平衡、物流不通暢、協議落實不充分這三大藩籬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勉王軍偉王秋鳳
10月19~24日,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在廣西南寧舉辦。在此期間,一組數據吸引了媒體和公眾眼球:
2010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較上年同期增長54.7%,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幅12個百分點。
其中,向東盟出口64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5.4%;從東盟進口719億美元,增長了64%。
這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以來交出的一組漂亮“成績單”。數據顯示,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從之前的9.8%降至0.1%,而東盟6個老成員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低到0.6%,4個新成員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于2015年實現90%商品零關稅的目標。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告訴《瞭望》新聞周刊,盡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機,但受益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以及由之帶來的關稅的降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
不僅在貿易上表現出色,一向被認為“短板”的投資合作也逐漸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2010年上半年,東盟對華直接投資約31億美元,中國對東盟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約12億美元。截至2010年6月底,雙邊投資總額約694億美元,其中東盟對華投資累計約598億美元,中國對東盟非金融類投資累計約96億美元。目前,東盟國家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
東盟分享中國機會
再過兩個月,這個涵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額的自由貿易區將迎來周年“大考”,各方都在探詢:建成“元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究竟帶來了什么?
“正是借助于這一平臺,東盟國家很好地分享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機會。”泰國法政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樹成(SomsakTamunlertchai)告訴記者:“近年來,中國人均收入增長迅速,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將吸引眾多國家的產品。而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成立使得東盟產品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具備別國產品所沒有的競爭優勢。”
據他介紹,2009年以來,泰國對中國的出口總值已經超過了對日本的出口,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泰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國。今年1至8月份,泰國對中國出口增長迅速,同比增長41.41%,從目前的增長速度判斷,年內中國很有可能取代美國成為泰國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此外,服務貿易也已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亮點之一,雙方服務貿易發展迅速,在服務業投資、工程承包、勞務合作等領域,東盟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服務貿易出口市場,而在海運、航運、金融服務、建筑工程服務等領域,東盟則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博覽會為此新增了服務貿易專題,圍繞金融服務、物流服務和文化教育服務三個重點領域,集中展示企業的形象與服務。
廣西社科院副院長古小松認為,在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內,次區域經濟合作變得日益活躍,這將促使本區域的融合進一步向深層次發展。他介紹,為實現2015年建成東盟共同體的目標,東盟國家正積極加強東盟東部經濟增長區、湄公河區域、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增長三角等次區域經濟合作,中國政府也積極鼓勵企業參與東盟框架內的次區域經濟合作,與東盟有關國家積極推動泛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次區域經濟合作將逐漸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熱點和亮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高級研究員楊沐表示,東盟內部的問題主要是東盟老6國和新4國的經濟差距問題,除了越南近些年經濟發展迎頭趕上以外,這種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實際上卻在擴大。
“自貿區的建成提供了區域商務和貿易發展的更大機會,進一步縮小了不同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推動了跨境貿易和投資,對整個東亞經濟的一體化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楊沐說。
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陸建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不是一個簡單的、純粹的“南南型”自貿區,中國和東盟經濟互補性比較強,尤其在產業方面合作潛力巨大。
事實上,陸建人的觀點在博覽會期間得到了有力佐證:博覽會期間,盛產水果、香米的農業大國泰國呼吁更多投資者赴泰從事加工業,提高國內產品附加值;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積極推介,冀望外資推動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產業發展,以提升國家競爭力;陜西等中國中西部地區也派出了代表團,欲吸引來自新加坡等國的投資……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局局長梁丹就此評價,今年初建成的自貿區促使一些東盟國家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技術行業轉變,同時中國這一巨大市場也吸引著東盟國家更多的投資。“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如火如荼,中國-東盟自貿區無疑為實現區域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一陣東風。
傳遞經濟復蘇信心
受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在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將持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關鍵時刻,此次博覽會的召開,在促進區域合作與發展之外,還向世界傳遞著堅決反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積極信號,也傳遞著世界經濟復蘇的信心。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環球業務部助理秘書長張彩虹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參與的最大的一個自貿區,無論是面積還是市場,潛能都非常大。東盟和中國,這兩個經濟體,如果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話,會把亞洲的經濟推動得更快,對世界也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印尼客商黃錦禾今年已經是第四次參加博覽會,他帶來的參展商品包括咖啡和中藥飲品。他說:“自貿區的建成對我們來說是個好消息,貨物流通更加方便。今年我已經在南寧注冊成立了商貿公司,直接在當地銷售產品。”
印尼副總理布迪約諾在投資峰會開幕式上向與會企業發出投資邀請:“自貿區將使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更具吸引力,我們將不斷建設基礎設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他說,國際金融危機加強了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現在我們已經如期建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目前,我們各個國家都實現了堅實的增長,預計2011年東盟的整體增長率將達到6%。
有專家分析,隨著中國與東盟開放投資市場、改善投資環境、降低投資壁壘,未來雙方的投資合作將出現更大的增長空間。東盟與日本、韓國等國已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并開始實施,而中國尚未與這些國家建立自由貿易關系。另外,一些歐美國家對華部分產品進口設置貿易壁壘,因此,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投資東盟,借以開發日、韓、歐美等國市場。與此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區域外企業投資東盟,利用東盟與中國的“零關稅”來開發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自貿區的建成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新的機會。正是對經濟發展充滿信心,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海外客商的參展熱情高漲,博覽會展位供不應求。來自海內外的2000多個企業踴躍參展,實際使用展位4600個,東盟客商使用展位1178個,印尼、老撾、泰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6個國家獨立包館參展。
期待沖破三大藩籬
雖然中國-東盟自貿區開局良好,成就矚目,但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還僅僅是“盤到中期”,目前還存在貿易不平衡、物流不夠暢通等多方面合作藩籬亟待突破。
首當其沖的是貿易不平衡問題。今年從上半年的貿易統計來看,雖然中國對東盟的貿易是逆差,但對緬甸、越南、印尼等仍是順差,中國東盟工商界人士認為,一些國家的擔憂將為自貿區運行帶來障礙。
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說,怎樣應對貿易不平衡問題,如何進一步減少貿易壁壘,采取更有效的進出口管理機制,這是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最重要的挑戰。
其次,自貿區內物流發展層次不一、通而不暢的物流體系也成為自貿區經貿發展的掣肘。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表示,目前區域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物流觀念差異較大,物流標準不統一等因素,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中國-東盟經貿發展的一大障礙。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今年上半年才下降到18%以下。而東盟各國(新加坡除外)初步估算其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在20%以上,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一些分析人士提出,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對話協調機制,通過實現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政策、標準、信息平臺等多方面的協調統一,構建一個統一的物流運作平臺,從物流行業的角度、從整個自貿區的角度對物流系統進行整合,最大程度降低區域的物流成本,提升區域產品和經濟競爭力。
再次,自貿區的初步成效還有待各方的務實推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任沈世順認為,雖然中國與東盟國家已簽訂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但這些協議落實的實際效果還有待觀察和考驗。
“中國-東盟雙向直接投資的規模還偏小,2009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2130億美元,但當年雙向直接投資總額還不足100億美元,兩者明顯不相稱,”許寧寧說,目前,雙方服務貿易市場方面開放力度不夠,開放領域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雙方貨物貿易和投資合作。
對此,商務部境外經貿合作區辦公室副主任方蔚建議,下一步應力求實現更多的貿易創造,以貿易促投資,以貿易提振產業活力。
眾多與會專家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一個雙贏的制度性安排,在充分考慮協議各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市場準入,消除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實現雙方對經濟一體化效益的共享,進一步釋放自貿區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