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發展需要創新理念
2010-10-3 10: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0年,人們聽到了阿里巴巴入股星晨急便、復星集團洽談申通快遞、海南航空并購天天快遞,聯想投資、太平洋基金、嘉里大通、百世科技等積極接洽其他快遞品牌等等一系列的消息,這么一連串響當當的名字一古腦的瞄上了快遞業,長期不被關注的“快遞公司”突然成了大眾的焦點。中國的快遞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為什么產生這么大的魅力? 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對中國快遞培訓網資深顧問王志達進行了專訪。
《中國產經新聞》:王先生,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我國快遞業的歷史,以及當前快遞業存在的問題?
王志達:我國快遞業起步在改革開放初期,一直在懵懂中行走。直到1993年順豐、申通這兩家我國目前最大的民營快遞公司成立,1994年宅急送、天天快陸續成立,我國快遞業才真正開始。
2009年10月1日,隨著《郵政法》的實施,中國快遞公司告別了“黑快遞”的名聲,有了合法地位,被納入郵政業實施監管。由于《郵政法》對外資進入國內快遞市場設置了限制性條款,中國快遞公司再一次贏得了難得的發展空間。
當前快遞業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爝f業競爭主要是人才、資金、商業模式的競爭,但是,目前快遞業恰恰在同業競爭、資金、人才、商業模式方面均存在問題。
隨著企業數量增多,行業逐步陷入價格戰惡性競爭的泥潭,目前利潤已經非常薄,利潤率之低,已經讓很多快遞公司難以承受。
另外,快遞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就需要不斷加大硬件、軟件的投入,比如土地、車輛、流水線、業務系統研發、高端管理人才。同時要想迅速做大做強,不被行業拋棄,就必須要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持續不斷加強投入,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但是,當前快遞行業最缺的還不是錢,而是人才、是理念,有了人才自然有了理念,有了創新的理念,商業模式才能創新。
目前,很多快遞企業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家族色彩,常常是“懂業務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懂業務”。
《中國產經新聞》: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王志達:解放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首要的是要轉變觀念,企業老板不要認為資本進來是稀釋你的股權,是吃掉你的公司,是剝奪你的話語權。要敞開胸懷,引進對公司發展有利的戰略投資者。不單是引進資金,還要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高端的管理人才,敢于突破,敢于創新,盡早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治理企業,努力縮短和國際競爭對手的差距。
其次是重點要突出,特別是要在信息技術、品牌建設、服務產品研發、市場行為上下工夫。目前的國內市場還足夠大,快遞消費習慣正在形成,即便不做市場細分定位,只要服務過硬,依然能在競爭中勝出。畢竟,全國性的網絡型品牌沒有幾家,已經初步形成了壟斷競爭的態勢。當前的競爭,還是低水平的競爭,遠遠沒有達到充分競爭的階段,誰都有機會,就看看這3-5年時間內誰能抓住,從而笑傲群雄。
《中國產經新聞》:我國快遞業的前景怎么樣?為什么這么多資本要進入?
王志達:我國快遞業的前景是很好的,是個方興未艾的朝陽行業。這么多資本的進入也是看準了這一點。第一,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重要一極,而且勢頭良好,可長期保持;第二,中國物流業的發展空間巨大,我們的物流成本占企業成本的比重遠高于國外平均水平,大約有10%左右的發展空間,估計需要20甚至30年時間來和國際接軌;第三,電子商務成為推動物流快遞發展的引擎,隨著人們網絡購物這種消費習慣的養成,這種爆發可能是幾何倍數的。第四,國內快遞業經營模式原始、管理水平不高、單位利潤率低,無論品牌還是核心競爭力等各方面,提升和發展的空間都很巨大。現在這么多熱錢也好、機構也好,需要這樣一個投資回報率高的潛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