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蘇花公路 西太平洋“空中險徑”
2010-10-29 12: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近日一條新聞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9名來自珠海的游客包括導游,到臺灣旅游時遭遇臺風,在臺灣的蘇花公路上失蹤。事發時,有整整33個大陸旅游團被困在這條路上。一時間“蘇花公路”成為網上點擊量最高的關鍵詞之一,牽動著無數人的心。那么蘇花公路到底是一條怎樣的公路?為什么那么多游客蜂擁而至?它又有什么樣的歷史?讓我們一邊牽掛著失蹤的游客,一邊走近蘇花公路去回溯這條公路上沉睡久遠的歷史地理。
景色:絕美的西太平洋“觀景臺”
蘇花公路以臺灣宜蘭縣蘇澳鎮為北起點,南至花蓮縣,臨海道路全長118公里,約占臺灣海岸線總長度的十分之一。蘇花公路沿著臺灣悠長的海岸,穿過重重山巒,穿梭于懸崖與峭壁間,畫出了一道完美的“空中走廊”,沿途隨處可見太平洋的旖旎風光和海岸邊青山的嶙峋斷崖,是世界著名的景觀公路,被人們稱為景色絕美的西太平洋“觀景臺”,正是因為這樣絢麗的美景,蘇花公路也成為臺灣景觀最美也是最險的線路。
很多到臺灣進行環島游的旅客,都會選擇穿越蘇花公路,不僅因為蘇花公路是從宜蘭到花蓮唯一的一條公路,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蘇花公路臨海通道的沿途風光,已成為臺灣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游客們乘汽車在蘇花公路上飛馳,美麗而氣勢磅礴的西太平洋風光撲面而來,腳下是飛馳而過的懸崖峭壁,令人在驚恐中領略大自然的神奇,蘇花公路給每一位到臺灣的旅客留下了無法忘懷的記憶。
■最初宜蘭縣只是臺灣平埔族人的一個小村落,到清代才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到清光緒年間縣名才被雅稱為“宜蘭”
風光絕美的蘇花公路從臺灣東北部的宜蘭縣開始,舒展開它的傳奇。宜蘭縣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處中央山脈北端,有多條大河穿插其間,是臺灣著名的旅游勝地。最初,宜蘭縣只是臺灣平埔族人的一個小村落,到清代才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宜蘭縣盛產蘭花,在平埔族語中宜蘭縣被稱之為蛤仔難、甲子蘭或噶瑪蘭、蘭陽,清光緒年間縣名被雅稱為“宜蘭”。
著名的蘇花公路北起點位于宜蘭縣的蘇澳小鎮。蘇澳鎮在宜蘭縣的東南方,東臨太平洋,具有蜿蜒狹長的海岸,是一座寧靜如畫的海邊漁鄉。傳說,清嘉慶年間有位名叫蘇士尾的人,最先率眾在此地開墾,于是人們就以蘇士尾之姓“蘇”字,配以當地人稱這種水邊彎曲的地形為“澳”,命名為“蘇澳”。宜蘭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人們將宜蘭的雨美稱為“蘭雨”,蘇澳鎮便如這雨中靈秀的仙子,充滿著晶瑩之美。蘇花公路帶著蘇澳鎮水光的靈秀一路向南,帶著觀光的旅人去探訪造物主帶來的大自然的奇觀。
■蘇花公路九曲十八彎,而在公路106.4公里處,有一片開闊的避車道,是眺望禁地蘇澳港全景的絕佳位置
蘇花公路北段從宜蘭縣蘇澳鎮至南澳鄉,這段公路的曲折迂回可以說是九曲十八彎。而在公路的106.4公里處有一片腹地開闊的避車道,這里是眺望蘇澳港全景的絕佳位置。蘇澳港區東臨太平洋,三面環山,分為北方澳、蘇澳、南方澳三個港口,從蘇花公路避車道的角度,不僅可以領略蘇澳港的風景,也可俯瞰南方澳跨港大橋的雄姿。南方澳是臺灣的一般漁港,而北方澳則辟建成軍港,蘇澳港區則為禁地,三個不同的港口呈現出三種不同的身姿。
蘇花公路經過一連串的彎曲曲折之后,到東澳開始下坡,沿途風光舒緩平靜,有彎如新月的東澳粉鳥林海灘,還有如象鼻般的烏石鼻,以及觀音瀑布,谷風地塹,澳花村,紫明瀑布,仿佛呈現給旅人的視覺盛宴。
■早在清代,“清水斷崖”就被譽為臺灣八景之一,《花蓮縣志》曾記載清水斷崖險峻壯麗的地質美景
路險、崖峻、彎道多是蘇花公路最大特點,很多游覽這條公路的旅人都驚嘆于此。而在這些險峻的路段中,清水斷崖尤甚。清水斷崖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臨海懸崖連接而成的大塊石崖,前后綿亙達21公里,有的懸崖幾乎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這段懸崖高度均在800米以上,皆為片麻巖和大理石組成,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崩墜,氣勢雄偉,千萬年來始終巍然矗立于此,號稱世界第二大斷崖。蘇花公路便盤旋于這段山間峭壁,宛如飛越云霄的“空中走廊”,是整條蘇花公路最驚險壯麗的代表景觀。早在清代,“清水斷崖”就被譽為臺灣八景之一。清水斷崖雖然險要,但是其鬼斧神工的地質美景,還是吸引著無數旅人到這里觀光。
游客通常乘坐旅游車沿蘇花公路從宜蘭縣前往花蓮,汽車自和平穿過長長的和平隧道,再經過和中、和仁隧道,清水斷崖的峭壁懸崖,遂在眼前層層疊疊伸向遠方。旅游車行駛于山巒斷崖與廣闊無垠的西太平洋之間,臺灣東海岸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多數海岸懸崖下的海水深達千米,因此東海岸的海水湛藍如寶石般令人心醉。清水斷崖的海水更是寶石中的精靈,呈現出幽藍的色彩。然而如此美麗的海水,卻猛力地撞擊著陡峭的懸崖,車行于此旅客只見波濤洶涌的海水,看不見前方的道路,令人心驚膽顫。
翻看過《花蓮縣志》,其中對清水斷崖的記載還有印象。縣志介紹,清水斷崖全景包括和平、清水、崇德諸山臨海直降之斷崖,公路在半崖蜿蜒橫空。其間,清水站迤南之清水山東隅大斷崖尤為險峻,高出海面800余米、凌霄壁立,睥睨狂瀾,為世界罕見之海崖。蘇花公路在崖腰一線橫懸,依勢伸曲,綰交通于絕崖鯨波之際,車行自此,上摩危巖,下臨大海,形勢雄偉,氣象萬千。
細心的游客可以發現手中壹元的新臺幣,就是以清水斷崖為圖案的。清水斷崖是臺灣八景之一,如果沒有到過清水斷崖的朋友,可以從壹元新臺幣中領略到清水斷崖的美景。
■蘇花公路沿途的明珠——太魯閣國家公園,以峽谷和斷崖為特色,園內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
蘇花公路沿途最美麗的景點就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這座公園以峽谷和斷崖為特色,園內高山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太魯閣“TAROKO”,取自臺灣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意思是“偉大的山脈”,在這座偉大的山脈中居住著太魯閣人信奉的彩虹神靈。太魯閣成為國家公園,始于1986年,整座公園東起清水,西迄合歡西峰,南及奇萊山主峰,北至南湖大山,包含了花蓮、南投、臺中三個縣。園內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中橫公路東段沿線為主體,并且涵蓋南湖中央尖連峰、奇萊連峰、合歡山群、太魯閣大山、清水斷崖、三棧溪流域。
據說,400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運動使臺灣地層急劇上升。數百萬年來,立霧溪豐沛的河水,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臺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石巖層,于是形成了太魯閣最具特色的大理石峽谷景觀。
■開路先鋒廟是蘇花公路上人文景觀的代表
臺灣人一般是這樣概括蘇花公路的獨特,一邊是太平洋,一邊是懸崖峭壁。然而旅人在大自然造就的鬼斧神工之中,間或可以看到人工開鑿的影子。在蘇花公路旁,可以看到路邊靜靜佇立的“開路先鋒廟”。這是一座不大的廟宇,極少有旅人光顧。廟內大殿正中,供奉著開路先鋒爺的靈牌,據說,這里祭祀的都是當年為修筑蘇花公路因公殉職的無名英雄。
傳說,蘇花公路的修筑工程極為艱險,當年有很多工程人員在這里殉職,像這種紀念蘇花公路修筑的紀念性標志,在蘇花公路沿線還有一些。比如清朝的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修筑蘇花公路曾經立碑三座作為紀念,現在紀念碑還有兩座遺存在蘇澳冷泉,而在清水斷崖,為紀念修筑蘇花公路魂斷異鄉的日本人清水先生,還有錦文隧道,則是紀念1940年在清水斷崖附近搶修工事時,被崩落石塊擊中,墜海殉職的蘇花公路第三工務段段長吳錦文先生等等。來這里的游客會對在懸崖斷壁間,開鑿出這條舉世罕見斷崖公路而獻出生命的人,生出無限敬意。
■蘇花公路的終點是令人浮想聯翩的花蓮縣,也是高山族聚集人數最多的
蘇花公路的終點在花蓮縣,初聽“花蓮”的名字,一種浪漫清雅的感覺襲來,蘇花公路的名字就如它沿途的美景一樣令人浮想聯翩。花蓮縣位于臺灣東部,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也是高山族聚集人數最多的縣。花蓮縣的東部以海岸山脈瀕臨太平洋,西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南端與臺東縣的池上鄉、長濱鄉交壤,北側以大濁水溪與宜蘭縣南澳鄉接鄰,這樣的地理位置,使花蓮縣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花蓮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里,南北卻長達142公里,為臺灣僅次于臺東的第二“長”
縣。
據說花蓮古稱“奇萊”,也有說花蓮是“洄瀾”的諧音。相傳清嘉慶十七年(1812),部分漢人從宜蘭移墾,見岸際溪水日夜奔注,時刻與海浪沖擊而形成縈回的狀態,遂稱之為“洄瀾”。蘇花公路的傳奇,到花蓮縣已接近尾聲,游客一路上的驚心動魄,到這里得到了徹底的放松。
筑路:濃縮臺灣百年近代史
■清代沈葆楨最早主持修建“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不僅是一條景色絕美的景觀大道,在這條公里的背后,還隱藏著一段臺灣的百年滄桑,有人說蘇花公路就是臺灣近代史的一段縮影。
蘇花公路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同光年間,并且與清代名臣沈葆楨有關。沈葆楨,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他是清代抵抗外敵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則徐之婿。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人誤殺為借口,發動了侵臺戰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辦理海防及對日本交涉撤兵等事宜。
沈葆楨到達臺灣后為使政令通達全省,打通臺灣東西之間的聯絡道路,同治十三年,他調集十三營兵力,分北、中、南三路,修筑橫貫中央山脈的三條越嶺道。北路由臺灣道夏獻綸與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兵丁1300人、料匠200人費時兩年開辟出一條“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的臨海道路,就是現在被稱為“蘇花古道”的道路。北路開通前的南北交通貿易主要靠海路,陸路則僅為原住民遷徙踏出的山間小路。北路因沿著海灘和峭壁開通,非常狹窄曲折,能容兵卒一隊行軍。加之該路修筑后不時受到原住民襲擾,又因首尾相距較遠、難于設防,落石塌方,維護不易等諸多問題,最終到清末“蘇花古道”東澳以南路段逐步荒廢。
■日本統治時期的“蘇花公路”
1896年,日本使用武力占據臺灣后,為了有效控制山區的原住民,方便軍事運輸及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日本人的觸角逐步從西部向東部地區轉移。日本人在東部山區設立大批住在所(警察機關),各住在所之間修筑大量警備道路以方便聯絡,這些道路多沿襲原住民遷程路線及清代所開之路。當時日本人為了討伐原住民亦修筑了一條從蘇澳至花蓮的臨海道路——蘇花臨海道,這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
日本人修筑的“蘇花公路”,約為清代羅大春等人修筑北路的三分之二,但路線幾乎沒有重疊,因此清代的“蘇花古道”被徹底廢棄。日本人為防止原住民襲擊,沿路設置7個警駐所。蘇花臨海道1916年開始到1923年完工,其間經多次整修拓寬,路寬為12臺尺,費時7年,不久就因天災受損。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從蘇澳到太魯閣口之間,鋪設沙礫路面,部分路段鋪設兩道混凝土,供車輛行駛。太魯閣口到花蓮港間則大幅拓寬,使用沙礫鋪路,寬14米。沿線計有大型橋梁9座,隧道14處,全長約120公里,蘇花臨海道1932年全面完工。修建完成的蘇花臨海道,公路的彎道最小半徑則僅有15米,相當險峻。蘇花臨海道給當地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風光險峻的太魯閣峽谷,逐漸被世人所知,后又被評為臺灣八景之一,來此觀光的游客日益增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花臨海道開通以后,“蘇花古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對于鹽與酒等日常用品實行管制,于是許多民眾利用蘇花古道運送私鹽、酒等到外地買賣,當地居民形象地將“蘇花古道”稱為“酒保路”。
■抗日戰爭勝利后蘇花公路的變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回到大陸的懷抱。國民黨政府進入臺灣后,將日人留下的“蘇花臨海道”改名為“蘇花公路”,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改善與拓寬,逐步形成現今的規模。
國民黨政府對于蘇花公路的修筑,主要表現在修筑了大量的隧道,如1947年修建了粉鳥林隧道(即烏石鼻隧道),1950年修建了舊和平隧道,1956年修建了崇德隧道,1971年在舊和平隧道附近,修建了“新”和平隧道,1972年修建了和中隧道等等。當局修建如此之多的隧道,究其原因,就是原來的路面受到地震影響而坍塌,需開鑿隧道通行,以免發生危險。這些隧道的修筑,大大提高了蘇花公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安全,但是隨之而來的影響就是,游客觀賞蘇花公路一些沿途景觀受到了限制。
蘇花公路因為險峻異常,最窄路面僅有3.5米,彎道最小半徑則僅有15米,一直實現交通管制,只能單向通行。隨著臺灣經濟不斷發展,蘇花公路也在不斷進行拓寬。為此對新開鑿隧道高和寬的要求越來越高,隧道外的路基也由5.5米拓寬為7.5米。1990年,蘇花公路最終實現全線解除行車管制,實行雙向通行。從1932年蘇花公路的單向通行,至此經歷了58年時間。
驚險:當地人稱為“死亡之路”
蘇花公路自蘇澳到花蓮,沿著南北向的海岸,開鑿而成。蘇花公路所在海岸地質復雜,且位于地震、臺風、東北季風等自然災害特別容易侵襲的地方。強烈的臺風和東北季風帶來的海浪,不斷猛烈地沖擊著海岸,再加上陸地洪水和河流的沖刷,在蘇花公路沿途形成許多陡崖和崩坍地,給道路的修筑和維護帶來極大困難。清朝羅大春率兵修筑的蘇花古道,建成不久就因崩塌而不能通行。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對蘇花公路經過幾十年的整修才具有公路的雛形。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政府又經過多次整修才具有今天的規模。但每當臺風暴雨降臨之時,蘇花公路仍因時常發生塌方而中斷。即使在沒有強臺風和暴雨侵襲時,蘇花公路也因沿途多處山峰,而這些山體大多以土石結構為主,不時會發生塌方或滑坡,造成人員傷亡。“每逢下大雨,當地就會封路”,有當地人士甚至稱之為“死亡之路”。
因為蘇花公路惡劣的地質環境,從上世紀70年代起,途經該公路的重要客貨運輸均已轉向北回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采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盡管如此,從2002年至今,蘇花公路曾經發生過7次較大的塌方事故,今年這次事故是該公路78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美麗總是伴隨著危險而存在的,但愿蘇花公路經過整修能夠提供安全的行車環境,讓更多的人能夠領略大自然帶給人們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