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帶來馬邊巨變:5年中實現村村通公路
2010-10-29 12: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巍巍青山環繞著馬邊縣城,大渡河的支流穿城而過。城里的街上,汽車、摩托川流不息,不時有騎著大摩托的彝族小伙從身旁飛馳而過,只留下英姿颯爽的背影……站在街口,往半山望去,水泥公路依山蜿延而行,公路旁不時分出岔道,把道路伸展到綠樹掩映的農家。
“公路修好了,我們的生活也更方便了。”這是在馬邊彝族自治縣經常聽到的話。5年前,馬邊還有75個行政村不通公路,而僅僅5年時間,馬邊就已100%鄉鄉通水泥路,100%村村通公路。
過去——
揪心:203個行政村 只有125個有“機耕道”
馬邊彝族自治縣位于小涼山高原地帶,因地處馬湖之邊而得名,境內溝壑縱橫,山高、坡陡、谷深,交通十分落后。“從前路不好走啊,馬邊到樂山非常困難,更不要說山上的路了,好多山里人一輩子連縣城都沒有來過。”馬邊縣68歲的陳大爺回憶說,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全縣出境僅有一條的沐(川)馬(邊)路,由于公路質量很差,從馬邊到樂山行車要10多個小時。
就在5年前,馬邊的交通狀況也并不讓人如意。
2005年早春的一天,剛到馬邊就任不久的縣委書記左文良到民主鄉調研,19公里的通鄉公路,越野車硬是足足爬了2個半小時。調研中,村民的話讓左文良鎖緊了眉頭:全鄉14個村,13000名苗、彝、漢群眾散居在190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卻沒有一條通村公路,一條條羊腸小道就是村民們與外界聯系的唯一紐帶。而由于沒有公路,曾經發生過雪峰村9村民沿著瑪瑙河谷到鄉里趕集,山洪突發,9村民被山洪卷走,7人遇難的事件。
同樣令左文良“揪心”的還有一組數據:全縣幅員2383平方公里,19萬彝、苗、漢群眾散居在高山峽谷間,兩條進出境通道僅有68公里是油路和水泥公路;全縣28個鄉鎮只有沿線5個鄉鎮享受了這一“奢華”;203個行政村只有125個有“機耕道”,且無一條硬化;交通欠賬高達5000多萬元。
變化——
破局:突破交通瓶頸 通村公路5年“變”長1倍
今日,是馬邊彝族自治縣高卓營鄉趕集的日子。集市上,不時可以看到一些身著傳統彝族服裝的人們正在挑選生活日用品。57歲的婁者拉門一邊把剛買的豬肉放進背簍里,一邊招呼等在一旁的兒子回家。不一會兒,摩托車就載著母子二人沿著水泥路飛快地遠去。
“交通的改善,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極大地推動了馬邊經濟發展。”左文良告訴記者,民主鄉的調研對他促動很大,讓他決心突破交通瓶頸制約。
要修路,就需要錢,但是,錢從哪里來?“只有積極爭取唄。”左文良說,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他們緊緊抓住中央紀委監察部機關定點幫扶馬邊的這一重大機遇,縣財政設立重大項目建設基金,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同時積極和省交通廳、市交通局對接項目,幾年來共獲得國家部委和省市補助資金約0.8億元。“當然也不能光靠輸血啊,還是要想辦法自己造血嘛。”左文良接著說,為發展交通,馬邊借力打力,規定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拿出3000多萬元用于交通建設,同時新增財力的80%用于交通建設。
截至目前,馬邊彝族自治縣境內基本上形成了以省道S103線為主骨架,輻射縣鄉村的公路網。
公路總里程從2005年的955.57公里增加到了1329.57公里,鄉道硬化從2005年的3公里增加到了119公里,通村公路從2005年的373公里增加到了739公里(硬化320公里)。
現在——
欣喜:自籌資金100多萬 15萬村民義務修路
馬邊縣委、縣政府對交通建設的傾力舉措,也激發了千百年來棲居大山,祖祖輩輩肩背馬馱的老百姓的修路熱情。
民主鄉大田村是樂山市最偏遠的村寨,與涼山州雷波縣、宜賓市屏山縣相連。全村1080名彝族、苗族、漢族群眾,在村支書陳云康的帶領下,決心修通10公里村道。陳云康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12萬元,村民們集資10萬元,縣委、縣政府雪中送炭,143萬元的公路建設款資金全部到位。
為了讓農民成為農村公路的建設管理主體,政府把修路的決定權決策權交給群眾。修不修路、修什么樣的路、人平集多少資、投多少勞力,“一事一議”讓村民大會提出決議。群眾作出修路的決定后,各村成立修路協會,由群眾選出協會成員,現在會員中選出協會會長、會計、出納和質量監管人員,修路協會對建設資金高專戶、建專帳,并由專人管理,公路建設施工隊由修路協會和村民代表自行組織招標,工程竣工后,由村干部、協會成員、村民代表共同組建驗收監督小組公開公正地進行驗收。
公開透明的修路機制,讓村民們不但有了熱情,更有了信任,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工、捐砂捐石。幾年來,為了修建通村通組公路,馬邊各鄉鎮的村民一共自籌資金100多萬元,義務投工超過15萬個。
勞動鄉柏林村38歲的村民馮燕就感受到了修好路帶來的甜頭。“以前我們這里種的梨子和茶葉都得靠馬馭到山下去賣,路修好了以后,就有人到家里來收。”站在自己新修的房屋前的地壩里,馮燕滿臉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