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郴資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思考
2010-10-29 2: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郴州桂陽縣轄39個鄉鎮508個村(社區),區域土地面積2953平方公里,總人口82萬人。“十一五”以來,桂陽縣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二四三”發展戰略和“追趕長瀏望、領跑大湘南”宏偉奮斗目標,對接郴州“兩城”建設,積極融入“郴資桂一體化”,抓“兩源”促“兩型”,加快推進“三新”進程,縣域經濟呈現出又好又快的良好發展態勢。2009年,全縣生產總值由2005年(下同)的64.4億元增加到123億元,增長91%,年均增長13.1%;人均GDP由8995元增加到17184元,增長91.04%,年均增長13.1%。
桂陽縣融入郴資桂區域經濟一體化取得的成效
一是抓項目擴投資,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增強。“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促增長、抓項目就是保民生、抓項目就是攢后勁”指導思想,積極創新觀念,大膽先行先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年”等主題活動,全力跑項目、加快上項目、優質建項目。先后實施了100萬噸多金屬利用、寶山鉛鋅礦深部開發、10萬噸富氧煉鉛、100萬噸干法水泥、30萬頭新湘農生豬基地、20萬畝油茶開發、桉樹開發、商業步行街、五云觀市場、寶山工礦旅游、高星級賓館等重大產業項目,煙水配套工程、病險水庫治理、過境高速公路、S214線及通鄉通村聯網公路改造、城鄉電網改造、舂陵大道系列工程、環城西渠綜合治理、二三水廠、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龍潭東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009年,全縣共296個項目開工,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72個,投資過億元項目29個,總投資概算230.17億元,項目總量、投資總額、過億元項目分別比2008年增長42%、343.7%、70.6%;實際完成投資41.7億元(不含市分配項目),為年計劃的104%。項目建設特別是重點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投資額度逐年攀升,年計劃投資從2005年的14.0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7.91億元,實際完成投資增加到2009年的41.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上升到2009年的54.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GDP貢獻率提高到64.7%,經濟社會發展后勁大幅增強。
二是興園區調結構,新型工業化提速增效。圍繞把桂陽打造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基地、全國知名的礦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園區工業跨越推進年”和“企業服務年”等主題活動為載體,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2009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1.17億元,比2005年增長73%,年均增長14.7%,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8%提高到41.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3.5%,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4家,比2005年增加28家,2009年完成增加值36.51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1.4%,比2005年增長153.9%,年均增長26.2%;實現利稅總額13.12億元,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415.07%,比2005年的299.83%提高115.24個百分點。一方面,做優筑強發展平臺。堅持園區興工,把工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園區,把投入的熱點聚在園區,強力打造以縣工業園為核心的“一園六區”(縣工業園及長富、共和、寶山、芙蓉、燕山、舂陵項目區)發展平臺。以被評為省級工業園和郴州先行先試“34條”為契機,對接縣城總體規劃,高起點科學編制了《湖南桂陽工業園區概念性規劃(2008-2030)》和五個項目區控制性詳規,園區規劃控制面積從不足1平方公里擴大至29平方公里,其中長富項目區主要發展電子信息、輕工制造和能源化工業,寶山項目區主要發展以有色金屬為主的礦產品精深加工業,共和項目區主要發展電子信息和機械制造等產業,芙蓉項目區主要發展食品醫藥加工業,燕山項目區主要發展建材工業,舂陵項目區主要布局礦產品精深加工及化工業。近年來,先后投入9750萬元,新修園區主干道路11條38公里,現已建成8條22公里,構筑了完善的園區交通網絡,為園區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園區共聚集規模工業企業68家,形成了以礦產品深加工、輕工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特色產業集群,涌現了銀星公司、郴桂礦業、聯合錳業、三和有色、利和化工、杰鵬金牧、銳馳礦業等一批成長力強勁的非公有制礦產精深加工企業,正在籌建總投資64億元的30萬噸電解銅產業園和投資40億元的貫耳(溫州)工業園將強力提振桂陽經濟。另一方面,先行先試承接產業轉移。以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示范縣”為契機,充分發揮毗鄰粵港澳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主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業,有效促進了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外引內聯,全方位招商引資。2009年,全縣新批外資項目7個,合同利用外資503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987.5萬美元,增長25.3%,比2005年增長91.3%;內聯引資項目84個,實際到位內資13.8億元,增長14.9%,比2005年增長72.5%。筑巢引鳳,大興標準廠房建設。2010年1-10月,全縣已建設標準廠房14.04萬平方米,完成全年任務的127.6%,所有標準廠房均被預租一空。標準廠房的建設大幅加快了加工貿易企業引進速度,桂達電子、聯達電子、岳豐科技、優真特電子、亞泰鞋業、富翔電子、成音電子等企業紛紛落戶桂陽,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加速。
三是強基礎建基地,現代農業水平穩步提升。將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用足用活中央“三農”政策,科學布局產業,著力夯實基礎,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總量擴大、基地興旺、龍頭做強、品牌趨優的喜人局面。全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2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3.59億元,增長34.4%,年均增長7.7%。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先后啟動實施各類水利工程3萬余處,治理病險水庫100余座,改造基本農田20萬畝,建成煙水配套工程120余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1.8萬畝,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移民開發和國土整理項目400余個。目前,全縣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1.8億方,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75%。第二,產業基地發展壯大。堅持引進與培育并重,建立政府、公司、煙農“三位一體”煙葉生產投入機制,設立500萬元生豬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油茶開發專項資金等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加快推進產業基地建設,逐步突破“烤煙獨大”單一產業格局。目前,全縣已形成了烤煙、糧食、生豬、水果、中藥材和特色食品等6大農業主導產業,初步建成了20萬畝優質煙、40萬畝優質稻、120萬頭生豬、10萬畝無公害蔬菜、10萬畝優質水果、8萬畝中藥材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20萬畝油茶、200萬羽肉鴿繁殖場、萬畝食用菌生產基地、萬畝生態漁業開發等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第三,產業化程度提高。全縣擁有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20余個32萬畝,13個產品獲得QS認證,注冊商標8個,被列為全國烤煙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神農谷”山泉水榮獲湖南省名牌產品。發展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0家,其中省級5家、市級8家,聯結基地34.4萬畝;地方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1000余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45家,其中市級以上12家,帶動農戶7.68萬戶。特別是芙蓉食品加工區的興建,拓展了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平臺,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
四是旺商貿促消費,第三產業繁榮發展。積極發展以商貿流通、房地產、旅游文化等為重點的第三產業,促進市場經濟發育,優化資源配置,拉動消費擴大內需,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運行質量。200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23.66億元增加到46.82億元,增長97.9%,年均增長15.5%,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34.6%,拉動經濟增長6.3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38.1%,比2005年提高1.4個百分點。第一,商貿流通持續繁榮。按照“大市場、大商貿、大流通”思路,成功開發了桂陽大市場、五云觀市場、商業步行街,新建改造了一批城鄉專業、綜合市場,步步高、拓普、和美、幸福樹、肯德基等連鎖經營店以及一大批建材營銷企業先后進駐桂陽,專賣店、專業店、便利店、折扣店、連鎖店、超市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城市走進農村,形成多種業態共同發展的市場格局。2009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35億元,比2005年增加20.32億元,翻了一倍,年均增長19.1%。第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近三來,積極轉變觀念、創新思路,通過簡化房地產開發項目審批流程、大幅降低規費及服務性收費等措施,極大提振了房地產市場,開發規模、開發水平和開發檔次大幅提升,涌現了城領國際、蓉信世家、錦繡華庭、錦繡華府、龍府花園等一批高標準住宅小區。2009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8.3億元,增長315%;商品房銷售面積26.64萬平方米,增長136.8%;銷售額4.94億元,增長264.4%。第三,旅游文化產業后發趕超。著力推進旅游經濟“吃、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建設,致力打造“歷史桂陽、文化桂陽、民俗桂陽”旅游品牌形象。以成功承辦2006年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游節為標志,全縣旅游業步入健康持續發展軌道,呈現出后發趕超的態勢。陽山古村2008年成功創建國家3A景區;寶山工礦旅游項目2008年列為湖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2009年被列入全省旅游重點項目建設“251”工程,2010年5月獲得國家礦山公園資格;奇秀度假山莊2010年5月成功創建為湖南省首批5A鄉村旅游景區。2010年,金都匯、凱悅兩家高星級酒店破土動工,為旅游產業的提速發展吹響了號角。2009年,全縣接待游客105.6萬人次,增長28%,為2005年的2.6倍;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54億元,增長22%,為2005年的3.4倍。文化產業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娛樂、印刷、出版物發行、網絡服務、藝術培訓、民間藝術、群眾文化、文化旅游、電廣傳媒等行業在內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體系,擁有東塔、蒙泉、蔡倫進、歐陽宗祠、胡藤閣等文化遺產,正在建設的寶山工礦旅游項目和正在籌建的桂陽文化園將充分展示展示桂陽“漢初古郡、楚南名區、冶鑄重鎮”的風采。2009年,全縣有文化企業185家,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1億元,占GDP的2.5%。桂陽湘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新編湘劇昆曲《一天太守》榮獲全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歐陽海烈士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繼續保持“全國文化先進縣”榮譽稱號。
五是拓縣城帶鄉鎮,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以統籌城鄉發展、協調區域發展為目標,加快完善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強化城鎮建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速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全縣城鎮化水平由2005年34.97%提高到2009年的42.25%,年均提高1.82個百分點,四年時間城鎮人口凈增6.96萬人。首先,舞活城市規劃龍頭。積極呼應郴州“兩城”建設,主動融入郴州“4+2”區域發展戰略,圍繞把縣城建設成為郴州市次中心城市和湘南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投入300余萬元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確立了“1+5”區域一體化融城戰略,縣城總體規劃區域面積達到218平方公里,并一次性編制10平方公里的芙蓉新區和新澄片區控制性詳規,完成了芙蓉新區城市設計,啟動了2010-2030年縣城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其次,拉大城市框架。按照“東進西綠、南延北擴”的城市發展構想,堅持以新區建設為抓手,以大開發、大建設促大發展。啟動實施了舂陵大道、駿馬大道、寶藍路、翡翠路、芙蓉東路、歐陽海路延伸段、環城西路等10余條城市道路,拉開了8平方公里的芙蓉新區建設框架。縣城面積擴大到22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8萬。第三,積極打造生態城市。加強縣城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改造環城西渠修通環城西路,新建三水廠、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城市管道燃氣等重點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功能不斷增強。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改造迎賓路、歐陽海路等主要干道及廣場綠島園林景觀,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在保持省級文明縣城、衛生縣城的基礎上,2009年又成功創建為“湖南省園林縣城”。加快縣城生態圈建設,啟動實施了總投資1.4億元的寶嶺綠化、寶嶺公園和廣場公園項目。強力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淘汰關閉縣城周邊水泥廠3家、粗鉛冶煉生產線15條,空氣質量標準連續三年達到二級(良好)。第四,加快區域中心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1+9”區域率先發展戰略,扎實推進郴州福城杯“六個一”工程,流峰、洋市、飛仙、荷葉等重點鎮基礎設施大為增強,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按照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清六改一化”的要求,結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穩步推進鄉公路改造和村莊規劃、村莊整理、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2007-2009年,全縣投入1.6億元,改造通鄉聯網公路268公里、通村公路610公里,39個鄉鎮506個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或柏油路;投入2.3億元,完成村莊規劃250個,建設示范村118個、整理村240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進程大為加快。
郴資桂區域加速融合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是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發展步調不夠協調。雖然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郴資桂一體化”戰略構想,2008年又提出了“4+2”發展戰略,但尚未正式出臺指導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發展的專項總體規劃,城鎮建設、城際公交、文化旅游發展等諸多專題規劃也急需出臺。由于規劃的缺位,“兩區一市一縣”各自為陣,沒有形成發展合力。
二是缺乏統一的產業布局,發展定位不夠明確。未制定沿線區域總體產業規劃,縣、市、區之間的發展方向、產業布局、具體定位未統一協調,不能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導致部分產業重疊和惡性競爭,在招商引資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時,市里與縣、市、區之間存在競爭,縣、市、區之間的競爭更為激烈。
三是缺乏統一的執行標準,政策扶持不夠平衡。無論是“郴資桂一體化”,還是“4+2”,在政策支持、項目扶持等方面,四個縣、市、區明顯不平衡、不對等,在項目、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待方面的區域優先權上,桂陽縣、資興市與蘇仙、北湖兩區相比差距太大,與其它縣(市、區)相比,也沒有享受到“率先發展”應有的待遇。
四是缺乏統一的組織領導,協調機制不夠健全。自提出“郴資桂一體化”戰略以來,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有所加快,但由于桂陽縣、資興市與蘇仙、北湖兩區在行政上是平行的,一直未成立相對獨立、行政級別高于縣、市、區的專門協調機構,受觀念、思路、行政體制、經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一體化步伐并未達到理想進度,突出表現在行政壁壘、限制競爭、相互掣肘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加快推進郴資桂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建議
一是規劃先行,分步實施。著力推進區域內城市發展一體化。首先,要完善規劃。編制制約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規劃、生態建設規劃、交通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主體功能區規劃。堅持總體規劃引領、產業發展主導、基礎設施支撐,根據沿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明確開發方向和政策,推進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并以此確定不同區域的發展戰略定位、產業空間布局、城鎮化空間發展格局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其次,要加快沿線衛星城鎮點的開發建設。盡快出臺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城鎮群發展專項規劃。受行政區域和城市地理位置的制約,沿郴資桂大道桂陽向東、資興向西的城市發展縱深不足,其中桂陽僅有5公里多,因此城市發展一體化的重任在蘇仙、北湖兩區。從加速沿線城市化的角度出發,可以考慮將北湖區的行政中心遷至萬華巖鎮,將華塘鎮遷至郴資桂大道旁(如油山村);將蘇仙區的行政中心遷至白露塘鎮,將橋口鎮遷至郴資桂大道旁。第三,要統一編制沿線土地利用規劃。項目建設需要用地,首先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因此市里要統一編制該區域的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城市發展用地,而不是縣、市、區各自為陣。目前,郴資桂大道桂陽段沿線兩邊一半以上為耕地,我縣在第二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已將沿線兩旁500米內的耕地(部分為基本農田)全部調整為一般耕地(非基本農田),并劃定城鎮建設預留區0.5平方公里。
二是基礎先建,同城共享。著力推進區域內城鎮基礎設施一體化。比如:供水方面,遠期規劃實施“東水西調”工程,沿郴資桂大道將東江水引至桂陽,解決西線城鎮未來發展用水問題。道路方面,近期抓好郴資桂大道改擴建,遠期規劃修建郴資桂大道復線(北面),連接郴州、桂陽、資興的城北入口。當前,市委、市政府把郴資桂大道作為城市主干道正在進行改擴建,對拓寬郴州城市發展空間、拉開城市道路骨架、美化城市環境及加快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郴州、桂陽、資興城市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拓展,郴州的人流、物流將大幅增加,這條郴資桂主動脈將不能滿足需要。另外,郴州的商貿物流、人流大部分集中在北面,如汽車總站、同心建材市場、馬家坪市場、北湖市場和火車東站,從郴州城南入口經市區到達這些地點的時間花費與桂陽到郴州的時間差不多。因此,有必要修建一條復線連通城北。公交方面,積極推進公交一體化,近期開通郴州至桂陽、郴州至資興的公共汽車;遠期發展輕軌,這需在編制規劃時預留空間。電信方面,積極推進通訊網絡一體化,統一郴州、桂陽、資興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通話區間,實現“同城共享”。
三是統籌產業,錯位發展。著力推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第一,要推進園區產業發展一體化。以市財政轉移支付等形式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在保持利益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統籌沿線縣、市、區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統一園區的功能定位,對哪個工業園發展什么,哪個工業園不能發展什么,哪種類型的產業和企業放在哪個工業園,都給予明確界定,盡量避免重復建設、結構趨同、資源浪費,以致惡性競爭。第二,要推進商貿物流一體化。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郴州建設成為“湖南最開放城市、湘粵贛省際區域中心城市”,桂陽的城市發展定位為郴州市次中心城市和湘南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與市委、市政府的決策保持高度一致,是“兩城”建設的重要支撐。因此,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商貿物流發展的重點應該放在郴州和桂陽縣城,市中心城區重點發展商務服務業,北湖區重點發展物流業,桂陽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同步發展商務服務和物流業,著力推進北湖區湘南國際物流園、桂陽現代物流園和家具產業園的開發建設。第三,要推進旅游文體產業一體化。加快發展生態旅游、工礦旅游、紅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以東江湖、飛天山、蘇仙嶺、王仙嶺、萬華巖、湘南起義紀念塔、桂陽東塔、陽山古村、寶山工礦、桂陽文化園等為重點,捆綁打造資郴桂“三點一線”精品旅游線路。建議在郴資大道沿線預留旅游用地,用于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開發。
四是統一步調,政策配套。著力打破行政壁壘。第一,要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市直有關部門和區域內縣、市、區)政府組成的高規格的協調機構,設立獨立于其他部門、行政級別高于縣、市、區的專門協調辦公室,建立區域行政首長聯席會議、部門對口銜接等協調機制。第二,要出臺規劃實施條例。制定出臺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條例和郴資桂大道沿線區域城鎮群規劃實施條例,以法規保障相關規劃的執行。第三,要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在政策、項目、資金的支持上,不求與北湖區、蘇仙區一視同仁,但桂陽、資興要優先優惠于其他縣。比如,以“省直管縣”為契機,大幅調減財稅上繳項目和比例;提高項目審批、土地供應的優先等級,在指標上給予傾斜;加大對道路交通、農田水利、垃圾污水處理、保障性住房等項目建設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