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陜西渭蒲高速公路建設紀實

2010-10-27 21:4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大路開來雪中炭 
  (一)渭南主產有“三色”:金糧、白棉、黑礦。再加上牧、果、菜異軍突起,其道路通行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12:1,這是渭蒲高速一個讓人難以忘記的數字,也是一個飽含曲折、振奮的故事。 
  渭南人民渴望修渭蒲高速的十二年宿愿,一年多就變成了現實。這個陜西首條省級高速公路筆直地穿過渭北高原,南連京昆線,北接連霍線,還將延伸至滬陜線,全面帶動、輻射陜北、關中、陜南三大片區。 
  作為陜西的東大門,渭南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獨特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中原地區通往陜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 
  這里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最肥沃的地帶,渭水橫貫其中,華山冷峻而矗,糧食總產約占全省的1/4,棉花總產約占全省的3/4,從“陜西糧倉”、“陜西棉庫”一躍而為全國五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在地下,富含30多種礦藏、255億噸原煤地質儲量,素以“渭北黑腰帶”聞名全國。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黃金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和許多城市一樣,當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吹響后,渭南人開始思謀新一輪的發展規劃。當時,渭南東西方向僅有連霍高速公路;向陜北地區和向藍田、商洛地區的出行要利用省道渭清線、關中東環線,或者要繞行較長距離進行交通轉換。區域主要交通集散仍依賴5條國省等干線公路或部分縣鄉公路。單一的路網和落后的道路狀況不僅制約了渭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增加了車輛的運營成本,降低了效益。 
  (二)加密關中路網,聯通四條高速,渭蒲路成為助力“跪射俑”腰部的起始段。南北通行不暢將成歷史。 
  交通必須先行。必須形成以渭南為中心的交通樞紐,讓經濟發展的觸角快速溝通陜北、陜南,進而輻射鄰省、全國。蒲城作為陜西第一人口大縣而成為這條高速公路的一個結點。 
  從1998年起,渭南市開始為這條路招商引資。有知情人透露,12年間,市政府面向200多家單位招標,與其中4家草簽了協議,租地、招人、掛牌……但事情的發展出乎人們的意料。由于政府的資本金遲遲不能到位,再加上中標單位沒有多大實力,拿不到銀行貸款,修路的事情看起來很渺茫。 
  甚至直到2007年,渭南市交通局還投資2000萬做項目前期設計等,但是標也招了,地也征了,最終還是沒有了下文。路沒修成,更讓政府煩心的是騙子聞風而動,多家公司以“渭蒲高速”名義在工商局注冊,詐騙巨額錢財。 
  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為拉動內需,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在不到兩月時間里,相繼開工建設9條高速公路路,渭蒲高速是其中之一,并將其納入陜西高速公路網“2367”規劃,交給省高速集團實施。2009年7月正式施工。 
  路線起點在渭南市東與連霍高速公路相連,終點與京昆高速公路相接。后期向北繼續延伸,與新規劃的合鳳線、大鳳線相連,最終在黃龍與規劃的榆商高速公路相接,向南與西安大環線和滬陜高速公路相接,不僅成為貫通渭南地區中部的一條安全快捷的南北運輸大通道,而且在關中中東部地區形成了網格型公路交通樞紐。它的建設不但加密了關中地區公路網,很好聯通了陜西中部四條橫向高速公路,而且使渭南地區,特別是渭北礦產、農業富集區南北向公路運輸通道出口不暢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渭南市政府主抓“三化”:新型工業化、城市(鎮)化、農業現代化。致力打造黃河金三角商貿物流中心和關中新興的工業城市。 
  近幾年,陜西交通保持了迅猛的發展勢頭,投資額從2005年的175億元猛增到500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1/9。全省建成農村公路11.9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將在年內突破3000公里,逐漸形成安全高效的交通網絡。 
  2009年,渭南市交通基礎設施投資達到52.2億元,同比增長2.8倍,創歷史新高。農村公路建設率先在全省實現了10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累計惠及300余萬群眾。同時,被納入國務院正式批準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面對發展新契機,渭南市市長徐新榮自信地說,搭上“經濟區動車組”,我們要將渭南建成黃河金三角商貿物流中心和關中新興的工業城市。 
  在城市群建設上,渭南將作為西安大都市的次核心城市,主要發展機械電子、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業,適度發展煤化工產業,2020年建成區面積控制在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75萬人。把韓城、華陰、蒲城作為三級中小城市來建設。在產業發展上,依托蒲城通用機場和低空空域資源,重點發展飛行員培訓、航空俱樂部等通用航空產業園項目。建設華山人文自然旅游精品區,再現潼關八景。在新農村建設上,加快建設渭南—華陰、韓城—蒲城、銅川—富平城鄉統籌示范區。在交通設施上,新建渭南—蒲城—白水—黃龍、華陰—商州公路及韓城—黃陵鐵路。 
  10月15日,2010鹵陽湖國際通用航空節在蒲城鹵陽湖開發區拉開帷幕,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瑞典等國家的68架各類飛行器參加表演了和展示。 
  開發區距即將通車的渭蒲高速公路僅2公里,是兩年一度的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的永久舉辦地。區內的通用航空產業園被國家民航局確立為中國唯一的通用航空產業試點園區。 
  可以預見,從這里起步的,不止渭南通用航空產業…… 
  大路開來愛先行 
  (一)千難萬難,征遷最難。 
  砍樹、挖墳、拆房、鏟青苗、挪電線……把補償款發到人發到戶,村民們說他們干好事,同事們戲他們一群“壞人”。 
  渭蒲管理處12個盡干“壞事”的人,在短短26天里,完成了全線53公里、7000余畝的鏟苗清表工作,賠付各類樹木285082棵,青苗5228.655畝,創造了陜西征遷工作的奇跡。 
  這是一個怎樣的工作量呢?管理處副處長羅小軍和科長何小華把數字分解,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如果每分鐘數10棵樹,每天工作10小時,一個人得用47.5天才能數完285082棵樹木;如果10分鐘丈量一畝地,每天工作10小時,一個人得用87天完成5228.655畝青苗的丈量工作。 
  渭蒲高速公路途徑渭南市華縣、臨渭區、蒲城縣三個平原縣區,沿線穿越16個鄉鎮、62個行政村、163個村民小組,同時與150多道灌溉渠、多條地方道路、電力電訊、自來水、石油管道設施交叉,并跨越渭河、遇仙河等河流,上跨西延鐵路、侯西鐵路,下穿鄭西鐵路客運專線。全線合計跨越542處。 
  征遷量大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項目建設工期緊,只有不到1年半的時間。 
  2009年3月17日,渭南市政府召開渭蒲高速公路征地拆遷安置及環境保障協調動員會,交通、公安、國土等部門全力合作搞好征遷。市政府堅持征遷機構“一個窗口對外”的原則,對是工地實行封閉式管理。工程建設與地方的各項事務均通過市、縣(區)兩級征遷協調機構一個窗口辦理,簡化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征遷過程中,執行省市縣鄉四級聯動機制,統一要求、統一安排、統一時間、統一行動。各職能工作組既分工又協作,埋樁放線、清點、征地勘測界定工作完全同步進行,成一段、清一段、交一段。 
  (二)“我們橫下一條心,吃住在現場,和鄉村干部帶領村民沒日沒夜的砍樹、挖墳、遷墳……”這樣的工作總結讓人心里發笑,也深感征遷不易。 
  征遷人員每天的工作量達近20小時。 
  最有挑戰性的是,8天里遷墳347座,包括確定、清理、平整、布置4萬平方米開工典禮場地的工作量。當時,聽到上級確定的渭蒲項目開工時間和場地后,大家都犯了愁:那里有50畝果樹、347座公墳,一般得仨月才能遷完!為了加快速度,在補償標準不變的前提下,管理處包攬了農戶遷墳的人工、花圈、鞭炮等費用。那幾天,現場熱鬧非凡,這邊挖墳放炮,鼓樂作響,那邊平整場地,機械轟鳴。在難聞的氣味中,征遷人跑軟了腿,吹鼓手吹疼了嘴,箍墳匠累酸了腰……當最后一座墳遷完時,晚上六點多,下起了大雨。大家感嘆:老天爭氣!第二天,開工典禮如期舉行。 
  征遷工作人員白天在工地清點、登記,晚上加班加點匯總到12點。做到了當日匯總,當日兌付存單,次日進行兌付,兌付后立即鏟青。屬于集體用地的補償費用支付到村組,堅持“村有鄉管,村用鄉監督”的基本原則,實行直通車的形式。凡應補償農戶的費用,一律直接與農戶結算,實行一戶一卡一折,直補到戶,不設中間環節,不截留克扣。同時,公布征遷組車號、電話,群眾如有異議,可以隨時打電話咨詢。 
  (三)“跑斷腿、磨破嘴,前期工作就靠你。”行內人指出,征遷占前期工作量的70%,如果信任一個人,就讓他干這個。 
  說說幾個人。 
  2009年7月,時任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廳長、現廳黨組書記曹森視察渭蒲高速,了解到征遷中存在的問題后,曹森對羅小軍說,你是搞環境保障的老人手,你看著辦。話語里透著一股子信任。 
  軟磨硬泡是老羅這幫征遷人的看家本領。渭蒲路有17處線路,按常規到今年10月才能遷完。老羅和大家充分發揮跑斷腿、磨破嘴的精神,三個月里,光座談會最少開了50回,最終將拆遷提前了仨月。渭蒲路“五線”遷改涉及16個部門,簽了40個協議,產生費用3800多萬元,比原設計節省了1200多萬元。 
  負責“五線”遷改張建宏說,來管理處后他有三個變化:沒有距離觀念,沒有時間觀念,關注對象因工作而變。看見電線,第一個反應就是判斷是多少千伏的,就差把晾衣繩當成電線。有人酒量增加了,能喝一兩喝半斤,能喝半斤喝一斤,何小華說,我們不酗酒,但工作上的事,有時不得不喝。 
  渭河特大橋的防洪評價是一大難事,黃河水利委員會對此審批非常嚴格。此前陜西有個跨渭河的項目,就連副省長出馬,其防洪評價也遲遲未過。老羅跑到鄭州,操著一口河南腔,天天泡在黃委會,不讓進辦公室,就一直在門外站著等。他的經驗是,“如果一直站到對方不好意思,才可能搭上話辦成事。” 
  從理解到支持,老羅的數十席話打動了一位廳級領導,召開了專家評審會。會上,有兩位專家不同意設計方案,建議大橋移位。老羅急了,工地上早已經干開路基了,怎可能移動橋位!他馬上建議休會半小時。利用間隙,挨個做工作,講實際困難、述應對之策,終于使防洪評價順利通過。會畢午餐,患有糖尿病的老羅連干三杯紅酒,真誠感謝專家支持。 
  下午,拿著傳真過來的防洪評價文件,施工單位就進駐河灘干開了。 
  難事還有。 
  由于實際施工的需要,管理處在渭河上開了個口子:破堤41米,深2.85米,施工期持續近半年。老羅說,這種狀況,建國以來史無前例……協調之難,隱在話后。 
  大路開來故事多 
  (一)既沒陜北高速的粗獷豪邁,也無陜南高速的如畫風景,渭蒲高速像關中黃土一樣樸實渾厚。 
  這里,回蕩著一首短、平、快的凱歌。 
  “我們一直在奔跑”。渭蒲人說。53公里的渭蒲高速公路從正式開工到建成,僅用了15個月,月投資額2億多。 
  一開工,全線就開始大干四個月,做完了路基。進入11月,又掀起冬季大干熱潮,變“閑”為“忙”,變“慢”為“搶”,全面加快橋梁工程施工。四個月里完成產值37533萬元,占概算總投資11%。墩柱、蓋梁、梁板預制、梁板架設的完成均占總量的30%以上。 
  今年3月至9月,全線開展“大干200天,工程全部完”的勞動競賽活動,將路面、橋梁以及所有附屬工程全部納入考核范圍,獎優罰差。 
  一潮接一潮,渭蒲人就這樣“一路跑”了下來,還小有亮點: 
  ——路基填料好。全線均采用穩定性較好的材料填筑路基,如開山石渣、砂礫、石屑、粉煤灰、石灰土等,確保了工程質量。 
  ——地基處理形式多樣。沿線27公里地表廣泛分布飽和黃土、濕陷性黃土和鹽漬土,有些地方掘地50公分即可見水。管理處根據地質情況的不同,分別采用強夯、強夯置換碎石、灰土擠密樁、碎石樁等工藝,有效減少了路基工后沉降。 
  ——冬季養生好。在冬季施工過程中,50米T梁采用箱式養生、墩柱蓋梁采用蒸汽養生等措施,得到了省廳、質監站的高度肯定,在全省進行了推廣。 
  ——全線推廣橋梁后壓漿技術,有效縮短了樁長,1914多根樁基節省費用2400萬元。 
  …… 
  (二)人盯事,人忙事,這是施工一線。子想父,妻怨夫,這是后方現象。 
  孩子說,我希望爸爸早點修完高速公路,天天和我在一起。妻子說,你咋人回來了,心還在工地上。 
  渭蒲故事多,有幾“請”值得一說。 
  “點兵”首“請”女管家。渭蒲管理處處長高世君介紹財務科長袁亞平時說,“她是我點的第一個兵。”資金支付是進度的保證,高世君就擔心“斷頓兒”,請管家經過了重重考慮。袁亞平干財務十余年,此前經手的最大數額不過一年數千萬,現在是一年20多億,而且資金用得巧、用的安全,既考慮利息支付,又不致被施工單位挪用,有力保證了工程進度。高世君評價她,財務管理精,點子清,責任心強,是個好兵! 
  二“請”墩柱、蓋梁“穿棉衣、蒸桑拿”。去年第一場雪后,建設者眼里的墩柱、蓋梁就嬌貴了,住進三層保溫帳棚,通過蒸氣進行養生。50米T梁的保溫棚是用保溫彩鋼板做的,其實就是活動板房。工人在里面干活得光膀子,出來后穿著棉衣還哆嗦。冬季大干里,全線完成墩柱701根,蓋梁290個,梁板預制1574片,有效利用了時間。 
  三“請”母巖來工地。渭蒲路的路面碎石主要來自華陰蓮花寺石料廠,由于境內還有西潼高速開擴建工程施工,爭料比較嚴重。為了“不斷頓”,路面1標先期給料場投資200萬元,提高其生產能力。同時,購買碎石設備和母巖,在施工現場自行加工。項目經理張太忠介紹:“還沒開始路面施工,我們7萬噸母巖已經生產完畢,保證了數量和質量。” 
  四“請”家屬工地過大年。冬季大干橫跨春節,一放假既費時間,又渙散軍心。從管理處到施工單位,都發動家屬來工地過春節,有的單位解決家屬吃住,有的解決來回路費。大年三十,高世君特意慰問全線,鼓舞士氣。這個年過得,依舊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炮照放,班照上。 
  高世君說,這幾“請”,請出了效率,請出了進度。 
  (三)少橋沒隧不拐彎,設計時速每小時120公里,這樣的路在外人眼里,基本沒啥難度。 
  但當工期壓到最緊,許多問題、難題接踵而來…… 
  12個月的建設工期! 
  長4377米的渭河特大橋,創造了同期同類同規模橋梁建設的最快記錄。 
  每年6至9月,是渭河的主汛期。施工單位必須在主汛期來臨之前做完橋墩基礎。可是,渭北綿厚的黃土下全是粉砂,鉆頭一碰很容易塌孔。建設者采用了油田專用的固向泥漿,此材料比較黏稠,可在砂石周圍形成保護不致塌孔。 
  工程科科長趙富強介紹,最難的是,鋼筋籠被砂土埋沒塌掉了。常規用沖擊錘將其砸碎,再用磁鐵吸出來。但這樣費時費力,一個鋼筋籠從砸碎到吸出得一個月,特大橋兩個標段有10余個塌掉的鋼筋籠呢。辦法總比困難多。建設者在籠內鉆出小孔,派潛水員從小孔下水,把鋼筋籠橫向割開,將廢棄的鋼筋一根根拔出來。這樣只需4小時,大大節約了時間。 
  談及渭河特大橋施工之快,陜西高速集團副總經理林新元說:“雞多蛋多。在樁基施工中多開工作面,機械多了,成孔就多。”他是橋梁方面的行家,參與設計、施工的有西北最大跨徑的徐水溝大橋,最高的連續鋼構大橋洛河特大橋等。 
  渭蒲項目的重大技術環節,他都在現場指導,抓關鍵點施工。“半個月,我們搶完了主漕河的樁基施工。否則,今年的桃花汛一來,急死人也沒用。” 
  橋墩施工也費了周折。根據黃委會要求,橋墩須在河堤三米外,這樣一來預制梁卻跨不過去。只有加大南北兩岸橋墩跨徑,兩岸總跨均達百米以上,這意味著橋板必須現澆混凝土,工期至少得四個月。咋趕時間?現澆所有的支架、模板都是一次投足、用夠,不循環。比如5標段,本計劃6套模板,后增加到13個。 
  渭蒲路即將通車,建設者想立石紀念,不知上書何文,思來想去,決定只寫通車日期。 
  這日子,是他們的期盼,也是他們的功績。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