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聯網應用開始起步
2010-10-27 0:5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針對目前物聯網編碼技術標準不統一、少量應用局限在局域網內、缺乏公共服務平臺、物聯網應用門檻高等問題,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旗下的北龍中網(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日前推出“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首度實現了物聯網從局域到互聯、企業應用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的跨越,推動我國物聯網產業開始從技術理念走向日常公共應用服務。
-
物聯網是國務院剛剛確定的我國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的英文名稱叫“TheInternetof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根據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物聯網將成為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下一個萬億元級新興產業。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聯網的終端將達到500億個。
據北龍中網(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毛偉介紹,盡管我國在傳感網方面有著多年的技術積累,但目前我國物聯網仍然處于發展初期。發展物聯網突出的瓶頸:一是技術標準不完善,編碼標準不統一。目前多種物品編碼方式共存,企業無所適從,甚至很多自行編碼,不利于統一管理和信息共享;上百億的物品在編碼后,每個編碼到底對應什么物品、承載什么樣的信息、提供什么類型的服務、適配什么樣的服務接口等,需要一個統一的歸口進行解析、翻譯、呈現和定位。二是技術不成熟,推廣應用成本高。物聯網應用大多需要企業自行建設,項目建設存在投入資金大、運營成本高和建設風險。三是物品沒有真正上網,物品的網絡沒有從互聯網過渡到物聯網,應用系統封閉,信息不能互通。四是物聯網應用信息安全問題。互聯網存在的信息安全問題,同樣在物聯網上存在,甚至物聯網上還有大量未知的信息安全風險。
基于此,北龍中網充分利用中科院的科研力量,歷時6年,研究開發出了“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系統。“這也是一種嘗試,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臺,將物聯網應用和互聯網平臺充分結合在一起,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毛偉說。
“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兼容各種編碼技術標準,借助該平臺的編碼標識映射功能和托管應用,消費者可以通過物品上的條形碼、二維碼等物聯網標識與商家進行互動,企業也得以實現低成本高效跨網推廣和業務管理,開啟物聯網應用。目前,通用網址和無線網址率先融入該平臺作為物聯網標識,意味著物聯網從數字編碼進入中文標識階段。借助該公共平臺,通用網址將成為真正在互聯網和物聯網都“通用”的網址。
業內人士指出,物聯網已成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進入物聯網時代,智能醫療、環境監控、智能電梯、動物標識、電子錢包、智能電網等都將慢慢滲透應用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而“物聯網標識公共服務平臺”的適時啟動,將切實推動我國互聯網和物聯網標識融合的發展,實現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的跨越,讓科技創新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