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鋪就20萬公里惠民路
2010-10-26 10: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預計到今年年底,山東農村公路累計建設投資600億元,通車里程將達到20.2萬公里,99%以上的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2003年以來,山東全省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力度、建設規模、發展速度均創下歷史最高水平。20萬公里的農村公路不僅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更為全省農民鋪就了一條惠民路,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氣象。
去年年底97.64%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東的路”就名揚全國。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3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將基本實現“村村通油路”定為當屆政府的重要任期目標,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拉開了“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大幕。山東交通人以史無前例的氣魄,率先提出了“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全省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
到2009年年底,全省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率達97.64%,行政村通客車率達99.76%,累計改造農村公路12.82萬公里。一條條富民強村的“黃金大道”拉近了城鄉距離,繁榮了農村經濟,改善了農民生活,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出亮點,“山東路好”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
山東農村公路建設的發展,不僅體現在通車里程增長上,更表現在工程質量和養護管理方面的顯著成效。建設中,山東交通人更是筑牢質量、廉政、農民減負這“三道防線”,對這三項工作實行一票否決,保持農村公路建設健康穩定的發展勢頭。
2008年9月,山東省人大常委會發布《山東省農村公路條例》,并于當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各市、縣也相繼出臺相關辦法,其中,濟南市率先在全國通過地方性立法。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廳長賈學英要求全省各級交通部門,把“有路必養,有路必管;養必養好,管必管好”作為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目標,加大《山東省農村公路條例》落實力度,突出抓好農村公路養護薄弱環節,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健全規章制度體系,推動農村交通規范化發展。
基本每個鄉鎮有一個等級客運站
在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山東交通堅持路、站、運協調發展的理念,提升農村交通一體化水平。對路、站項目實行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按照“前站后所”模式,全面啟動集農村公路管理、客運、貨運、農村物流“四位一體”的鄉鎮交管所建設,全省累計建成規范化交管所1355個,基本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個等級客運站。
德州市充分利用農村公路建設成果,依托基層交管所,高標準建設全市交通物流信息中心,啟動建設10個縣級交通物流分撥中心,建成100多個鄉鎮交通物流站、1000多個村級交通物流點,開展了城鄉交通物流客運小件快運、快貨專線運輸等業務,有效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山窩窩”變成了“香餑餑”
山東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了新氣象,不僅徹底結束了農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更點燃了農村特色經濟這把火,讓農民收入狀況發生巨大變化。
盛產大櫻桃的肥城市安莊前寨子村自從通了環山路,外地客商紛紛上門搶購櫻桃,櫻桃價格竟飆升到五六十元一斤,樂得村支書武文平合不上嘴。他還計劃在山上開飯店,搞養殖,讓城里人到農家摘大櫻桃、吃野味。
劉臺村三面環山,肥桃種植面積1900畝。15公里的公路修通后,溝谷山坡的5個自然村被連了起來,“桃花游”使窮山溝變成了“桃源世界風景區”,連續七年承辦桃花旅游節,年均接待游客2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0多萬元。原來的“山窩窩”變成了“香餑餑”。
村村通公路和村村通客車,拉近了城鄉距離,為城鄉有機融合架起了一條快速通道,增強了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功能,有力促進了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10月27日,第二屆世界農村公路大會將在山東召開,這不僅是對山東交通工作的極大鞭策和鼓勵,也是對山東農村公路建設成績的肯定。賈學英在勾畫“十二五”山東農村公路建設藍圖時指出,未來五年,山東省將全面開展農村公路“網絡化”建設,統籌解決農村公路“斷頭路”問題,有步驟推進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工程建設,加快危橋和縣鄉老瀝青(水泥)路改造步伐,加速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省農村公路里程達到21.5萬公里,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通客車,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