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行業資訊

濱海新區現代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建設調查

2010-10-26 0:3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交通是城市的命脈,是城市永恒的主題,便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濱海新區在加快推進開發開放,全面實現功能定位過程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意義重大。今年全國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天津代表團審議時講話中也特別指出,濱海新區要下大氣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加大投入、確保質量,注重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形成暢通高效便捷的立體化交通網絡。目前,濱海新區正在科學規劃構筑綜合立體大交通體系,為開發建設搭建良好平臺。為深入了解濱海新區大交通體系建設對區域發展帶來的影響,濱海時報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肚量”大“嗓子”也要大
  大發展需要大交通配套
  “現在濱海新區通行的道路越來越多,通行的效率也越來越高了。”在談起濱海新區的交通體系時,加拿大CLC物流有限公司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李長樂告訴記者。
  他說,該公司平均每3天就有約3000噸貨物需到天津港集港,每年光糧食的出口量便達100萬噸左右。對物流企業而言,交通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津塘公路、津塘二線、津濱高速公路、津漢公路、天津大道……新區的道路建設得非常快,建設標準也很高。”說到目前新區的道路,他如數家珍,“再加上其他環節的服務水平日益提升,有時3000噸貨物僅需一天半便可發完。”
  回憶起過去集疏港的情形,李長樂頗為感嘆道:“不可同日而語。”他說,那個時候,道路少、碼頭少,經常碰到甩貨的現象。“一旦甩貨,不僅會影響這一筆業務,還會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對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是切切實實的。
  華韓(天津)貨箱有限公司陸運部的于經理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該公司每天都有約20輛貨車需進行集疏港,其中有8輛左右需前往北京、華北等地區,一個月集裝箱的運輸量約為300TEU。“道路狀況的好壞,與物流企業的運營密切相關。”他認為,現在濱海新區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已然達到非常高的水平。
  但是,道路建設一日千里的同時,李長樂和于經理也都對濱海新區的限高、禁行等措施表達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有些路不讓貨車走,我們的貨車不得不繞遠。”于經理說,“一輛車每天至少多繞20公里,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如果實現客貨分離,進一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對貨運和客運都是福音。”
  李長樂同時是天津摩根斯坦福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為希望到濱海新區投資的企業家提供咨詢服務。他告訴記者,投資者們都非常關注新區道路的通暢程度。
  “天津港的吞吐量大,濱海新區的經濟體量大,‘肚量’大了,‘嗓子’可千萬不能堵。”于經理說。
  在物流從業者為堵車等現象感到頭疼的同時,旅客出行也遇到了同樣的苦惱。經常自駕車往返于天津市區和濱海新區之間的楊先生便曾向記者表示,道路修好了,但還是經常碰到堵車的現象,一個是車多了,另外和大貨車混行在一起,也感覺道窄了不少。
  政府聲音
  海陸空打造三個交通圈
  提升新區服務輻射能力
  濱海新區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濱海新區正通過完善路網設施,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等方式,打造宜居都市交通系統。
  下一步,濱海新區將全力打造“海陸空”立體大交通體系,形成核心區與市中心城區、各功能區之間的“30分鐘工作通勤圈”,與北京、秦皇島、唐山、承德等周邊城市間的“60分鐘都市生活圈”,與遼寧、河北、山東等環渤海區域的“90分鐘產業經濟圈”。
  據了解,為進一步完善交通體系,濱海新區組織編制了《濱海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規劃》(2011-2013),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科學、立體、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這一交通體系涵蓋新區內、雙城間以及對外交通體系三個層面。
  新區市區 30分鐘工作通勤圈
  在雙城間交通體系建設方面,濱海新區全力建設5條高速公路、5條骨干公路以及3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中,京津塘高速、津晉高速已建成通車,津濱高速公路拓寬工程正在進行基礎施工,計劃年底前具備通車條件;津港高速主體基本完工,計劃11月份全部完工。5條骨干公路中,天津大道、港城大道已竣工。3條軌道交通中,地鐵9號線(津濱輕軌)計劃年底至天津站工程完工,Z1線、Z2線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計劃近期開工。核心區與市中心城區、各功能區之間的“30分鐘工作通勤圈”將不再僅是夢想。
  周邊城市 60分鐘都市生活圈
  在對外交通方面,新區高速規劃為“1環11射”骨架路網。其中,“1環”為濱海新區高速環線,由國道112高速、海濱大道(中段)、南港高速、西外環自然圍合而成;“11射”是指濱海新區11條對外輻射通道,包括: 3條連京通道(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112國道)、3條向北通道(海濱大道、唐津高速、塘承高速)、3條向西通道(津石高速、南港高速、津晉高速)、2條向南通道(津汕高速、海濱大道)。目前,東側半環海濱大道已開始半幅導行,西外環已于9月中旬正式開工建設;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海濱大道北段一期、唐津高速、津晉高速、津汕高速均已建成。預計到2013年,新區“1環11射”骨架路網除南港高速外將全部建成。
  環渤海區域 90分鐘產業經濟圈
  與此同時,濱海新區還著力提升海空港功能,2013年完成天津港30萬噸級航道、臨港工業區大沽沙10萬噸級航道、南港工業區5萬噸級航道及配套碼頭建設,初步建成南北雙港格局。加快濱海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建設。力爭2013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500萬標準箱,機場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同時大力增強鐵路運能,2012年完成津秦客運專線、京津城際延長線兩條客運線及于家堡樞紐站(濱海東站)、津秦高鐵站(濱海西站)、濱海北站等配套車站建設,實現濱海新區與北京45分鐘通達,與秦皇島1小時通達。
  在加快硬件基礎設建設的同時,濱海新區還將加強交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濱海新區智能交通ITS平臺建設,制定客貨運車輛交通組織方案。在核心城區南海路、河北路、新港路等部分主干道實施綠波控制、禁止左轉等交通管理措施,合理進行交叉口拓寬和渠化設計,在紫云片區、新村片區、開發區生活區等區域實施單向交通,提高道路快速通行能力。
  數據庫
  據濱海新區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09年,濱海新區鐵路總長度234公里,鐵路貨運能力達到1億噸;建成高速公路6條,高速公路總長度198公里,建成一級公路27條,總長度352公里,建成二級公路29條,總長度300公里;濱海新區核心城區及各功能區建成區道路總長度773公里。在軌道方面,目前濱海新區的軌道交通主要為聯系中心城區的津濱輕軌,目前每日運行客運列車157次,每日實際平均客流4.4萬人次。在公交方面,濱海新區現有公交線路68條,運營車輛1126輛,日均客流量30萬人次。同時,海空兩港樞紐地位不斷提高,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路網結合公交系統
  完善都市交通體系
  交通是城市的命脈,便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是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隨著濱海新區的加快發展和“十大戰役”的快速推進,對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濱海新區的生產總值從1994的112.3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810.67億元,從2005年開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8%。今年,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預計完成4億噸,集裝箱完成1千萬標準箱。交通體系的建設必須適應這種經濟發展速度的需要。”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秉鐮教授向記者表示,“大交通是大發展的前提,濱海新區要奠定在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地位,發揮在區域經濟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必須建設高水平的大交通體系。”他說,濱海新區的輻射作用是兩個扇面,一個是依靠港口向國際輻射,另一個就是依托公路向周邊省市、區域輻射。只有通暢的交通才能發揮濱海新區的聚散能力。
  與此同時,交通問題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大交通體系建設關系著宜居城區的建設。
  劉秉鐮認為,目前濱海新區的交通現狀還不是較為完備的都市交通系統,而是長途的、城郊的交通運輸系統。“這樣的系統不能適應濱海新區發展成為宜居生態城區的定位需要。”他告訴記者,濱海新區的大交通系統應該向網狀的都市交通系統發展,是國際化的、現代化的、立體的交通運輸體系,更為便捷、人性化,包括地鐵、輕軌、城鐵,也包括天津到北京之間的快速客運系統,再加上網絡化的地面交通系統,以及城市軌道等輔助公共交通系統。步行十分鐘就能找到公共交通運輸設施。
  他說,發展這樣的交通運輸系統必須正確處理好滿足交通現狀以及變化并不快速的人口居住的分布狀況,和遠期濱海新區城市空間布局規劃之間的關系。“應該按照分梯次、分階段和適度超前的建設序列安排,并在建設過程中結合現狀進行。”
  1環11射疏港路網
  “內客外貨”有效分離
  在濱海新區大交通體系建設中,物流和人流間關系的處理,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必須要使物暢其流,人便其行。”劉秉鐮表示,客貨分流是目前國際上的重要趨勢。濱海新區有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天津港,港城相輔相成。必須通過設計使客貨分離,既使客運不受貨運的影響,避免污染和噪音等問題,又使貨車的通行更為科學、經濟,二者互不干擾。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客貨分離也得到了包括李長樂等在內的物流業者的歡迎。
  據了解,為實現客貨分離,濱海新區規劃打造高速疏港、普通干線疏港兩極系統,其中高速疏港系統主要服務于區域對外遠距離疏港交通,干線疏港系統則主要服務于濱海新區內部及周邊鄰近區域的疏港交通。通過兩極疏港系統的布設,使得內外疏港、高速與普速疏港能有效分離互不影響,從而提高疏港效率。
  “1環11射”將成為濱海新區的對外疏港路網,其中環線主要起到對高速疏港交通的屏蔽、銜接、轉換的作用;射線則直達區域腹地,提高天津港對腹地的服務、輻射作用。
  而普通干線疏港系統,則將成為高速疏港通道的有益補充。濱海新區規劃將城區范圍內的普通疏港通道外移,城區段禁止疏港通道穿越,與主要高速疏港通道平行規劃輔助性疏港干道,強化疏港交通可靠性。
  在鐵路疏港方面,濱海新區將按照“內客外貨”的原則,將鐵路貨運編組站調整至濱海核心區外圍,避免對城區的干擾和影響。2013年完成鐵路進港三線、南港一線兩條貨運鐵路及天津港集裝箱中心站、萬家碼頭編組站改造等配套編組站建設,實現與既有鐵路和車站的有效銜接,鐵路貨運能力達到億噸,基本實現“內客外貨”鐵路貨運格局。
  此外,濱海新區還將在港區和核心城區外圍區域規劃建設集停車、車輛維護、餐飲、住宿為一體的大型綜合貨運車輛服務中心,以促進客貨分離。
  打通瓶頸區內通行更順暢
  加快建設“5橫5縱”結構 織起各功能區聯通路網
  在區內交通方面,濱海新區正加快建設“5橫5縱”的路網結構。“5橫”指津漢快速路、津濱高速路、津塘二線、天津大道和津港快速路,“5縱”為機場大道、薊汕聯絡線、漢港快速路、西中環-海景大道和塘漢快速路。目前,塘漢快速路、東金路已竣工通車,其他道路均在加快建設中。
  實施“兩橋”新建工程 緩解核心區交通壓力
  此外,濱海新區還實施“兩橋”新建工程,一是力爭年內啟動開發區第二大街與塘沽杭州道架設跨京山鐵路橋,二是建設長180米、寬5米的輕軌市民廣場站過鐵路天橋,力爭今年底完工,增加塘沽與天津開發區間的通道,緩解新港四號路、河北路交通擁堵壓力。濱海新區還在著力打通交通瓶頸方面實施節點改造工程,對中央大道與大連東道、新港一號路與港醫路、津塘公路與新北路等系列交口進行合理導流或改造,并新建匝道,聯通京津塘高速和車站北路,緩解河北路立交橋交通壓力,減少車輛繞行距離。
  公交優先 加快推進綜合樞紐項目和軌道交通建設
  同時,濱海新區大力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組建了濱海新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優化公交線網布局,新開1條核心城區公交環線,打破了公交線網條塊分割的壁壘,實現了12條公交線路的有效接駁;新開和完善新區核心區內、功能區間6條公交線路,方便了市民換乘需要。投放新型環保節能公交車120部,改造中途站133對,設置自行車租賃點12個,提高了公交硬件設施水平。下半年計劃新開9條公交線路,投入200部新型環保車輛,建設6座公交首末站、67對中途站,啟用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力爭盡快建成安全、準點、舒適、便捷的“綠色公交”運營體系。同時加快推進綜合樞紐項目和軌道交通建設,先期啟動Z1、Z2、Z4三條市域快線和B2線,盡快形成新區軌道網。(記者 陳西艷 馬坤)
  專家聲音
  科學規劃構筑立體大交通體系
  濱海新區建設和交通局局長 王國良
  經濟的騰飛離不開交通的發展。交通是加強區域發展的優先工程,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先導作用。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需要現代化的立體交通體系進行有效支撐。為充分發揮濱海新區對環渤海和北方地區的服務輻射功能,真正體現人流、物流的高效流通,濱海新區正在圍繞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加快提升海空兩港功能,打通區域鐵路、公路大通道,完善城市道路網絡主骨架;有效緩解港城交通矛盾,建設綠色交通體系;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強化內外交通、多方式交通之間的有效銜接,構筑通達腹地、高效便捷、銜接緊密、客貨分離的一體化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作為濱海新區的建設和交通部門,我們按照統籌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實際需要,乘勢而上,科學謀劃,全力推進,努力搭建好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交通平臺。
  一、從統籌區域發展的高度科學規劃與完善濱海新區交通發展藍圖
  按照本市“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的總體空間戰略布局,濱海新區從對外、雙城、內部交通網絡三個層面,全面規劃并開展了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當前,在濱海新區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大戰役”正如火如荼全面推進,廣大建設者全力以赴,建設濱海新區“海陸空”立體大交通網絡,構建暢達的對外交通體系;加快津濱交通走廊通道建設,強化市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雙城”之間的交通聯系;不斷完善新區內部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設,構筑結構合理、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交通網絡。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形成新區核心區與市中心城區、各功能區之間的“30分鐘工作通勤圈”,與北京、秦皇島、唐山、承德等周邊城市間的“60分鐘都市生活圈”,與遼寧、河北、山東等環渤海區域的“90分鐘產業經濟圈”,構筑起暢達便捷的濱海新區大交通網絡。
  二、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整體推進各大工程項目
  (一)著力提升對外交通能力和服務輻射功能
  圍繞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目標,濱海新區積極推進“兩港”、“雙高”,即海港、空港和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進一步打破空間界限,進一步加強與華北、東北、西北和華中、華東等地區的溝通與連接,暢通濱海新區與周邊地區、腹地的聯系,大大提升對外交通能力和服務輻射功能。
  目前,天津港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五的一流大港,這是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的重要依托。同時,圍繞“十大戰役”,全面開展東疆港、臨港、南港、中心漁港等港口建設,推進保稅港、工業港、商業港和漁港的功能開發與提升,繼續加大內陸無水港的建設。濱海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即將展開,建成后將達到我國北方樞紐機場能力。這些都將全面提升濱海新區海空港的服務功能。
  增強鐵路運能方面,本著“內客外貨”的規劃原則,將全力建設“環形加十字型”高速鐵路路網架構,構筑鐵路交通大動脈,啟動建設新區南北兩大鐵路貨運樞紐,為南北雙港集輸貨運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進一步促進濱海新區與內陸腹地的聯系。加快建設鐵路“四線”、“四站”,實現與既有鐵路和車站的有效銜接。完善高速骨架路網方面,新區高速規劃為“1環11射”骨架路網。其中,“1環”為濱海新區高速環線,“11射”是指濱海新區11條對外輻射通道。以建設放射狀高速路網為重點,這些高速公路建成后將有效溝通與“三北”與華中、華東等地區聯系,在新區范圍內形成客貨分流、通達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網絡。
  (二)多種快捷交通連接市區與新區
  “東西不暢、南北不通”是多年來困擾濱海新區發展的主要交通問題,特別是“東西不暢”影響了新區與市區之間的交通聯系。因此,大力增強津濱交通走廊的交通運力,強化“雙城”之間交通聯系,一直是新區綜合交通網絡建設的重點任務。目前,天津大道、港城大道相繼建成通車,有效拉近了“雙城”之間的時空距離,津濱高速的擴建工程年內具備雙向通車。通過高速公路、快速路、一般干線公路和軌道交通等多種通道建設,“雙城”間的交通運輸水平已有了顯著提升。以建設“三快”(快速路、快速軌道、快速公交)為標志,將逐步奠定濱海新區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的堅實基礎。隨著這一體系的建立,濱海新區核心區與市中心城區將實現30分鐘通達。
  (三)多管齊下保障區域內部通行順暢
  以建成港城交通有效分離,客貨交通分離,綜合運輸協調有序的現代港口城市交通體系為目標,新區加快推進綜合客運交通樞紐項目和軌道交通建設,整合和完善公共交通資源,優化線網布局,打破條塊分割壁壘,有效提升新區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和公交出行比例,逐步改善區域內部交通出行狀況。
  按照區內規劃“5橫5縱”的路網結構,積極組織各項工程加快推進,一批道路已相繼竣工通車。大力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目前已成功組建濱海新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新開核心區公交環線,有效接駁公交線路,方便換乘;投放新型環保節能公交車,改造中途站點,提高公交硬件設施水平;啟用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力爭盡快建成安全、準點、舒適、便捷的“綠色公交”運營體系。制定客貨運車輛交通組織方案,實現客貨交通分離。建立交通安全責任制,加強多部門合作;強化交通安全、交通法規教育,規范交通行為,在全社會形成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圍。
  三、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將交通事業納入科學發展軌道
  “十一五”期間,濱海新區持續加快現代交通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載體功能,取得了豐碩成果。“十二五”將是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全面加快發展的第二個五年,也是極為關鍵的五年。濱海新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快區域發展,突出交通先行。濱海新區要爭做科學發展排頭兵,要在現代化立體大交通體系建設中,體現出理念先進、設計超前、綠色環保、智能現代的特點。要切實加強對工程建設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多角度的質量監控,確保工程建設實現高效優質。要在交通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投融資模式等方面不斷創新,將濱海新區的建設和交通事業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綠色”交通環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